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_支架理论英语教学
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支架理论英语教学”。
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话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中小学阶段,对话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有限和交际经验缺乏,在语言输出要求相对较高的对话教学中,如果缺乏相应的辅助性支持,学生在语言的思维、组织、加工、建构和输出等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交流上的障碍,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对话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学习支架,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撑,形成有效的“生长点”或“脚手架”,使对话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将有助于提高对话教学效果。[主题词] 对话教学;支架理论;应用
一、引言
英语对话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现行的各种中小学英语教材无一不包含学生必修的对话学习内容。如在全国广泛使用的PEP版小学英语教材中,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的A、B两部分都分别设计了学生必修的对话教学板块。这些对话内容丰富,接近生活,语言地道,并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通过这些专项的对话学习,学生能从中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和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编写的意图也正是希望“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教育部,2001)。[1]但文本内容与真实交际之间却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英语阅历不深的小学生来说,在从文本对话的学习向真实语言的交际过渡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恰当的辅助性支撑,往往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支架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值得我们探索和运用。
二、支架理论的概述与思考
“支架”原本是建筑施工的辅助性设置。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等一些学者,在俄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列·斯·韦格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区域过渡,个人的实际水平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支持,方能顺利抵达这个区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依据支架理论,在英语对话教学中适时、合理、有效地为学生 1 提供如语言信息、语言形式、交际策略等相关支持,帮助学生从对话的已知区域逐步通向未知区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小学英语的对话教学,由于小学生英语阅历较浅,组织、建构语言的能力有限。因此,在英语对话教学中为学生适时、适当地提供一定的支持,促进学生顺利地学生,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英语对话教学中,一些教师因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恰当的策略,教学常常照本宣科,方法单一,将本该属于语言交际的对话课扭曲为句型操练课,反复地讲解句型结构,机械地操练重点句型,学生无法获得交互式的语言体验和实践,对话学习长期处于无目的无意义的状态,学生深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和斌教授曾指出:学外语主要靠“经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机械的练习,造成学生主动思维与语言建构过程缺失,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语言交际能力也随之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学生通过多年学习,最终还是又聋又哑,对话教学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搭建有效的对话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真正实现语言交际,是对话教学的重要举措。下面,笔者以小学英语PEP Book6 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 B Let’s talk为例: Chen: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arah? Sarah: Spring.Chen: Why do you like spring? Sarah: Because I can plant trees.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Chen: Winter.Sarah: Why do you like winter? Chen: Because I can skate.就如何在对话教学中搭建对话教学支架,促进小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思维,学会建构语言,帮助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谈几点思考与做法。
三、支架理论在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一)搭建背景性支架,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情景
对话课是一种言语交际性极强的课型。对话是交流双方或多方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发生的言语交际活动。交际必然在一定背景、意图和意义下产生和延续,如果没有语言背景、意义和意图的对话那就谈不上是交际,至多是生硬的拼凑,生硬的拼凑最终难免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对话一定将难以持续和发展。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围绕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语言交际的背景性支架,将学生对话交流的视线、情感和思维引入对话的情景语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语言思维,使学生有效地感知对话内容和意图,产生对话交流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乐于交流,这是对话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教学My favorite season前,教师先向学生播放一段人们在不同季节中的对话场景,通过这一背景支架的搭建,为学生的后续的对话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场景,使学生感知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所进行的活动、着装、天气等相关的背景信息,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对话交流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样,这一支架的搭建,就为师生语言交流架起了有效的桥梁,帮助教师顺利地引出交流的目的语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使对话教学产生了良好的交际开端,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背景性支架形式多样,可以是情节完整的故事、可以优美动听的歌曲、可以是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主要以对话教学内容而定。总而言之,达成激活对话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因素,能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为进一步对话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即可。
(二)搭建探究性支架,帮助学生内化对话内容
在对话教学的探究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充分经历语言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内化对话内容。经历足够的语言探究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小学生英语阅历不深,对新语言的组织、加工、建构的能力有限,如果在对话练习、探究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辅助性支持,学生常常力不从心,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当对话进入探究阶段,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搭建一些有效的探究性支架,从而“能够形成使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生长点’或‘脚手架’,使对话教学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动态推进,使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李祎,2007)[2] 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各种各样的对话教学活动,逐步内化对话内容,形成对话交际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措施。例如,在教学My favorite season的presentation和practice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探究活动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语言:
