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名言警句翻译_名言警句中文翻译英文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言语理解与表达名言警句翻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名言警句中文翻译英文”。

名言警句精华版

居官为政之要: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臵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宋.王禹戎)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清.唐甄)

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北齐.刘昼)

释:水浑浊了就没有再往回游的鱼儿,土地瘠薄了就生长不出枝叶茂盛的树木,政令烦乱了就不会有安逸快乐的民众

8、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清.康熙)

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

9、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汉.王符)

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

热爱、报效祖国

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宋•欧阳修)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7、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宋•欧阳修)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8、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三、依靠、关心人民

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2、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释: 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

释: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

4、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宋•石介)释: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

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6、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

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

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8、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宋•张端义)释: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

9、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释: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10、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宋•林逋): 释: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

爱民篇

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2、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释: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

释: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

4、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宋·石介)

释: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

6、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

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

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

8、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宋·张端义)释: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

9、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释: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10、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宋·林逋)

释: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

11、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三国·诸葛亮)

释: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

12、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明·吕坤)释:干大事情,动大人众,必须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才能行动。如果不能协调,必须以诚意要求,以恳切的语言打动;如果还不行,就必须暂时委曲求全,以成大事。

13、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一种人是哪个?曰民。一个字是什么?曰安。(明·吕坤)释:夺取天下,守卫天下,只需要在一种人身上打主意,在一个字上下功夫。这一种人是谁,回答是:“人民百姓”,这个字是什么?回答是“安定”。

14、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释: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

15、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

释:哪里能得到万里大的皮衣,把天下四方都盖起来,使人们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天下就没有受寒冷的人了。

1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

释:卧在府衙听着竹子被风吹的萧萧作响的声音,我象是听到民间的疾苦声。我这小小的州县官吏,对民间一枝一叶都是有感情的。

17、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清·龚自珍)

释:拉粮船的一根缆绳要十个纤夫,细算起来每天有千艘粮船渡过运河。我也曾在京城作官,消耗过国家的俸米,今夜间听到纤夫的呼号,忍不住泪如雨下。(邪许:纤夫劳动的呼号声)

18、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

释: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19、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宋·欧阳修)

释:上不能为国开拓利源,下不能使你们解除饥饿。我在喝酒,你们在吃酒糟,你们虽然不责怪我,但我的责任又怎能逃脱呢? 20、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宋·王令)

释:高高的昆仑山上有常年积雪,蓬莱岛上经常是阴凉。我既不能用手提起天下受暑热之苦的人同去乘凉,又怎么能忍心独自到那些地方去避暑呢?

21、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宋·王十朋)

释: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的志向和语言比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孟子更高。闲暇时本来宜于登山临水享乐,无奈天下有忧,又怎么能乐得起来呢?

322、凭君莫言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

释:请求你不要说自己封侯作官的事,要知道一将功成会要牺牲很多的人.23、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宋·陆游)

释:虽然退休为乡下野老已没有责任了,但在路上看到流浪的人民终归还要动心。

24、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元·王冕)

释:如何能得壮士把银河挽下来,一洗百姓的烦郁使全国都清新呢?

25、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明·郭登)

释:只要使四海都歌舞声平,人民安居乐业,我在甘州就是受贫也是快乐的。

26、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宋·罗大经)

27、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元·张养浩)

释:可悲呀,到处流浪的灾民!什么时候老天象下雨般下些粟米,让你们都能生存下去。

28、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唐·聂夷中)

释:我希望皇帝的心,变为一枝明亮的蜡烛,不去照那穿绸缎绫罗的富豪人家的丰盛筵席,只去照那被剥削的无法生活而逃亡在外的贫苦人家留下的空屋。

29、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释:国家的制度有其平常规律,而有利于民众作为根本,作官从政有规范原则,而使政令通达实行作为最主要的。30、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释: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31、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释: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32、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释:任,承担。患,患难。

用人篇

1、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才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汉·王符)

释: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臵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国君一呼百应,国君一动而百姓紧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共同向往道义和真理。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

释: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臵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

3、明主之任人,馋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晏婴)

释: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让专于谄媚、讨好或说别人坏话的人呆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的人在朝中存在。用人要用其所长,不强行用其所短,让他们去干那些各自擅长的工作,不要强行让他们去干那些不会干的事情。

4、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淮南子》)释: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5、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明·张居正)

释: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6、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汉·司马迁)释: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

7、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宋·刘克庄)

释:并不是人间没有好汉,只是谁能在使用上把标准、规制放宽一些。

8、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唐·吴兢)释:虽任以重要职责,但却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得过且过;即已得过且过,就不会树立起好的节操义行。

9、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释: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10、疑则勿用,用则勿疏。(唐·白居易)释: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冯梦龙)释:人不能以貌相好坏来决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来计量。

