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生态林业汇报_山西吕梁林业考察报告
吕梁生态林业汇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山西吕梁林业考察报告”。
吕梁市生态林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全市森林资源概况与“十一五”发展情况 全市国土总面积3171万亩,规划林业用地2118万亩,占66.7%。在林业用地中,国有林地748万亩(市属177万亩)、集体林地1006万亩,个人林地364万亩。全市现有有林地729.8万亩、疏林地44万亩、灌木林地351.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8.5万亩、无立木林地12.7万亩、宜林地690万亩,森林覆盖率23.1%,林木绿化率34.1%。主要用材树种有油松、落叶松、侧柏、刺槐、榆树、桦树、杨、柳等,是华北落叶松的故乡。全市野生动物分属4纲24目213种,其中鸟类14目16科160种、兽类6目16科3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金雕、黑颧、金钱豹、原麝5种,栖息于我市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褐马鸡,是我省的特产,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稀有珍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全市野生植物分属129科945种,其中木本植物57科294种、草本植物72科651种。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林业工作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党政领导高位推动,林业投资持续增长,营林机制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依法治林强力推动,稳步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全力实施省级绿化工程,着力建设经济林覆盖工程,取得了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大力改善;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农收入显著提高;森林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明明显提高的可喜成绩。呈现出林业建设投入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1、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造林280多万亩,山上治本速度明显加快,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完成通道绿化2809公里、交通沿线荒山绿化14.69万亩、环城绿化7万亩、村庄绿化806个、厂矿企业绿化12万亩,身边增绿成效显著,群众切身感受到绿色带来的新变化。
2、经济林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220万亩,其中红枣林41万亩、核桃林165万亩、仁用杏林14万亩,到2010年底,全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突破500万亩,其中红枣林200万亩、核桃林253万亩、仁用杏林47万亩,经济林总产量达到3亿公斤,其中红枣产量2.8亿公斤、核桃产量0.2亿公斤,果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临县红枣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汾阳市成为全省最大核桃生产基地。
3、经济林产业开发效益显现。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场、科技创高效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培育加工企业,全市现有林果加工企业300多个,年加工转化能力8000万公斤,增值2亿元,其中核桃加工企业30多户,年加工能力2400多万公斤,涌现出裕源、汇仁等知名核桃加工企业,天渊、天娇、天立等知名红枣加工企业。生产的枣汁、贡枣、核桃油等30多种系列产品,占领了华北、东北、西北市场,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柳林红枣”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于2010年2月21日正式获准“中国地理标志”使用权。“汾州核桃”于2008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9月,汾阳市成功举办首届“汾州核桃文化节”。
4、营林机制不断创新。推行工程化造林、专业化施工、公司化监理的造林绿化机制,全市现已批准注册成立造林绿化公司86户,其中一级资质3户、二级资质17户、三级资质66户,长年从事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员、技术员、工人近4000人,造林绿化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为日益繁重的林业建设任务,不仅提供了造林队伍,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大力推行“一企绿化一山”造林经验,对资源型、污染型和开采型企业,本着“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参与造林绿化,实现转型发展,全市现有240多户企业认领造林任务,投入资金近2亿元,造林15万亩。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全市民营主体造林面积达到122万亩,有500亩以上造林大户126个。
5、科技兴林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现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220名,建立各类协会组织300个、会员1.5万人,形成了健全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大搞科技培训,提高林农素质,市、县、乡三级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参训人员达到20万人次,印发各种资料20万册,基本做到每户有一名技术骨干、一份技术资料。着力解决林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创新造林预整地模式,推广容器育苗规模,引进名特优新品种60多个,建立采穗圃和品种收集区5个。加大经济林园区建设规模,加强经济林丰产管理,推广老树炮震松土、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红枣烘干等实用技术,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然而,全市林地面积总量不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尚有近500万亩宜林荒山和陡坡地需要造林绿化,加之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致使全市自然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城乡绿化水平总体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对生存环境改善的期待;干果经济林产业开发滞后,单株产量较低、品质欠佳,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林农增收缓慢,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林业投入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林粮矛盾比较突出,2000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占用耕地110.5万亩、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占用耕地2万亩、经济林建设林粮间作130万亩,随着经济林栽植规模的扩大和城乡绿化范围的扩展,林粮矛盾会越来越大。吕梁之短在于水,差距之大在于绿,希望之基在于林,必须着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二、2010年工作情况
