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报告及反思_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报告及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報告及反思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2010级中文1班
课题组成员:李显龙 田宇 陈名扬 李丹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浪潮下,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如何,他们对待而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抱有如何的期望。课题组采用抽样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前沿思潮,分析并批判我国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接受状态,并作出了属于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社会思潮
一 课题解剖
目标与方法
课题初阶目标: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课题高阶目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的应用现状并作出分析与解决之道。对象和方法:中国在校大学生,此处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文化”是符号,代表着共同的语言要素、行为要素、价值评价要素和心理认知要素。“传统文化”是历史共同体在长时段(布罗代尔)的社会综合发展(饮食起居、居住条件、气候风土、婚丧人伦、宗教仪式、权利语言等)下阶段呈现,是可以长期保留并辩证进步(层累效应),是长期影响共同体存在和体验方式。也可发生断层(突变)。如果我们再一次确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逐日衰退,再一次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后工业文明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紊乱的体系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出再一次确证性的技术机制和文化心理层面的建设与自主行动意见,以达到预防、解除或减轻忧患,营造新型危机共同话语的作用,保证最后一根稻草的遗存。
二、课题背景和进阶意义
课程背景简述
哲学背景现代主义所代表的技术理性、权利机制令世界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之中,出卖剩余价值的大多数成为“单向度的人”。而在后现代解构主义对宏观叙事的全面反动下,元话语的丧失,导致的团体的缩小与话语交流的障碍,越来越令这个多元的世间困惑。政治背景作为全球第二经济总值的中国,面临着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世界大潮中如何界定自己身份的问题。
社会背景作为传统民族国家的公民,特别是代表着国家主治人群更新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在如此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
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认知与行效在技术生活现代化的世间是如何一个情况,以及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课题进阶意义
当代哲学思想界语言学和文化转向;当代历史学界受年鉴学派影响更加关注长时段下的社会生活(社会史研究)和历史的文学性(阐释);当代文学界受波德莱尔、乔伊斯、卡夫卡、索绪尔、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利奥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F·詹姆逊、萨义德影响下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转向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反映了自工业革命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1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从保守向多元开放)2人的存在危机:自二战来伦理道德统一规范和价值评价准则的丧失(宗教语言落寞,政治话语的团体性)导致的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对犹太人的屠杀,中日战争,性道德的共产,南北国家的差距,PX事件)。
在了解目前全球学生和我国学生总态的直观和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前辈的研究和经验),我们小组以第一师范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实证主义的数据的量化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在而今还遗存着多少影响,我们还应不应该加强传统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意识,在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如何加强自主体用做出思考。
三、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调查阶段)
制作调查问卷200份,分发各年级(大一至大三)各系部(中文系、教科系、外语系、数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信工部、思政部),然后收集整理数据(收回171张问卷),并作出了如下分析结果。
调研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数据
1性别:21人为男生,其余150人为女生。因为一师男女分布问题,所以可能会存在调查误差(那么请忽视之)。
▲分析:比例大概与吾校男女比例接近。在吾校有一定代表。
●数据
2所在年级:91人为大一,30人为大二,50人为大三。
▲分析:限制于调查对象的选择,大一和大三占主导。
●数据
3专业类别:理科类30人,文科类120人,21人为艺术类。
▲分析:比例基本符合吾校学科分类。
●数据
4家庭所在地:城市77人,乡镇28人,农村66人。
▲分析:比例可能倾向城镇,可能与我校实际有些出入。
●数据
5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49人B 了解一点78人C很多6人D 模模糊糊38人。
▲分析:从此点看出,对于传统文化,大多数同学还是了解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极差性,即另外一面来说,也有87名同学对传统文化表示模糊或很少。那么,我们文化传承上是否出了问题了呢?让我们接下来看。
●数据6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5B一般般37C 可有可无5D 有消极作用44E 其他 0
▲分析:将近过半的同学肯定传统文化,但也竟有37位同学表示一般般,而且44名认为有
消极作用,还有5名同学大胆表露了其对于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看法。不得不令人幽思。请继续。
●数据7
四大名著阅读情况:
A 只读过一部46B读过两部69C 读过三部7D都读过12E都没读过37
▲分析:很庆幸的是有12位同学都读过四部名著,只有37名同学都没读过,那么也是呈现很严重的“极差”(即分化严重)局面。
●数据8
是否有必要学习国学:
A应该84B 不应该0C 没必要0D 不清楚87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应该的同学84名,不清楚的同学居然有87位,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的啊!
●数据9
傣族传统节日回答正确率100℅
▲分析:对于傣族节日而言,看来旅游宣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据10
京剧历史正确率21℅
▲分析:从此项结果我们认为,京剧的普及率实在是低呀,我们认为,京剧若是作为真正的国粹,恐怕还有很长一段宣传推广的道路(似乎成为了特殊一部分群体的爱好?)。●数据11
中国节日回答正确率56℅
▲分析:对于传统节日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清明节、端午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认知、认同,但由于多元化及传统形式的缺乏(古艺人的数量等),故还是很尖锐的矛盾。
●数据1
2是否有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57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9
1C说不清23D 其他
▲分析:这个结果又道出了大家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快完了,但也有近60名廉洁清正之士表达了坚决捍卫传统文化之决心。
●数据1
3百花王正确回答律34℅
▲分析:相比较日本有其独立之国花“櫻”,我国并未有真正统一之国花,以至于同学们都找不到“国家象征”。(问题实在是严重呀)
●数据1
4“耄”年龄指涉正确回答率45℅
▲分析:说明了国学教育在中学的一定程度的落后性。另外,根据最近热门讨论的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问题,实在是让吾人中文学子汗颜背痛呀!