13、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谭嗣同)

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明·冯梦龙)

释:不能根据一两次人们对某人的称赞,就判断某人为君子;不能根据一时的非议,就判断这个人为小人。

15、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辨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三国·诸葛亮)

释:观察了解人的办法有七条:一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事物中来辨别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穷追到底的方法辩论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借商议计谋看他的知识;四是突然告诉祸难临头的消息看他的勇气,五是当他酒醉之后看他的本性;六是正当其时给以私利看他的廉洁品质;七是委托他办事情看他的诚实与否。

16、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孔子)

释: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对他的德能进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结论之后,给以任用。任用后,先交给他一些具体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办事能力,试用合格,再根据才能大小确定其官位;根据官位大小,再给以相应的薪俸。

17、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汉·王符)

释: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18、馋夫似贤。(汉·陆贾)

释:用馋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装得象圣人一样。

19、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

释:不面对到难处,就不会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对财物,就看不出义士的节操。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

释: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20、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清·梁佩兰)

释:人才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的,作为人主不能不明白这一点。

2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522、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2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释:能够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们,是我的第三件乐事。

24、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战国策》)

释:十个人栽种杨树,一个人去拔杨树,这样就没有活着的杨树了。

2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释:导致天下太平安宁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养。

26、人才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莫可非。(宋·陆游)

释: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忧虑的,人们士气峥嵘就不能够责怪、反对。

27、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仲)

释: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2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释:试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才知;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长七年才能分清。

29、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三国·曹植)

释:慈祥的父亲也不能爱护没有好处的儿子,仁义的国君也不能白养着没有用处的大臣。

诚信篇

1、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4、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刘 向)

5、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毛 泽 东)

6、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 迅)

道德修身篇

1、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

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2、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

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3、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淮南子·人间训》)

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4、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清·唐甄)

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6、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释: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7、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明·李廷机)

释:人们敬重官是敬重作官人的品德,而不是官职官位使作官的受人敬重;做人、作官应是德行比才能高,而不应让才胜过德。

8、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明·薛喧)

释:一有错误的念头要立即遏制住,一有错误的举动要立即改正过来。

9、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

释:刻薄奸诈的终归不会赚便宜,忠厚老实的人终归不会吃亏。

10、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重订增广》)

释:责怪别人的心来责怪自己,把爱惜自己的心来爱护别人。切切需要谨慎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欺心。

11、进德修业,要个木石的念头,若稍涉矜夸,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古楹联)释:树立道德进行事业,要有个真实无妄的念头,如果稍微涉及有骄傲自满过于夸张,就走向欲境;济世治国,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如果一为名利所缠绕,就要出现危机。

12、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重订增广》)

释:芝兰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因为没有人而不吐芬芳;君子修养自己树立道德,不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14、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

释:德行浅薄而在要位上,知识少而谋划大事,力量小而负重任,没有不坏事的。

15、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宋·叶适)

释:君子讲谨慎如何解忧,不去讲逸乐,其实乐在其中;小人只知逸乐不知忧虑,所以忧愁的事常找上他。

16、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宋·邓牧)释:善于赞誉别人的人,人们也赞誉他;善于抵毁别人的人,人们也抵毁他。

17、人生交分耻苟合,贵以道义久可安。(宋·苏舜钦)

释:人生的交往可耻的是苟合,只有讲道义才是可贵的、长久的。

18、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宋·许榧)

释:和心术邪佞人交往,象雪进了墨池一样,虽然化成了水,其颜色越脏;和品行端方人相处,象炭进了薰炉一样,虽化成了灰,但香气不灭。

19、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句)

释:贤良的品德没有磐石那样坚固,光要虚名又有什么益处呢!20、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宋·杨万里)

释:见到别人的过错,象自己有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听到说别人的过错,也象自己发生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

21、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释:别人对我有恩有好处,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有好处,不能不忘掉。

22、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汉·杨雄)释:人必须先要自爱,然后人们才会爱你;人必须先要自敬,然后人们才会敬你。合作与团结篇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6、人心齐,泰山移。

7、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纳谏篇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释: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2、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释: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释: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

4、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审时适变篇

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释: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2、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释: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

(一)治国

1、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释:天下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只要腹和心是充实的,四肢虽然是有病的,但到头来是没有大毛病的。

2、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意林》引《物理论》

释:要建大厦,先找个好的设计师,然后在想怎么节省;如果治理国家,要先找到有辅佐能力的人,然后老百姓自然就会在他的辅佐,治理下安居乐业了。

3、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在于公平、公正、正直。

4、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通晓事物本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合理,为长远利益而操劳的人安心于忙碌。

5、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释:调节自身修养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治理国家首先要做到大公无私

(二)安危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处于安全的境况要想到危险,能想到危险就会事先有所准备,有了应对危险的准备才不会造成失误,酿成祸患。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

