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调查报告_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调查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设计;精美的造型闻名于世。其空间环境展示的更是精美绝伦,下面通过外部景观,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第五空间这五个具体的空间来展示国家大剧院空间环境,领略它空间的奥秘!
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壳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人工湖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文化广场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歌剧院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
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398个(含站席)。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机械设备为艺术家的现场表现提供了丰富可能。
舞台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
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左右侧台各有六台可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与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也可以参与演出。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这块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可倾斜式芭蕾舞台板,可倾斜至5.7度。台面使用俄勒冈木制成,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分别用于悬挂幕布和景片。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 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乐池
歌剧院乐池面积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墙面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
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
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可谓“镇厅之宝”。
音乐厅内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为声学效果服务,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演奏台与观众席
音乐厅根据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采用改良的鞋盒式设计,即坐席以围坐式环绕在舞台四周,使舞台处于剧场的中心区域,以便声音能更好地扩散和传播。
音乐厅演奏台设在池座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 15 米,能满足120人的四管乐队演出使用。
演奏台由固定台面和三块演奏升降台构成。通过控制演奏升降台高度的变化,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演奏台面,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台前部的钢琴升降台可将三角钢琴缓缓升起,浮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为满足大型合唱演出需要,演奏台后方观众席二层的座椅可供 180 人合唱队使用。
“镇厅之宝”——管风琴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目前国内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拥有94个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该管风琴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管风琴的存在为音乐厅更添高贵典雅之气,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音乐厅的“镇厅之宝”。
天花板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
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
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墙面
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与戏剧场类似的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
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在这些量身设计的综合作用下,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可以达到2.2秒的优质音效。
戏剧场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演出。
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5个席位(含站席)。
戏剧场舞台拥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把独特的创作变成表演的现实。其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舞台
戏剧场舞台具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可配合剧目需要选择使用。“伸出式”舞台样式时,观众厅前部的台板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形成伸出式台唇,台下的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台上的表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而当台板不升起时,这部分区域可作为乐池使用,这时舞台看上去就像一个镜框,因此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样式。
戏剧场舞台区域分为主舞台和左右辅台。主舞台安装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还可以制造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整套舞台机械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
墙面
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与音乐厅舞台墙面类似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声音的扩散反射,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使声音更美妙动听。
墙面使用特制的丝绸布加以包裹,形成了以红色为主,与黄色、紫色等相间排列的墙面图案。灯光照在墙面上,烘托出亲切、热烈而传统的气氛,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
小剧场
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小剧场观众席共设有19排,556个席位(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丰富。
舞台及观众席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呈现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观众座位共计556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
天花板及墙面
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类似,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第五空间
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辉煌壮丽的建筑内,除却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小剧场,还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展现大剧院无限活力的窗口。
不管是精巧独到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艺术特色的空间陈设,还是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样的小型艺术表演,无不让观众随时随地近距离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北下水廊道
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首先需通过位于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
这条水下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
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透过玻璃质地的天花板投影下来,与两侧青石板墙壁上疏密有致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游客犹如置身于艺术海洋一般。
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
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雕塑《旋律》
雕塑《同一首歌》
橄榄厅全景
经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顿觉视野开阔,抬眼向前看,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橄榄厅铜门
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方向各异的椭圆形凸起,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也是在高空中俯瞰下国家大剧院的缩影。这一门钉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嫁接与融合。
橄榄厅的墙壁
橄榄厅的墙壁采用产自广东的白玉翡翠石铺设而成,在白色的石面上分布着朝向一致的翠绿色天然条纹。墙面中间环绕了多道由不锈钢镜片和内嵌式壁灯交织而成的兰花草图案,夜晚墙面间的壁灯点亮,灯光与镜片的反射光交相辉映,在白色墙壁的整体烘托之下,使整个橄榄厅显得圣洁明亮。
橄榄厅
公共大厅
公共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
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
公共大厅北侧巨大的玻璃帷幕,采用弧形设计,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就像在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
公共大厅7000平方米的地面,由10种产自国内的天然石材铺就而成,被命名为“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产自山西的“夜玫瑰”、承德的“蓝钻”、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河南的“绿金花”……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即使使用同一石材,也因切割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纹理,铺设效果各不相似。整块地面,每个区域各具特色又整体和谐,极具艺术气息。程序调整中!
大剧院咖啡厅
公共大厅内石镜
红木穹顶
玻璃幕墙
屋顶平台
歌剧院屋顶平台——花瓣厅及现代艺术馆
花瓣厅位于歌剧院五层屋顶平台,因独特的形状、位置和视角,成为大剧院里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
从这里可以俯瞰公共大厅,并透过渐开的玻璃幕墙放眼远望,剧院内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常年带来的小型表演、互动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喜爱艺术。
音乐厅屋顶平台——艺术资料中心及音像视听中心
艺术资料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西侧,面向“殿堂之友”会员开放。
这里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荣宝斋”,藏有5000多种中外图书、20000多张唱片、2000多部乐谱。这里还常年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讲座、艺术沙龙、唱片签售等活动,让乐迷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和对话。
音像视听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东侧,紧邻艺术资料中心。
戏剧场屋顶平台——西餐厅
西餐厅位于戏剧场四层屋顶平台南侧,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可能与艺术家偶遇的地方,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家餐厅”。
国家大剧院的兴建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综合国力提升在文化领域内的体现,彰显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将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艺术改变生活”为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成为国际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国家大剧院赏析10级土木二班刘群 201000202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
国家大剧院:外壳,生命,开放人民网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投资26.8838亿元人民币,设计师为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立项及建设过程中曾因其投资巨大和设计方案......
国家大剧院以及作者简介:介绍国家大剧院先从简介背景和作者入手。梦想的追述:建造一个国家级的剧院是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 195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
建筑文化结业论文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 级 文化产业管理二班 学 号 20105162258 姓 名 刘月成 绩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摘要:建筑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