●数据1
5对传统文化未来:
A 很乐观12B比较乐观6C 不乐观98D 不清楚55
▲分析: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全球视野的分析,受到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冲击下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绝大多数群体了),已经“觉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全盘西化,在他们的内心也种着祖辈文化的光明,可是由于自然的破坏,为物质金钱的洗脑,以及对于宗教的误判,可惜呀可惜呀。故,吾等调研小组认为,传统文化,保还是不保,决战在此夕!
四、调研数据问题说明
由于性别比例失衡,而且2受团体精英程度话语视野分化影响,不能与各高校参看,仅代表我校情况,似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情况。而且3还存在民族问题,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非汉化民族存在差异,如藏族、维吾尔(以西南民族和西北民族为主),我校不在西藏和新疆等非非汉化地区招生,故不存在此调研落差(客观分析结果)。
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所调研的对象是否代表了知识水平各个层次的同学,因为受到地域、家庭和学业成绩影响,也会造成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重大差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农村和城镇比例还算差异不太大(程度不好界定),但对于同学知识层次的选择,无法控制此项目(技术难度较大),故此抽样的定量的调研具有高度模糊性。
即使如此,我们的数据也可以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五、调研后的集体反思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苑举正教授2013年4月19日在湖师大讲演提到当代社会四大危机:政治危机:误解公民意识而导致泛政治道德体制。社会危机:缺乏社会福利理想所导致的虚无个人主义危机。经济危机:沉溺于追求不断成长所导致的数字的盲目危机。文化危机:迷惘于外来文化所导致的丧失主体危机。
无一不验证我们小组所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之结果。虚无个人主义的危机,盲目的自信与自信的丧失,主体的危机与极端的客观化(标准化),都是我们心灵和人生发展的杀手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恩富同志在《正确对待七大思潮,自主创新社会科学》中罗列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七种社会思想类型,分别是1新自由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左派、4折衷马克思主义、5传统马克思主义、6复古主义和7创新马克思主义。
根据此项分析,我们应当结合复古主义的有力因子,以防备各种社会思潮的全面侵略。
本小组认为,作为炎黄子孙的吾侪同窗是应该继承我们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背离之、唾弃之、忽视漠视之。
痛心的是,一路走来总会看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调研结果,还有很多表面上光鲜而内在特别伪劣的现代建筑,这些都是跟目前的世界危机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不得已的现象,国家的现代化、全球的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吧。可就算是必然,面对这悠久历史酝酿的传统文化,也希望能用尊重祖辈的感恩态度去开发。站在老鹰飞翔、各种昆虫生息、四季风光和人们生活协调的祖国土地上,难道不该更谦虚地建设未来吗?我们不禁感到忧心与愤怒。
作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球危机影响下的我们也是可爱可怜的,泛政治话语全领域监控媒体下自主运行的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自觉(《云图》)。受价值认同危机影响下的我们被强制性地设置在社会与学术研究的某一个领域(一切行业的专业化)。那么虚无主义的我们(《白象似的群山》),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境遇下,如何把握跨国界的文化传播(传播素材:影音和新闻语,心理期待与反叛意识),如何处理国际意识(INTERNATIONAL VIEW)和民族意识(NATIONALISM)的冲突呢?如何在如此复杂多元的境遇下解决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主义的肆虐”(孙正聿教授语)呢?如何在没有统一知识场,众声喧哗(巴赫金),严刻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和“解魅”的影响下,重新把握神圣的传统要义,复归文化内心和自由世界的绝妙交响呢?
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界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条建议:
对于我们自己:
●正确对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危机,疏明去蔽寻找内心的真我,而寻找真我的最佳途径就是回到古典的中国!
“后现代主义的是处于问题的最后部分,而不是解决办法的最后部分。”(伊格尔顿)
“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不正义而受审判。”(阿那克西曼德)
●认清目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的交锋特征,平常心看待世界斗争,吸收古哲智慧,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工作、学习。
对于国家社会:
●重新创造社会公共道德话语平台,积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结合优势,改正执政坏脾气,回归仁政。
●社会媒介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引导扩充,加强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传统技人的行业化,重新规划语汇建构。
●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扩充神圣仪式的文化作用,引导社会传统价值自信和互相尊重。●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数立国家神圣意识,梳理建构民族象征符号。
● 精心基础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评判语系的选择,注重传统文化的修身作用。
最后引用钱穆先生一段以做结尾:
“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扞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丛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辨心术、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矣!”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参考资料】
1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研问卷1.您的性别男□女□2.您所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 □大四□3.您所在专业类别A.理科类 B.文科类 C.工科类 D.农科类 E.艺术类4.您......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状调查报告装控091 第一小组2010/12/16前言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而随着经......
对反腐败认知程度的调研分析摘要: 党和政府重视从源头、从体制上预防腐败,通过深化改革和建章立制,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反腐败制度体系,使反腐败收到了初步成效,但腐败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姓名学号:所在院系: 指导老师:内容摘要: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情况,本小组对在校学生开展了社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