释: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3、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释: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释:要求树木长得牢固,必然要巩固他的根本;要河水流得长远,必然要疏通他的源泉。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

5、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

释: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整治好国内;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在于消除人怨。人 民

(一)民本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释: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定兴旺。

2、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管子君臣上》

释:对于老百姓的言论,如果国君只听信个别人的意见,国君就会变得昏庸,如果能综合听取全面的意见,国君就会变得圣明。

3、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潜夫论务本》

释: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以正当的学问为根基。

4、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

释: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应该注重他们的衣食住行,珍惜他们的生命。

5、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释:国家发达与否在于民众富不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民众高不高兴。国家兴旺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正派。

(二)民心

1、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释: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2、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释:以怀柔的态度感化教育人民,以高尚的道德服人,决不能以力服人。

3、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宋苏辙《新论下》

释:宽容就会得到众人拥护,守信就能使人敢於委以重任。

(三)爱民

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释:通达事理的人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的,可以为关爱苍生而忘记自己的利益.2、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释: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会对各项工作措施考虑得愈周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宋苏轼

释:集中天下之利益(财富)的人,应承担天下人的忧患,(有权)享受天下乐趣的人,应分担天下人的忧虑。

4、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黄宗羲《原君》

释:不要以个人的利益为利益,而要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利益;不要以个人的灾害为害,而要使天下的人都能免除灾害。

(四)群众

1、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文子下德》 释:运用集体的力量,干任何事都会成功;集中大家的智慧,总会取得胜利

2、莫三人而迷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 释: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政治篇

(一)为政

1、政贵有恒 《尚书毕命》 释:政令政策贵在稳定不变。

2、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尹文子》

释:有见识有才能的君子要以对国家有利为出发点为国家出谋划策和做事;不可倚仗自己的见识、才能而不顾影响的说话做事。

3、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宋苏辙《新论中》 释: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4、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宋史薛极传》

释:政治纲纪虽然兴办了,但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所还未达到的。虽然布满了恩惠,但是还应该再想想有没有未得到恩惠的地方。

5、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周敦颐《拙赋》 释:上行下自孝,贪污、舞弊的事情就没有了。

(二)纳谏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大雅板》 释: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2、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释: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释:立身屋檐底下知道屋漏,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要知道圣贤说的话对错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知道。

(三)审时适变

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氾论训》 释:如果有利老百姓,就不要取法于过去,如果符合事实,就不要因循守旧。

2、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释:针对突发事进行处理不如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对百姓加强管理不如完善法制,完善法制不如及时恰当的对当时的处境氛围进行整治~ 意志篇

(一)奋进、专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功学》

3、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篇》 释:既要知晓自己的短处,更要知晓自己的长处。

4、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商君列传》

释:反听者,欣然纳逆言而无动于声色,然心终自明之,内视者,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鉴明得失,自胜者,不以物喜,不为声色犬马所动,居安而思危,克己攻身。

5、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 汉徐幹《中论修木》 释: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明达睿智的6、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荀子劝学》

释: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

7、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释:意谓走了九十里,还只相当于百里路的一半。○《战国策秦策五》引古语 智力篇

(一)智慧、见识

1、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慰缭子十二陵》

释:是否谨慎看能不能连小事也重视,是否智慧看能不能处理大的地方

2、暴至之荣,智者不居 《意林》引《唐子》 释:依靠暴力达到的荣华富贵的地位,聪明人是不会居处的(二)体察

1、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

释: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 《孔子家语困誓》 释:崖——高峻的山边。颠坠:从高处落下。没溺nì:淹没在水中。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释:心怀私意那么看事就不会透彻,(对待事物)过分地审察就会过多的怀疑事物。人 才

(一)育才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释:一年的时间要见效则最快最好的是树谷,若有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可以种树了。若有百年,则可以树人了。

(二)用才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释: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2、各专其能,各致其力 宋苏轼《策略第二》 释: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长,物尽其材,人尽其才 品 德

(一)公私

1、公家之事,知无不为 唐杨炯 释:对公家有利的事情,知道了都去做,这就是忠

2、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唐韩愈《送穷文》

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利益之后,做到大公无私(也可理解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3、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宋苏洵《审敌》 释:为个人谋利益则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4、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 宋苏轼《谢宣谕札子》 释:作人非常仁德则对任何人都关心爱护

(二)信诚

1、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春秋》 你说的话人们这所以相信是因为你守信的缘故

2、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商鞅》

释: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

(三)守政

1、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 释: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被人的诽谤所吓倒。

宋苏轼《私试策问七首之七》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正也

释:有学问的人如果自己处事光明磊落、睿智从容,就能知道他人做的对否,如果自己就不能正确的处理问题,按照自己偏颇的认识观点处理问题,正确与否就很难预料了。

(四)谦谨、骄傲

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释: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老子》

