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杂文具有反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反对军阀统治、反对人民群众受压迫的现实。他的笔就像一支枪,与反动敌人展开了斗争。在他的杂文中,能看出所体现的具有国民性、议论性等深刻批判性。现代杂文由鲁迅开创,他在杂文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我将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浅议。

关键词:批判性、国民性、议论性、讽刺、抒情艺术、形象、逻辑思维。

鲁迅后期杂文简况

鲁迅杂文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根据当时主客观情况,选择了杂文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项,为此花费了最大的精力.他在1935年底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后感》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这原因也正如他自己说的:“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①面对着三十年代政治战争”,所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便成了他最主要的战斗武器。这时,由于他已能熟练地运用马列主义,他的目光更为敏锐,能够穿透复杂社会现象的厚壁,使他的杂文如虎添翼,在思想斗争、文艺斗争中成为使敌人望风披靡的利刃。

鲁迅杂文的重大成就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鲁迅的杂文在新文学发生、发展中都起了极重的作用。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殊境遇,也由于有了鲁迅,杂文这种形式终于跻身现代文学的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一、鲁迅杂文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代、现代中国社会史。他象一位高等画师般,在相当的广度、深度上,在评论社会的过程中画出了特定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记录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两种思想的搏斗;记载了人民大众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浴血战斗,描绘了大革命的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也可以看到从“五卅”到“九一八”、“一二八”,一个民族的逐渐奋起,与强暴外敌的斗争;许多杂文本身是三十年代反文化“围剿”的产物,同时也在一些篇章中看到对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的揭露。杂文中所涉及的多是比较具体的事实,便可以一斑面是窥全豹,人们看到的是整个时代的面貌,听到的是历史潮流奔腾的涛声。尤其因为鲁迅杂文较多涉及文化战线上的问题,又常常描绘社会上种种人情世态、思想动向,也就更多地从这特定的角度,让人们看到一个社会的心灵变迁史。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杂文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色。而他又不孤立地看现实,他要挖出近代以来中国各种问题的历史渊源,“做刨祖坟”的工作。因而他的杂文既有现实性,又有历史深度,直到今天,乃至今后,都有挖掘不尽的认识意义。这博大精深的内容,使鲁迅杂文在特定意义上,成为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二、鲁迅在他的一些小说中,要画出中国国民的灵魂,其目的的在于改造国民性。他当然更要在杂文中来做这个工作,而且由于杂文的特点,对国民性的批判便列直接、列锐利。鲁迅从强调思想批判转而认识武器的批判的重大作用后,都注视着造国民性问题,关切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他深刻地认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因此有志于改革者应“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否则革命只是“沙上建塔,顷刻倒坏”②。所以,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阿Q,而在杂文中,类似阿Q的各种精神状态,便一再受到鞭挞。他在早已没了辫子,长成大脚,穿上西服,游历欧美的先生女士们身上,照样挖出国民阿Q精神。如《以脚报国》中以留洋女士的经历,再次指出“自欺欺人”是“不治之症”。在《运命》篇中,漫淡中日两个民族的性格,揭出“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这种缺乏“坚信”和巧滑,其实仍然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有时从极其平常的事情中,鲁迅也能窥出民族心理中的某种缺陷,如北京的胡同名,必“蝎子庙”为“协资庙”,改“狗尾巴胡同”为“高义伯胡同”。鲁迅不认为这只是求雅之风,因为这其实也是种掩饰,其结果是“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③。这当然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变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浸入人们骨髓中去了,几乎谁也不感到奇怪。鲁迅却能揪将出来让大家看看。至于各种卑劣的心态,他的批判也是很严厉的。《晨凉漫记》说张献忠等杀人的缘故,因为自己得不到了,也不让别人得到,便加以破坏。《爬和撞》描写往上爬的人群中,“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这种人当然十分卑劣,可悲的是爬不上的“大都忍耐着一切”还在兢兢业业的爬,顶多抱着侥幸心理想撞个机会。这是一幅稠密拥挤的社会中常见的人示关系图,稍稍思索便能领会在这图像中的人的心态。如果爬、推、撞成了中国人的习惯动作,人人都把力量耗在这上面,社会又怎能进步?鲁迅几乎把民族的惰性,从一切角度落里扫出来,一篇《新秋杂识

(二)》能从月蚀夜放鞭赶天狗中,看到放着被侵占的领土不去救,却要救那天上的月亮,看到只有“远虑”不顾“近忧”这种心理对民族振兴的严重阻碍。鲁迅曾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④。这实在是千真万确的!

