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定_关于感恩的调查报告

2020-02-27 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感恩的调查报告”。

常思感恩,拥抱亲情论文

调查组成员:xxx

摘要: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形势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感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现如今也是对大学生及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以及人民感恩意识与道德实践活动能深入了解大学生及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现状,探寻感恩教育意识的着手点,帮助大学生,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校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2013年11月,我们对黎明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男生25人,女生25人),有效率100%。

附录:大学生关于常思感恩,拥抱亲情的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是13报关的同学,下面是我们对大学生关于增强感恩意识的调查,希望你的友好支持,谢谢。

1.你记得你父母的生日吗?

A母亲B父亲C都记得D都不记得

2.你是否当面向父母说过“我爱你”或拥抱过你的父母?

A从未说过,觉得没有不要B从未说过,觉得不好意思C做过其中一件D都做过

3.你了解父母的爱好吗?

A十分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从不过问

4.面对家里的家务活,你一般是怎么对待的呢?

A经常主动帮忙B偶尔空闲才去帮忙C父母催促下才帮个手D工作学习忙,家务与我无关

5.你自从上大学来,给父母写过信吗?

A写过,比较经常B写信比较少,一般是定期打电话C打过电话,但次数很少D没有写过信也没有打过电话

6.你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表示过感谢吗?

A有,并经常去探望老师B有,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去祝福C心里感谢,但没有表示出来

7.你周围有几个一直很帮忙、很谈的来朋友,你认为:

A很感激与朋友的这段缘分,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觉得很满足B在我有困难时,有朋友帮忙,值得感谢C既然是朋友,谁帮谁有什么好计较的D互惠互利而已,多个朋友就少个敌人

8.你认为活到现在,谁帮助你最多?

A亲戚B朋友C老师D自己

9.易地而处,综合你所帮助过的人和事,你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感激、被感恩的人吗? A很值得被感激B会有几个感激我的人C或许没人会感激我D无所谓

10.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A不知道B不太清楚C知道

11.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

A父母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B我不想他们那样的,少点啰嗦还好C等我长大了要回报他们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

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大学生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大学生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大学生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大学生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大学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

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大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犯罪说明大学生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

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定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BX第一小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在冲击着象牙塔内的......

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报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们还是有许多不能明白理解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对于当代大学生,这即将走入社会,面向生活的人来说,国防意......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众所周知,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归根结底,人类是环境的主体,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其受意识支配的行为必然影响他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草......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定.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定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于感恩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 调查报告 意识 关于感恩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 调查报告 意识
[调查报告]相关推荐
[调查报告]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