1、以直观的季节信息让学生观察,师生口头交流各自喜欢的季节和原因,让学生初步理解和练习目标对话;
2、教师提供家人对季节的爱好信息,促进学生交流家庭成员喜欢的季节及原因,如My father’s favorite season is summer.He can go to swim.My mother’s favorite season is…Can you tell us what’s your parents’ favorite season?促进学生交流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让文本逐步接近生活,训练学生的对话交际能力。
3、提供调查表,组织学生互相调查和记录对方及其家人喜爱的季节和原因,然后再向其他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让学生逐步独立地使用语言;
4、提供录音或视听材料,让学生倾听他人交流喜欢的季节和原因,然后复述,培养学生获取语言信息与语言转述的能力。这样,教师层层搭建各种支架,教学活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持续不断地“生成”和“利用”语言,产生语言输出,逐步推动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认知发展。让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让文本内容得到一定的延伸并接近生活,使学生在语言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同时,也逐步领会了对话学习的目的性,可无形地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动力。语言探究性支架的搭建,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运用、进而内化对话内容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能够顺利攀升,逐步形成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探究性支架的搭建,一是活动难度要呈现递进性,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二是活动形式要多样性,能不断刺激和增强学生语言探究的感观效果,使学生能够不厌其烦、甚至渴望进行语言探究;三是活动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变课堂练习为课堂生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话学习的作用和魅力。
(三)搭建延展性支架,拓展学生对话空间
教材中的文本对话内容仅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的依据和范本,其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我们所选用的一套教材只不过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以它为出发点开始我们的教学活动。为了达到最佳的语言习得效果,教师还需使用更多的语言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刘倩,2000)[3]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仅照本宣科,教学容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内容与形式的单调也会让学生枯燥无味。因此,对对话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开发,使文本内容得到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对话资源,开阔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视野,从而拓宽学生语言交际空间,使学生在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才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1、纵向型延展性支架的搭建。对话的纵向延展是指在文本对话话题不变的情况下,就讨论的话题内容进行一定延伸、拓展。其做法可以是教学新旧内容的有机整合,也可以是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如在交流喜欢季节的原因时,文本所给的内容仅限于人们的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搭建气候、穿着等支架,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相关话题,将旧话题有机地整合到新话题之中,从多种角度和途径来思考和交流当前的话题,如在讨论喜欢春天的原因时,可从气候的角度回答Because it’s windy and warm,也可以从穿着的角度来回答Because I can wear T-shirt等,还可以从气候、活动、穿着多方面同时回答,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言发展。一个支架的搭成,往往其中包括着丰富的信息,如搭建人们的季节活动支架中,其中还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对话交流内容就会更丰富,空间更广阔,对话就可以进一步纵深发展。
2、横向型延展性支架的搭建。对话的横向延展是指以文本目标语言结构为基础,就目标语言结构中的关键进行改变,拓展延伸出更多的话题,逐步以树状形式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开阔的视野。如教学目标语言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和 Why do you like the season?后。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题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进行横向型延展支架的搭建,为学生提供发展方向的语言、媒体、思维方式等支撑,将交流引向favorite book teacher fruit ball team …和 why,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维和语言的窗户,让学生看到更加广阔的语言世界,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语言交流空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学生自己走路,甚至越走越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用它撬动地球”。教学才能有较大的成功和希望。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对话教学中,搭建对话支架目的是帮助形成对对话的理解、交流、内化,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顺利通向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支架搭建仅是一种手段,使学生学会自主构建语言和独立运用语言才是支架搭建的目的。因此,只有在必要时,教师介入,相机搭建支架,提供相关支持;不必要时,教师则要及时拆除支架和及时“隐退”,将任务转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维、自主构建语言和运用语言,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班通”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朱河镇初级中学刘垣衍摘要 :“班班通”的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特别是能以视频和录音呈现......
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即“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发展,当儿童技能提高时,让她们承担......
浅谈对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 要: 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它源自西方,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生成......
蒋力(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14062) 摘要:教师可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于英语读写教学中,通过学习范文中的词汇、句型、内容、篇章结构等,为学生写作搭建词句支架、内容支架、结构支......
利用支架理论 促进英语写作教学 2008年 第16期 作者:● 张灵贤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给出题目,提出要求,并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规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