三、因为在杂文在直接表示对现实和历史的见解,加以如用了显微镜、望远镜在观察社会,看到又远又真,因而其杂文中包含了鲁迅的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对于反却阶级的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特性的揭示等等,往往表现出他高人一等的眼力。当某些好心的书呆子看到蒋介石革命人民而惊呼“杀错了人”时,鲁迅在《“杀错人了”异议》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反动派没有杀错人,倒是我们有些人看错了人。《青年与老子》从历史和现实杂取一些故事,固然是抨击了无耻叛徒;然而他揭出“青年”利用“老子”的规律,是历史许多野心家、两面派所共有,至今没有过时,令人惊叹鲁迅的锐敏。至于发展革命文艺方面,他从实际所总结出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的。

四、又因为杂文直接地表达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见解、态度,因此也有一个极鲜明的议论主人公的形象。透过鲁迅杂文显现出的是一位不屈不挠地与旧势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始终坚持“韧性战斗”的革命者形象。他提倡“打落水狗”的精神,告诫自己的伙伴:敌人能叫我们妥协,他们自己是绝不妥协的。他更反对在旧势力面前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认为“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便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就是没出息”⑤。他的杂文表现了极鲜明的爱憎。一面是主张对敌人要“无毒不丈夫”,连白眼也不给的极度的轻蔑,如他在《女吊》中赞美被欺压者的复仇精神,在《死》中表示对敌人至死也不宽容。这些都典型地表现那种毫无怒颜媚骨的硬骨头精神。另一方面,对人民大众,对为人民而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则表示深挚的热爱之情。他在杂文中明白地表示:引共产党人为同志,这是自以为光荣的。对广大妇女、儿童的命运和青年的成长的关切,在他的杂文中处处可见。对自己队伍中的同志,也常有心切语重的中选忠告与批评。这一切综合起来,鲜明地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和鲁迅精神。

五、鲁迅杂文集中多数杂文是议论性的,其实同的特点便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因为要议论,或立论或驳论,都要有证明、有推理,没有坚固的逻辑力量难以立足。但杂文不是一般评论、政论,它具有文艺性,因而必须用形象,使逻辑力量透过形象表现出来。“五四”以后,鲁迅的杂文始终是形象性与逻辑性互相渗透、融合的典范,到了三十年代更加运用自如,手法更加多样,产品也更显丰姿绰约。他要揭露帮闲文人,并不列举丑行、归纳特点。他在《二丑艺术》中只是饶有趣味地描述戏曲中某一行当的职能。这种描写越是形象,但比喻得贴切也会产生逻辑力量。由于鲁迅生活见识极广、学识极渊博,能够经过淘滤选择最有力的比喻,所以不需多作抽象推理,只让形象说话,便于工作可以少胜多。他如以泰绮思的典故喻京派与海派的关系等,都是极有趣又极精辟的。有时不用引证典故,只需剪裁生活亦能从强烈的对比中产生逻辑力量。当刘半农以大学入学试卷中的错别字编打油诗以嘲笑青年时,鲁迅在《“感旧”以后(下)》中并没有多讲正确对待青年之类的道理。他只把中学生写错别字和大学教授拿这些错别字编打油诗排在一起,问道:这两件事哪一件更可笑?一个大人物的轻浮之态立即跃然纸上。这个对比的排列本身便具有批判力量。有的杂文还有很强叙事性。如《弄堂生意古今谈》,也只是摆出了上海弄堂几个小小景象。然而数年间的变化竟如题目所示有如古今之别,令人产生隔世之感,不是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国民党统治的日趋没落吗?由于国民党文禁森严,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鲁迅杂文不能不写得隐晦曲折。而且来包藏真意的仍然是形象。《现代史》一文从头到尾是对街头上变戏法者的描绘,只有最后一句故作惊奇地说明:写到这里才发现题目错了。其实作家所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一部现代史,无非是统治者变戏法般变换着花样来向人民要钱。无论哪一种方法,透过形象来说理、论辩、批判、驳难,是它们的共同点,使他的杂文成为有浓厚艺术色彩的议论文。

