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友_王坤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王坤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王坤”。

耕耘不息的“老黄牛”——记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

王坤友

他喜欢笑,黑红的脸膛仿佛永远迎着阳光,笑容满面地望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他爱说话,村里的事儿一桩桩如数家珍,每次说到激动处甚至有点口吃。

难以相信,他竟然是一个肝癌晚期病人,时刻在和死神“拔河”,依然时时挂念着村里的人和事。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的乡亲们心疼地说,他们的“友书记”是一头耕耘不息的“老黄牛”。“友书记”是对他的敬称。

王坤友40多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在基层,默默奉献着生命的光和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今年“七一”前夕,中共巢湖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坤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他的事迹感染着千万人。

“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听党的话”

王坤友参加工作40多年,就在村里村外“打转”:蜀山镇原新安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原黄姑乡经委主任、副乡长,泊山洞管理处主任,原建成村党支部书记,原白湖村党支部书记,新安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徐关怀比王坤友大十几岁,喜欢和他开玩笑:“人家官越当越大,你是越当越小啦!”王坤友听了,哈哈大笑:“老哥哥,组织上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谁叫咱是党员呢!”

对于组织的决定,他从来不讨价还价。2001年,镇党委找他谈话,想让他担任建成村党支部书记。他知道,这是全镇有名的“老大难”,上一届村“两委”班子刚上任不满8个月,就剩下一名会计在留守。但他二话没说,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第二天是元宵节,王坤友卷上铺盖去了村里。一个浑身酒气的村民黑着脸把他的铺盖扔出了村部。他不惊不怒,对送他来的镇干部微微一笑:“没关系,组织上叫我来,我会好好干的。”

经过深入走访调查,王坤友得知,村里的“糊涂账”让许多人有怨气。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群众一本“明白账”。每天一早,他拎着一只大竹篮出门,里面装着一沓沓陈年旧账,一家一家地走,一笔一笔地算。两个多月下来,“糊涂账”水落石出——村级债务110多万元,人均负债1000元。在他和村“两委”努力下,当年就化解村级债务30多万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来此之前,王坤友在泊山洞任管理处主任。8年时间,他把一个不见经传的天然溶洞变成了国家AAA景区。当时由于工作需要,他很注重仪表,不论到哪都是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可是一进村,他就甩掉牛皮鞋,穿上了黄球鞋,头上还盖着一顶大草帽,与其他农民没什么两样。

王坤友在村里特别“抠”。村里来个客人,他不下饭馆,而是亲自做饭,米是自家带的,菜是自己种的,再掏钱添个简单的荤菜。一年下来,群众掰着指头一算,村里各项开支总共只有2500元。

当时,建成村有200多亩耕地抛荒,长满了半人多深的荒草。王坤友对“两委”一班人说:“我们不妨搞集中经营,这样既能种庄稼,又能聚人心。”他把地头的“老鸭棚”当成宿舍和指挥部,日夜忙碌在荒地上。整整8个多月,200多亩土地不但集中起来,而且实现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对外发包后,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多元。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开挖了5口当家塘,修通了各个自然村道路,贯通了全村抗旱沟渠„„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2002年,蜀山镇在建成村搞农业税定点、定时、定额征收的试点。这个曾经11年收不上农业税的村子,竟然在3天之内就收上来18万元,而且全部是村民主动交的。

就在这个时候,王坤友又接到新的任务——组织上要调他回老家新安村。得知他要离开,村民们一大早就聚集到村部挽留他。人群中,就有当年扔掉王坤友铺盖的那位村民。

“群众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王坤友常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能不能干得好,关键看你有没有把群众放在心上。只要把老百姓当自家人,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就没有干不好的。”其实,他时常把群众看得比亲人还重。1991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王坤友在圩堤上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水里,幸亏抢救及时,才夺回了一条命。在他带领下,7000多名群众、1万多亩良田安然无恙。等他下了“火线”回到家,洪水早已齐腰深,家人也不知去向。心急火燎之时,又接到险情报告,他一扭头又冲进了雨幕。

