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_古代文化常识语文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文化常识语文”。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说它的来历,大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都要在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到了汉代,这种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春节,又称为年。“年”,最初叫“稔”(rěn),寓谷禾丰登之意,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是根据历法确定的,据史书记载,从夏商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实行太阴历。正月初一的子夜,既是一个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古时又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汉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过腊

八、过小年、扫除、守岁、包饺子、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每天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便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宋代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叭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后来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腊八粥已是人人皆喜欢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上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时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更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亦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在黄道上不同视位而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放风筝等习俗。扫墓就是墓前祭祀祖先。踏青古代叫探春、寻春。风筝最早是用来传递信息,唐代风筝成为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种娱乐品。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有张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跑旱船的风俗。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吃元宵,有一家团圆和睦之意。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陷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带汤吃、或炒吃、油氽和蒸吃。制作元宵的风味,有劳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就以最普通的桂花酒酿元宵来说,入口甜蜜、喷香;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豆沙、猪肉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谜面也有格式,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等等,最多有一百多种。舞龙,也叫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龙是管风管雨的神物。最初的舞龙就是为祈年求雨。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斗狮子,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娱和体育活动。舞狮子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表演一头大狮子(亦称太狮),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根据狮子外形特点,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舞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衫或背心。北狮外形与真狮相似,全身狮衣覆盖。舞者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或搔首摆尾,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小狮子模仿着大狮的动作,如果模仿得好,就高兴得又蹦又跳,如果模仿不好,就急得乱转,显得很焦急,生动而有趣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武狮着重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在武士逗引下,或登高跌扑,或腾转翻滚,或踩青滚球,妙趣横生。踩高跷是融戏剧、舞蹈、体育、技巧于一体。高跷的表演是很有趣的。舞者双脚绑着木跷,扮成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人物。在传统高跷中共有16个角色。第一对是头陀,第二对是醉老道与老太婆,第三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w.w.k.s.5.u.c.o.m

我国古代的节日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的节日文化常识我国有传统的历史,古代有许多节日都保留了下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我国古代的节日文化常识,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

古代节日常识

古代节日常识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节......

古代文化常识

彭林旺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执事:办事......

古代文化常识 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代文化常识语文 文化 时令 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语文 文化 时令 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