六、杂文是议论性的散文,它不可能象小说那样形象地描绘现实。但它对现实发表评论时,也要对评论的对象有所描摹。一方面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⑥。如用叭儿狗的形象,比喻某些资产阶级文人,使人看到表面上装着折中、公允、平正、调和,又象猫又象狗,其实主人豢养的动物。另一方面,在杂文写作中照样做到“开掘要深”,眼光深深射入生活的底蕴,从他画出的那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确也挖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灵魂”。就每一篇杂文而言,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的、细小的,有的似乎是极平常的,但是合在一起,却是相当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既可以说鲁迅杂文中谈到的具体人、事,或运用的某一形象的比喻,有代表性,概括了某种类型的人、事的特征。又可以说他的杂文总体上构成了旧中国社会的缩影。鲁迅杂文中包含的文件样式是十分丰富、自由活泼的,风格上到了后期也不仅是深沉峻厚的人,而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鲁迅绝不从已成的文学定义出发,而从创作的实际需要决定采用的形式、方法、笔调,完全取开放的态度。有的较富政论色彩,严肃庄重,义正词严,风格严峻,气势凛然。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得》、《“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友邦惊诧”论》等。更多是短评,俏泼犀利,锋芒毕露,仅一击便可致敌死命;或嬉笑怒骂、旁敲侧击,幽默诙谐中缴了论敌的械。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但也有清新、隽永,或富抒情性,或饱含哲理性,均有无穷回味。如《夜颂》,象抒情散文、恰当的词藻的运用,使文章神丰气足,简直就是散文诗,编入《野草》亦无不可。而《秋夜经游》用简单的勾勒,更象速写。有的则是叙事性的,如《女吊》、《我的第一个师父》,风格均近于《朝花夕拾》。有的是寓言式的,如《夏三虫》。这类样式中有思想深刻因而哲理性很强的,如《战士和苍蝇》。旁征博引、考订缜密、学术性和战斗性并茂。还有一些随笔、絮语,往往三言两语,意味深长,如《小杂感》、《半夏小集》等。至于书信、日记等体式亦常使用。他的每一本杂文都象百定箱一般,金光闪耀,琳琅满目。

七、鲁迅在开始写杂文时,也爱过西方散文的启发,但在这个领域中他更多的还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并且经过他的创造,开辟了中国散文的新局面。在鲁迅杂文中很容易便可感到它有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有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有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练,有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有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也有唐末小品的愤激和明末小品的讽刺功力。鲁迅是现代是中国勇敢“丢掉三千年的腔调”,创造出熔古文、口语、方言、外来语汇于一炉的民族文化的文学语言的伟大文体家。鲁迅杂文侧重于思想文化的批判,其主要特色表现为冷峻、深沉、幽默、辛辣。他采取“编年”法将政论、时评、随感、随笔、杂记、书信、序跋、讲演、寓言、小品、学术论文等形式汇集成册的绚丽多姿的整合文体景观。

鲁迅杂文是鲁迅文体与鲁迅精神的统一。鲁迅的文体不仅是民族的、大众的、而且是现代的、世界的,是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自由对话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独特文体。鲁迅杂文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灼见真知,既有独异的形象系统,又有严谨的逻辑思辩力量。他的杂文以逻辑论证为经,以形象描绘为纬,往往通过比喻与逻辑论证结合、归谬法与艺术想象想结合,心理分析与艺术想象结合诸种形式,将两种思维方式天然地融为一体,使其获得形象化、情感化说理的新质和功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正是体现在克服着逻辑思维不能不居首位而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困难,尽可能多方面地运用了作为形象思维之主要成分的艺术想象,抒发和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情感,处处流动着感人的“形象的因素”,描绘出一幅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讽刺画卷。鲁迅杂文中的类型形象,重在传神,而不在状貌;重在剖析社会心理,世态人情,而不在个性化描写。鲁迅杂文中更多的是融描写于叙述、议论、抒情之中,使叙事和议论形象化、情感化、这种感物连类,神与物游,思想不离开具体形象,议论结合切身感受的写法,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的。鲁迅杂文在深刻剖析和批判社会文化现象中时,表现出一种真挚、坦率、强烈的感情色彩。它的抒情情源于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以及富于节奏感的和音乐美的语言形式。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使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苑里为奇特的奇花,也为世界文学史中少有的宝贵的奇花”。参考文献:

①鲁迅著《且介亭杂文·序言》一九三七年七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②鲁迅著《二心集·习惯与改革》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0年五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③鲁迅著《华盖集·咬文嚼字

(二)》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七日《京报副刊》。

④鲁迅著《准风月谈·后记》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夜,鲁迅记于上海。

⑤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片说起》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日《新语林》半月刊第四期,署名孺牛。

⑥鲁迅著《伪自由书·前记》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鲁迅先生认为杂文工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顺次翻开鲁迅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步都不停息的批判......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一、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的杂文集是一个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二、反常规的杂文思维和犀利的杂文笔......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一言道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让师生闻“鲁”色变。其实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

鲁迅杂文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世上有两种战士,一种扛枪,一种握笔。鲁迅就是后者,用有极强穿透力的笔墨,号召爱国份子,抨击判国汉奸。于是便自然而然的有了这样的一句话“鲁迅的笔如战士......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