一年来,全市林业工作以建设生态新吕梁为目标,以国家工程为依托,以市、县两级工程为重点,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保障,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加大筹资力度,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完成造林55.75万亩,占省考核任务49.73的112%;完成义务植树504万株,占任务的100.8%;完成新育苗4.58万亩,占任务的191%;完成新造林地抚育40.5万亩,占任务的100%;完成管护面积54.5万亩,占任务的100%。完成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栽植58万亩,占市任务的115%。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县市区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筹集专项资金,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市完成林改确权面积614万亩,占省考核任务484万亩的127%,占全市集体林地1006万亩的61%。方山、石楼、柳林、孝义、中阳5县市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三是森林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全市以强化各级领导责任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措施, 狠抓安排部署,狠抓责任落实,狠抓火源管理,狠抓防范措施,狠抓应急值班,全年没有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灾。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全年没有发生危害性的森林病虫害。不断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力度,全年未发生较大非法占用林地行为。
三、全市生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全市每年完成造林80万亩,其中生态林30万亩、经济林50万亩。“十二五”期间共造林400万亩,其中生态林150万亩、经济林250万亩,改造提升经济林100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43%以上,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林果总收入突破4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000元以上,基本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二)区域布局和重点工程
根据吕梁自然特征和林业发展现状,全市规划建设“三大生态屏障”,搞好林业产业开发。“三大生态屏障”,即在“一市四区”(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方山县)建设以森林城市为主要功能的绿色屏障,在“平川四县市”(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建设以保护农田、美化城乡为主要功能的防护屏障,在“南北五县”(兴县、岚县、临县、交口、石楼)建设以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 6 主要功能的生态屏障。林业产业包括干果经济林产业、林木种苗与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和沙棘产业。
按照总体规划、区域布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全市重点建设六大林业工程。
1、通道绿化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已建的“四纵六横”道路和“十二五”期间新建道路。“四纵”即: 209国道、沿黄干线、沿黄旅游路、苛大线;“六横”即:太佳高速、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340省道、忻黑线、孝石线。按照“大通道、宽林带、高密度、广覆盖、大景观”的标准,全市规划通道绿化2000公里。
2、平原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建设范围为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平川区和山区县川谷地,以河渠、道路为主骨架,按照主林带栽植2-4行、副林带栽植1-2行,网格面积200亩的标准实施绿化。全市规划新建农田林网120万亩。
3、林业产业开发工程。按照稳定红枣、发展核桃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核桃基地建设,建设范围为东部汾州核桃林带,包括汾阳、孝义、交城、交口4县市17个乡镇405个村;西部山区核桃林带,包括兴县、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中阳、石楼7县区47个乡镇793个村。全市现有核桃面积250万亩,新发展250万亩。在核桃林分布中心区域,实行整村推进全覆盖战略;在核桃分布边缘区域,突出重点地段,实行规模集中栽植。按照良种化栽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建设核桃精品园区,改造提升红枣丰产园区。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场、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红枣、核桃产业。充分挖掘林木种苗、森林旅游和沙棘产业优势,使其成为全市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建设范围为13县(市区)城市周边。按照“一年见效,三年成景”的要求,大手笔构思,高规格设计,高标准施工。根据城市建设特点,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和总体规划,体现绿化特色,展现绿化品位,实现绿化效果。重点搞好吕梁市区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提升城市品味。平川县市选择边山或城镇周边的弃耕地、湿地,每县市至少建设一处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山区县选择城市周边,每年完成30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建设,确保环城周围3公里范围内全面绿化。全市规划绿化总面积25万亩。
5、重点景区绿化工程。建设范围为全市通道出省口、出市口以及碛口、北武当山、杏花村、安国寺、交城卦山、中阳柏洼山、岚县白龙山等重点旅游景区。按照核心区一步到位,主要观景点可视范围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进行绿化。全市共建设通道绿化景点37处,其中出省口4 处、8 出市口14处;完成19个重点旅游景区绿化。全市规划绿化总面积15万亩。
6、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建设范围为全市各类采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和 “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谁恢复、谁所有”的原则,全市规划完成矿区植被恢复31万亩。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生态新吕梁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将造林绿化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总体规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把造林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书记抓、抓书记,市长查、查县长”的工作措施。建立林业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和林业工作考核制度,每年由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林业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当中,实行严格的激励和问责制。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碳汇造林,体现企业和公民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尽责率。
2、多元筹集资金。认真落实省、市相关林业投入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4亿元资金用于林业建设,其中市级财政1亿元、县级财政3亿元,每年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县留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林业建设;在煤炭企业提取吨煤10元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每年拿出30%的资金用于造林绿化;规范“一企绿化一山”办法,按照挖一吨煤植一株树的要求,由税务部门对煤炭企业代征吨煤5元的造林绿化基金,由财政统一管理,林业部门组织实施造林;对其它资源型企业,每年从经营利润中划出5%的资金用于造林绿化。通过多元筹集,确保全市每年用于林业建设的资金不少于10亿元。