他不顾家,子女有时“抱怨”,王坤友无奈地笑笑,总是老伴出来“护驾”:“你爸呀,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和老伴青梅竹马,一生相濡以沫。儿子王平至今记得,2004年夏天,他母亲在合肥做乳腺癌手术,父亲在村里忙得脱不开身。有天晚上病房的门开了,王坤友顶着草帽、穿着拖鞋走了进来,挽起的裤脚上沾满了泥巴。“坤友,你这么急着就来了,我这儿还有孩子照顾呢。”面对通情达理的妻子,这个高大的汉子泪水夺眶而出。第二天清早,他又匆匆赶回了村里。2008年初,暴雪成灾。王坤友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去看望五保老人。毕竟年岁不饶人,他走走停停,停停再走。同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卢萍忍不住劝他:“友书记,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不就行了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只有亲眼看到他们,我才能放心。”卢萍心头一热,什么话也没说。

新安村地处圩区,易涝也易旱,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意见很大。王坤友“当家”后,多渠道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修筑道路、架设电线、清淤渠道,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用电难、灌溉难、排涝难等问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徐元新说:“现在的新安村简直比过去好了一百倍,多亏了友书记啊。”

王坤友辛苦了几十年,家里没有一分钱银行存款。但是,看着乡亲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觉得比自己过得好还舒坦。“群众不是念咱的好,而是念党的好啊!”

令人痛心的是,短短两三年里,一个又一个不幸降临在王坤友身上:包括老伴在内,几位亲人相继因病去世。他把痛苦埋在心底,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可是有时候也难以排遣。每当看见他坐在椅子上发呆,女儿就知道父亲有了心事。望着他渐渐苍老的面孔,她的心仿佛针扎得一样:“爸——”女儿的话没出口,眼泪就出来了。王坤友回过神,冲她笑笑:“傻孩子,没事儿,就是有点累了„„”

“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干完,活一天就要珍惜一天”

王坤友又一次累倒了。2009年8月的一天,王坤友攥着“死亡通知书”,在医院里陷入沉默。“我的心咯噔一下,揪得紧紧的。当时,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父亲,想到他对我的期望;我想到爱人,想到她对我的支持„„”可是,当他重新抬起头来,人们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笑容,他平静地对村委会主任张君长说:“我不要紧,你们把村里工作干好了,我就放心了„„”

站在生死线上,王坤友更是无数次想到了焦裕禄。年轻的时候,他看了许多有关焦裕禄的书籍,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今天,他在践行着诺言。他不止一次地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没有价值。”

村里的工作安顿好后,5月21日,王坤友第5次去上海化疗。5月30日晚上,他特意从上海给张君长打电话:“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请你明天一定要替我去新安小学看看孩子们,我想他们了„„”

他把全村的事、全村的人都揣在心窝里,一刻也舍不得放下。全村3980口人、4250亩承包耕地„„他做梦都会念叨,一天不在村里,浑身都会不自在。

王坤友有一个习惯,工作调到哪,家就安在哪。在村里,他就住村部。王坤友病重后,儿子要父亲搬到自家去住,方便照顾。可是,倔强的王坤友拒绝了:“这些年,我都在村里,能与村民们一块唠唠,心里也舒坦些。真到哪一天,我不能动了,你们再把我接走吧。”

每天早晨四五点钟,王坤友两眼一睁就要到村里转转,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清早出门前,他先煮上一锅稀饭。工作回来,不论冷热,端上就喝,喝完继续干活。稀饭汤喝完了,剩下的稀饭,放点开水继续煮,最后成了名副其实的“稀饭”,照得出人影子来。村民李信树看了,眼圈顿时红了:“我们生活都过好了,这可苦了我们友书记呀!”

采访中,乡亲们对记者说,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希望他们的友书记创造奇迹。“有你们支持,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他微笑着对大家说。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吴林红 朱胜利

王坤友先进事迹

王坤友先进事迹王坤友,男,1948年11月出生,1965年10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蜀山镇原新安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原黄姑乡经委主任、副乡......

学习王坤友心得

学习王坤友,争做优秀基层干部连日来,我认真学习了王坤友同志的先进事迹。王坤友是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中的好典型、好楷模,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和冷暖放......

学习王坤友心得体会

观“本色—王坤友”有感王坤友同志,是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他担任村干部四十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他扎根基层,奉献基层,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始终乐观坚定,始终笑......

王坤友先进事迹[版]

这个人的心仿佛特殊材料制成,在冰与火的淬炼中,始终保持一份罕见的乐观坚定。无论人生如何变幻,他的内心始终充满阳光,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40多年如一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

学习王坤友先进事迹材料

石台镇学习王坤友先进事迹活动总结(石台镇组织部 2010年10月18日)王坤友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作为沈浩式的基层干部,其先进事迹自宣传报道后,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发出《关......

《王坤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王坤友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王坤 王坤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