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_社区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区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吴堡县移民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一、县区情况概述
吴堡县位于榆林市东部,全县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3.3%,城镇化率为42%。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6.72亿元、7.6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2173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全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0.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
由于县域地形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难;县区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不足,老化严重,河道、沟渠淤堵突出,农田行洪排涝和灌溉能力不足;山区水库、渠系等设施缺乏,工程型缺水突出,部分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并且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
二、“十二五”移民搬迁初步成效
“十二五”期间,脱贫工作初见成效。我县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脱贫相结合,累计投入财政脱贫资金1.28亿元,贫困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15年把实施精准脱贫、实现整体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整体脱贫目 标的实施方案》,为实现全县贫困人口2017年底全面脱贫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开发式、搬迁式、帮扶式”等扶贫措施,分类扶持不同贫困群体,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十二五”初期全县贫困人口 2.42 万人,到 2014 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 15003 人,累计解决贫困人口9197 人,基本完成省市办下达的减贫计划任务,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年均下降 9.7%。2015 年,有 5000 人实现完全脱贫,全贫困发生率由 37%下降到 22.7%。
按照“参与式”的扶贫方式,我县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依托整村推进项目,重点突出道路、农电、水利、能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整村扶贫累计完成投资 1000 万元,完成整村扶贫 16个村,建成集雨窖 1000 余口,硬化集雨场 12 万平方米,新建饮水工程 4 处,解决了 15000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级道路 11 公里,生产道路 51 公里,硬化通户道路 70 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累计新建山地苹果 5100 亩,栽植优质核桃 23000 亩,改造低产枣园49590 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条件,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初步缓解,整村推进扶贫实效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环境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六个精准是方法论,五个一批是具体措施。这“五个一批”,就是打赢脱贫攻坚的五场战役,易地扶贫搬迁则是决胜之役。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的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他们的贫困程度最深,自我发展能力最差,在原居住地几乎是零积累,在新的安臵点多数是从零开始,是这次脱贫攻坚对象中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吴堡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二五”以来,全县共脱贫9197人,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到22.7%。截至目前,仍有68个贫困村7419户、15003名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解决好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全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新要求,不断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确保实现“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
为着力打造国家沿黄生态安全承载区、特色农副产品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特色文化旅游名胜带,努力建成以黄河为主线,多点相互支撑,交通网络健全,生产条件改善,特色产业壮大,文化旅游特色彰显、城乡一体发展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十三五期间”我县龙山惠民家园安臵点、杨家店村安臵点、怡佳社区、怡馨社区均位于沿黄生态经济带范围之内。参照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11‟68号文件对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划定范围和国家划分经济带的范例,我县位于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区域范围之内。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将脱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体,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打赢攻坚战。
四、移民搬迁是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偏远山区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村组的贫困问题,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精准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其理由是:
一是部分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二是资源性缺水严重。有的群众居住在山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挑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由于居住人口少、成本极大、费用高,如果全部铺设自来水管道,则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县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加之自然环境和近几年的洪涝灾害部分 村道修建和维护的费用极大,而村内居住的群众可能只有几户,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部分偏远村孩子要到镇小学上学,距家2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县城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部分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县城,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四是居住条件简陋。我县农村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较多,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五是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移民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四、当前我县在“十三五”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迁方面,我县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吴堡县辖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04个行政村,有贫困村68个,总人口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21户15970人;在册贫困户4970户9835人;“十三五”涉及扶贫搬迁户有910户2550人,其中2016年计划搬迁377户1170人;2017年计划搬迁533户1380人。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办)政府及县国土局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摸底,座谈讨论等,“十三五”期间我县计划总投资总计投资1.7亿,在县城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截止2017年7月已有630套安置房竣工并达到入住条件。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我县立足自身地域特色,多方面发展产业确保搬迁户增收。其中刘家塬头村昆仑山雪菊试种成功,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种植扎蒙花,红枣加工,手工挂面加工;怡馨小区产业方面政府=将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搬迁群众产业扶持相结合,为搬迁户提供免费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培训,进行手工挂面、黄河玉等特产的销售;部分搬迁户依托“千年古城”、横沟温泉等旅游景区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基础。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告别了居住土窑洞,告别高山、高坡居住,告别艰苦的条件,告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 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山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不足万元,而搬迁后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则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发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病的检查,如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到提早预防,及早治疗,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享受公共医疗带来的便利。
五、要正视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放弃土地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担心人地分离后,现有的土地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搬离后没有技术、手艺的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群众担心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丢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
(二)搬迁方式选择难。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整村搬还是部分搬、分散还是集中,作出选择和决策都很难。长远看,整体搬迁、易地搬迁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一劳 永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治本之策。近期看,实施部分搬迁,先易后难,多数群众易接收,可操作性强,工作任务轻、难度小,短时间能够见到效果,引发矛盾也较少,但搬迁不彻底,将来可能出现二次搬迁,损失和浪费都很大。
(三)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搬迁涉及群众多,搬迁户情况不尽相同且文化水平有限,配套产业用地有限,移民安置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
(四)宅基地腾退难。搬迁户旧土思想较重,很多群众都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都不愿意腾退自己的旧宅,思想工作难做。
六、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县上要建立强有力的实体领导班子,下设常设机构,出台组织保障政策,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抽调群众感情深、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同志专门从事该项工作。
(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形成全社会认可、支持移民搬迁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全民关注、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好涉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向移民区倾斜。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积极投身移民工程中来。
(四)出台移民搬迁的相关政策。由县政府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尽快制定出台保障移民搬迁有序、顺利实施的土地腾退、户口转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补助标准、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五)同步建立搬迁后扶机制。在制定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的同时,同步出台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明确扶持范围对象,扶持标准和扶持的期限。建立灵活调整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公益事业投入,健全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移民就业岗位,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
关于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
咸阳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研报告为了全面掌握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移民搬迁层次,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单位统一安排......
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近日,市发展研究中心随省政府研究室深入定边、靖边等县对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市扶贫办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对该项工作有了较......
加强我县整体移民搬迁进城农民管理的思考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要同步实现小康,居住于深山库区的8万多人口成为“最难啃的骨头”。为此,我县创造性地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