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_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范例

2020-02-27 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范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壮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9月 5 日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民俗文化遗产。关键词:壮族风俗习惯新营关冲村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

我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8%。少数民族的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所以,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受汉族文化影响,正在慢慢地改变或消失。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受到很大的考验。

本次调查的地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的一个村庄——新营关冲村。该村人口1000人左右,以壮族人口为主,只有少数嫁进来的外族人,是一个壮族人口聚居地。村民平时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近年来外族人口嫁入的多,又常以钦州白话为主。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都与汉族人无异,可见该村受汉族文化影响之深。但仔细调查下来,这个村落的风俗习惯还是带着浓厚的壮族风情的。

村落里比较神圣的地方有两处:祠堂和土地庙。这两处是村民们祭祀祈祷的主要地方,而什么时候祭什么神,村民们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惯例。

一、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也最多。

除夕,一般从早上就开始准备祭品,杀鸡杀鸭,准备祭礼的饭菜。等到下午4点左右,家里的春联(壮族人贴春联,不同于别的地方,在壮家人眼里,家里的东西都要贴上红红的福纸,以示吉利,所以,水井,衣柜,碗柜,鸡圈,牛圈,窗户甚至饭桌都要贴上)贴上了,家里的男丁就带上祭品到祠堂祭祀去。祭品一般包括:十碗饭,十双筷子,一只鸡,一块猪肉,另加酒水和茶水。待等到全村的男丁都到齐后,开始祭拜。祭礼的主持一般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礼之后,燃放鞭炮。等到一切静寂下来,祭拜的人才各自回家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大年初一,村民们一大早就要起来准备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一般为一个大粽子(约十斤左右)和各色果品以及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肉。粽子是过年前就准备好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其他的都要早起来弄。八点左右,开始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要摆一整天,中午还有一次祭拜,到傍晚才能拿两个小素粽换回来。这小素粽却要初十才能拿回来,而且这期间,每天都需到祠堂去烧香,祈求一年平安富贵。这一天的禁忌很多,如不能挑粪桶,不能洗澡,不能洗头发,不能洗衣服,不能捡蛋(村民们从初一直到十五都不能吃蛋)。所以,这一天生活所需的用品,早在年前就准备好了。

大年初二,是祈宝福的日子。祭礼也是各色果品和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胸肉。这次要到土地庙去。村民认为土地公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既可保佑农业丰产,也可保护村寨平安,阻止猛兽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据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煮肉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农业丰产,人畜兴旺,生活平安。这个村的土地庙与别处不同,它没有庙宇,只是一座原生态的小山,山上藤萝缠绕,大树参天,在半山腰里,有一块大石头,面前一块空地,便是村民祭拜的地方。据村民说,碰上大的祭祀日,村里还要在这儿大办祭礼酒席,全村的男丁都要来这里还和土地公一起进餐,吃完后还要带一点回家里去,让家里的女眷都吃一点。带回去的饭菜经过祈福,吃了可以保平安,多祈福。女眷吃过后,会给家里的牲畜也吃一点,祈求六畜兴旺。若是平常的祭礼,就只是轮流的人家煮好,再分发到各家各户去。

大年初十,各家各户开了大粽子,盛上十大碗,去祠堂祭拜完,新年便过去了。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扫祖坟的节日。壮民族崇拜祖先,扫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户人家则联宗祭祖;在坟山大摆宴席,凡过路者均被请去宴饮。一般扫墓,均在清明节前后十五天进行。扫墓主要分三种。首先是全村村民一起去扫的大墓,这个比较隆重,祭拜的都是村里的先祖;其次是同宗的亲友,祭拜的是宗族里的祖先;最后才是自己家里祭拜,祭拜的是比较亲近的祖先。

三、百草节

百草节是四月初八,传说这天药王显灵,百草的药力最强,所以村民在这一天采集百草,混在一起碾碎了,磨成粉末,和着米粉做成汤圆,吃了可以预防百病,强健身体。有的村民还把多余的药粉晒干了,留着过后有空再做来吃。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里的村民比较兴碱水粽,端午前夕,村民就提前准备碱水。先挑选适合的树木,砍下来晒干,再把它们烧了,然后再把烧得的灰过滤,得到碱水。用这种碱水包出来的粽子,味道特别纯。端午节这天早晨,村民会用艾草搓的水来洗脸,据说可以驱邪。

五、鬼节

鬼节在七月十四。这天不仅要到祠堂去祭拜,还要用纸钱剪些衣服,鞋子,房子之类的,拿去烧,让那些孤魂野鬼吃饱穿暖,有个安身之处,不必到处流浪,祸害人间。

六、岭头节

“岭头节“在八月十三,当地人称“岭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村民们在这天都通宵狂欢。因为接近中秋,所以在祭谷神的同时,也连中秋一起过了。所以村里嫁出去的人都会选这天回来和家人同庆,其他的亲朋好友也知道这村的习俗,也喜欢在这天来凑热闹。在农村,谷神是很重要的。所以,祭礼比其他的礼节都要隆重。因为谷神是大神,所以要请专门的人来做。早上开始,就有村民在固定的地方准备,那是一个小山头,顶上被削平了,铺上沙石,村民管它叫“岭头礅”。到了下午,专门的法事师傅到了,一路上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的,爱热闹的小孩子一路追着,那外地来的也很感兴趣。到了傍晚,由村里的老人带路,到“岭头山”上把“岭头神”请下来,祭礼开始。“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跳岭头”又叫“岭头节”或“看岭头”,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这个要一直跳到第二天上午,师傅们吃了早餐后,把“岭头神”送回岭头山,才算完了。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在后半年节日较少,这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后半年,村民们要收晚稻,收番薯,木薯等农作物,为过年做准备。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墓烧香扫祭,舞狮、舞龙等,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姓名陈柏龄 学号10071005 院系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 任课教师李安辉完成日期2011 年9 月日关键词:壮族 风俗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范例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调查报告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范例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相关推荐
[调查报告]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