3、严格政策落实。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逐步建立市、县两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国有林场和重点区域的集体公益林进行补偿。建立健全林权流转市场,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建设,有序推进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多形式体现林地资产价值。落实林业信贷政策,延长贷款年限和实行贴息。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落实林权权利人的处臵权和收益权。建立和完善农户造林补助机制,制定苗木培育补助政策。
4、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经济林园区建设力度,每年建设10万亩核桃精品园区、改造提升10万亩红枣丰产园区。启动林业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红枣抗裂果技术、仁用杏抗晚霜技术、经济林丰产技术等研究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升营林质量,增强气象减灾能力。强化科技推广工作,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技术到户活动,采取科技承包、科技入股、科技人员领办等多种方式,实施好“科技入户”和“科技培训”工程。对林业工程技术人员、造林专业队施工人员和广大林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教育、指导和培训活动。
5、强化管护能力。制定造林管护考核制度,把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管护状况和生长量指标,作为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实行专职护林员管护制度,按照集中连片成林地5000亩、分散成林地和新造林地以及未成林造林地3000亩配备一名护林员的标准,落实护林员队伍。认真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相关规定,在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区和新造林地实行封山禁牧,在村周、路口、沟口等人畜活动频繁区实行拦网管护。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严防森林火灾发生,严防林业有害生物扩散,严控非法占用林地行为,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6、强化队伍建设。按照国家规定,加强乡镇林业站人员配备,理顺管理体制,全额预算经费。按照省政府要求,建立市、县林权服务中心,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承包、流转、评估以及纠纷调处、资产抵押等工作。结合吕梁实际,建立市、县两级经济林服务中心,全方位指导经济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技术推广、农民培训、产业开发等工作,确保全市经济林产业开发顺利推进。
四、2011年林业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切实推动城乡生态化,着力建设生态新吕梁,努力实现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和农民增收,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全年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全力实施造林绿化。一是全面完成53.37万亩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任务,实施好国家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省级生态综合治理三川河流域、汾河流域治理修复工程。二是完成身边增绿精品工程建设任务。按照突出重点、系统绿化的原则,以“四纵六横”通道为重点,突出“一市四区”核心区,抓好主林带建设、通道两侧第一山脊线荒山绿化、沿线村庄、厂矿企业绿化和重要景区绿化;以东部平川区为重点抓好农田林网建设;以城周为重点抓好森林公园、环城林带和城乡结合部绿化;以资源开采区为重点,抓好矿区植恢复。全市完成45处精品建设,完成造林18万亩,完成植树1000万株。
2、大力实施经济林覆盖工程。按照良种化栽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在经济林分布中心区域、村镇,实行整村推进全覆盖战略,在核桃分布边缘区域,突出重点,全面实施规模化连片栽植,完成好核桃林栽植50万亩,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20%的任务,抓好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全市完成10万亩以上。
3、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按照省要求,以县为单位家庭承包率达到70%以上,林权证发证率达到70%以上,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70%以上。针对去年林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开展“回头看”,保质保量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二是建立健全林权服务体系。建立起林权服务中心常设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开展林权初始和变更登记,林权争议调处等日常工作。努力开展“林权管理、流转评估、经营方案、直补到户等工作的一卡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三是制定实施配套改革政策。制定完善地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积极启动地方营造林补贴制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和完善森林和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放活商品林,管好生态林。积极制定和试行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流转市场,让农民在不采伐林木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经营利益。全面推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加快组织编制集体森林经营方案,因地制宜地探索林木采伐、抚育间伐、林下经济产业开发等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4、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力争全市不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5、加强林木管护工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做好新造林地和中幼林抚育管理。
实习二、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大树大苗移栽(以油松为例)油松大苗四节都可以移植,但以春季3~5月份、雨季7~8月份、秋季10~11月份为宜。在新梢旺张期不宜移植,主要是此时树体需要大量......
林业发展状况——关于振兴赣南苏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县林业局) 一、全县林业总体情况县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5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
大兴安岭加林局700多名党员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表率2010-11-18 09:46:12 来源: 大兴安岭日报大兴安岭加林局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林区转型崛起目标,按照我区“五大......
园区面积100公司化运作新技术应用有机标准生产建设目标园区负责人驻点责任领导 鄂州市金花枣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园简介亩 由业主程三军承包生产、管理、经营,免费服务和辐射全......
复制粘贴无脑,仅供参考林业生态工程学1.什么是林业生态工程?它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何区别?它的功能和效益有哪些?(1)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防护林学、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