释:不自我表现,反能德行更加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显示长处。

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释: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4、虚己而乐闻

释:虚己——自己谦虚。乐闻——高兴听到人家的意见。○唐刘禹锡《魏生兵要述》

(五)勤俭

1、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 释: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释: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勤劳, 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

3、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释:遇到劳苦的事情在争先恐后,遇到有利、快乐的事情能让给他人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释: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5、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 宋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 释: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六)廉洁

1、苟利国家,不求宝贵 《礼记儒行》 释: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2、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唐杨炯 释: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像水和镜子一样清澈。

(七)修身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载孔子语

释: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释:知道不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自强。

3、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淮南子》

释:不能淡泊功名就没有办法显明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能宁神静思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不能宽怀大度就没有办法庇护普通百姓,不能广施恩德就没有办法安抚人民群众,不能平心持正就没有办法公断人间是非。

3、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旌表》

释: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

(八)改过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

释: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敌人 待人

1、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国语晋语四》

释:如果请求别人,一定先帮助别人。让人爱自己,先要爱别人。让人跟自己走,一定先跟从别人走。如果对别人没有恩德,却要使唤别人,这是罪过啊。

2、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

释: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处 事

(一)预防

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中庸》

2、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宋苏辙《颖滨遗老传上》

释:没有事变的时候要常怀忧虑之心,当发生变故的时候也不要害怕,做到处之不惊(二)始终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礼记大学》

释:(世上的所有)物体都有起端和末端,(所有)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释:能够从开始做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能始终如一坚持保留到最后的人天下是少有的!哲 理

(一)崇实

1、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传》

释:研究学问一定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二)务本

1、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邓析子无厚篇》

释: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本末倒臵,这样尤如在救淹没在水里的人时垂挂了一块石头,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

2、能究其本根而枝叶自举 宋孙辙《宋子仪大理寺丞》 释:本根是纲,枝叶是目,纲举目自张

(三)相对

1、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淮南子说林训》 释:水面虽然平,但也会有波澜,称虽然准,但也会有偏差的时候。

(四)知行

1、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荀子议兵》 释:最大的智慧是丢弃疑虑,最好的行为是没有过错,最完美的事情是没有遗憾。

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释:(对待学问道理),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实践可以使人明知道理。明知道理的人是圣人。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所以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眼见为实却不力求理解,即使学识颇多,也一定会妄自臆测;明晓事理却不亲自实践,即使思辨缜密,也一定会陷入困境。

之,代词,需要验证的道理。

法治

1、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释:治理国家必须尊崇法律

2、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释:人战胜了法律即为枉法,法律就形同虚设,完全照法律不顾人情,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只有人情和法律兼顾,互相牵制,才能天下太平 事理

1、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虽远必至;守其数,虽深必得。《商君书禁使》

释: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是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所以凭借外部力量即使道路遥远也一定能到达。掌握了测量方法即使非常深也一定能测出来。效果

1、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汉书礼乐志》引古语

释: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 积微

1、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嵩岱之竣,非一篑之积 葛洪

释:灿烂华贵的衣裳,不是一种颜色所形成,高峻的嵩泰二山,不是一畚箕泥土所堆积。

2、身如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释:身体只是多过了一天,但是心里就觉得去年做的事不对了。

4、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释:最痛心的在于不知道错在哪里,最羞耻的在于不知道什么叫羞耻 言 行

1、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周易系辞上》

释:言行为君子立身、行事最紧要的步骤,一个人一生的荣辱、成败,取决于其平时的言行

2、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意林》 释: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善事,惟恐听不到、见不到,听到一句坏话,见到一件坏事,惟恐避之不及。处世

1、陶者能圆而不能方,矢者能直而不能曲 行事圆通而不能方正,行为直率而不俯就 宋苏轼 释:前句比喻行事圆通而不方正,后句比喻行为直率而不俯就。

2、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 唐李白《沐浴子》

释:为人处世最忌讳的是清高而不与世合,高尚的,通明世事的人其可贵的...交友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2、君子忌茍合,择交如求师 唐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释:结交朋友不能马虎凑合,选择一个好的朋友尤如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3、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隋王通《文中子礼乐》

释:因为权势而交的朋友,没有权势了,朋友也就绝迹了,因为利益而交的朋友,当你没钱的时候,朋友也就散了。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

言语理解与表达

粉笔App——言语理解与表达1、“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润物无声”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

言语理解与表达★★★南辕北辙1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相辅相成2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不谋而合3谋:商量;合:相符。事......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例题: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

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够与人类的相媲美 B.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言语理解与表达名言警句翻译.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言语理解与表达名言警句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名言警句中文翻译英文 警句 名言 言语 名言警句中文翻译英文 警句 名言 言语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