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_旅游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2020-02-27 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旅游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专题调

研报告

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 融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

(2015年12月2日市政协三届十五次常委会议通过)

为了助推市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及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按照市政协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上旬至中旬,市政协7名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市政协各内设机构、市旅游、文广新局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参加,组成四个调研组深入全市九县(区)就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坚持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来抓,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市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旅游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指明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县(区)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将促进旅游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为突破口,有力促进了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目标定位准确。各县(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确立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策划旅游营销主题,围绕秦早期文化、伏羲文化、氐羌文化、三国文化、西狭文化,打造人文历史旅游文化品牌;围绕文县白马人民俗、西和乞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民俗旅游文化品牌;围绕两当兵变、宕昌哈达铺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全市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态势。市县(区)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精心编制了《陇南市旅游产业“十三五”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精品景区和特色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以规划的纲性约束作用保证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的贯彻落实。

(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基础逐步夯实。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夯实。市县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去年以来,筹集资金15.7亿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A级景区12个,其中4A级9个;宾馆饭店共981家,总接待能力达到98100个床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2242人,发展旅行社和旅行社分社共15家。积极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在重点景区、旅游企业、星级农家乐等场所实现了免费无线WIFI、二维码全覆盖,开通和设置旅游信息查询平台、旅游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门户网站,旅游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活力逐渐增强。各县(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比如康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凤凰谷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有限公司,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农副土特产销售、特色种植养殖,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礼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 万元,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实行3年政府贴息贷款,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县(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拓宽融资渠道,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成果初步显现。各县(区)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选择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先后建成了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创建了祁山堡、西狭、天池、云屏、三滩等一批历史民俗文化鲜明,体现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和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比如,市政协编辑出版了《白马民俗文化系列丛书》、《白马汉大辞典》,在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县近期申报 “土琵琶弹唱活动(异地)”、“池歌昼傩舞技艺”两项目,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成功举办了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中国(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批重大文化节会,在省内外、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力扩大了陇南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从整体上研究,我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尚处培育开发初级阶段,与发达省市、优秀旅游城市相比,与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多元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一是融合领域不够广泛。历史民俗文化元素在旅游各环节体现少而偏,多数景区景点停留于原始粗放状态,没有融入民间工艺、特色餐饮、民俗节庆、戏曲曲艺等,旅游活动单调乏味,不能充分应和现代旅游重体验、重休闲、重参与的需求趋势。二是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景区建设与乞巧文化、白马文化、高山戏、“男嫁女娶”婚俗等特色民俗文化元素紧密结合不够,缺少相关人文摄影、绘画、诗词、歌曲、舞蹈、故事等,融合度表面化、浅层次,致使游客驻留时间有限。三是融合机制不够流畅。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一些主要景区没有文化与旅游联合审题研究互动平台,营销缺少一致行动。四是融合效益不够显著。我市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不明显,双向拉动的效应还不突出。究其原因,大体在于:对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认识不够深刻,旅游资源开发较快,文化传承保护低层次徘徊,未能形成发展合力;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与旅游主管部门关系错位,甚至存在旅游部门管不了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缺乏行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整合带动能力不强。

二、加快我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大势,推动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上位升温。旅游产业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等历史民俗文化人无我有,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具备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挖掘潜力。各县区积极探索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途径,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特别是西和县坚持以乞巧文化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当前,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我市交通瓶颈制约将彻底打破,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前景十分广阔,应顺应发展大势,进一步强化融合即是发展、互促共赢发展理念,抢抓历史机遇,站在“大旅游、大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事业与产业、文化与旅游、宣传与建设的关系以及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热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

(二)传承保护,盘清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利用各类家底。一要深度挖掘我市乞巧文化、白马文化、氐羌文化、西狭文化等珍贵文化遗存,特别是“乞巧”、“池哥昼”、“高山戏”和云屏号子、康南毛山歌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历史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二要按照尊重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原则,抓好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居、极具考古价值的殿宇等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进一步做好宕昌县哈达铺镇、文县碧口镇、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两当县杨店镇杨店村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三要加强白马文化、氐羌文化等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乞巧节”和“陇蜀道”、“北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议市上适时成立羌文化研究会。四要出台政策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帮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方式进行鼓励,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的知名品牌。一要以大景区建设为龙头,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全力打造好官鹅沟大景区、阳坝亚热带原生态休闲体验区、白龙江民俗风情区、嘉陵源生态养生度假区、大堡子山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五大景区。二要依托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茶马古道、陇蜀道、西狭颂等为主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景区,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秦早期文化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游、陇蜀道探险、汉隶书法赏析等旅游产品。三要依托乞巧文化、白马文化、氐羌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民俗文化,围绕实施氐羌民俗文化聚集区、白马人风情体验区等文化旅游骨干项目,全面加强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和包装。以文化体验为主导,开发多种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文化演艺、民族民俗体验产品。四要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影视、网络、媒体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创排和制作一批反映陇南文化旅游特色的文艺作品、文艺剧目、电影、微电影、电视片、宣传片等,争取在央视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头版或黄金时段刊发播放,并在各大宾馆、景区点滚动播放。五要加强与文化演艺企业的合作,鼓励演艺企业与地方特色节目融合,在景区持续开展主题演艺活动。

(四)创新体制,增强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利用发展活力。一要理顺管理体制。下放有关管理权限,调动县区保护、利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宣传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同步。二要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大旅游的范畴编制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传承,体现个性和特色,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体现在规划编制中,高效配置资源,合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三要加快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积极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财政资金引导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管理,破解旅游发展投资难题。四要结合我市向南开放战略,加大向川渝、陕南地区开放力度,在规划编制、交通连接、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线路打造、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衔接,力争实现合作共赢。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袁崇方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姓名:康一林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城市规划概论》课程......

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

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袁崇方.20081640410 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调查目标:由于年轻一代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家乡中的很多优秀民俗已被年轻一代遗忘,通过这次调查,提供......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承历史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四排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境内聚居着赫哲、汉、蒙、回、满、土家等六个民族的群众。近年来,双鸭山边防支队始终坚持把引领民族......

《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关于全市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旅游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 调研报告 旅游业 旅游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 调研报告 旅游业
[调研报告]相关推荐
[调研报告]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