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_有关伊索寓言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伊索寓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有关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二.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如:《 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三.《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教学目的:

1.学会生词;

2.理解故事中的关键词“白费劲”“成熟”“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3.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 教学过程: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生:„„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生:绞尽脑汁想办法。师:但结果怎样? 生:没有够着。师:这就叫? 生:白费劲!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呢!师:这就叫什么? 生:无望!师:你们真聪明!再动动你们的聪明脑,默读这则故事的一、三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中“成熟”一词的不同含义。

一个“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长熟了,第二个意思„„不知道了 师:你们现在不敢举手,原因是你们现在思考的还不够? 生:成熟!师:是的,这就是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这个词的引申义。还可以举例说明?

师:请用心读第二则故事,理解“惊慌失措”和“一贯”的意思。

师:课文里不仅写到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还写到了谁的“惊慌失措”? 周兴路:还写到了放羊孩子的惊慌失措。

师: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 一贯”就是“经常”。

联系《狐狸和乌鸦》一课,默读《蝉和狐狸》,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蝉和乌鸦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刘怡然:“圈套”在这里就是“计谋”的意思。董术艺:“戒心”是防备中计的心思。孙渝雯:“戒心”就是防备的意思。

刘凌峰:蝉和乌鸦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乌鸦爱听甜言蜜语,而蝉却善于观察发现,所以蝉能识破狐狸的计谋,蝉救了自己。

师:蝉是如何识破狐狸的计谋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则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说明你们很了不起!课后希望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这三则故事读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则寓言的理解。继续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把你的心得体会,抄写下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来。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里的三则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生叙述故事)这三个故事有趣好玩,你们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了。“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来了,狼来了!”

“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指名读这三句话,评价。

比较一下,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不着急,比较是思考的一个办法,比较会产生问题。这三句话都是骗人的板书:说谎。

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 狐狸为什么要撒谎? 板书:安慰自己。

师: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上次我违反了纪律组长训我,我非常不服气,心想:“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个组长吗?”其实我心里一直想当个组长,甚至还有当班长的野心呢!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

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是世界性的俗语了。

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知道葡萄是甜的,她会告诉狐狸,狐狸会怎样酸溜溜的说呢?

生:我才不吃呢,我家多的是,干嘛要吃树上的呢。生:那些葡萄肯定被麻雀和虫子弄坏了。

生:不吃也罢,我反正已经吃饱喝足了,要吃这些干嘛呢? 我们换一个故事来交流。

狼来了,狼来了,是为了骗村民,寻开心的。板书:寻开心。

为什么要寻开心,要撒谎呢? 板书:恶作剧

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是恶作剧? 哈哈大笑。

师:牧童第二次叫喊呢?

引读:狼真来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两段?尤其要读出牧童喊两次“狼来了”前后不同的心态。牧童第二次喊“狼来了”,„„同学把牧童的紧张求救的语气读得非常到位。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生:„„

师:是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换个故事交流。《狐狸和蝉》

读书就是要一遍一遍的把自己的感觉调细,让自己的感觉和课文相同。谎言的背后有一个圈套。

谎言的背后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有一个可怕的阴谋。齐读这三个词语:圈套,陷阱、阴谋。

思考“圈套”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

生:“圈套”是在这则故事里指的是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所用的计谋。

这次狐狸算遇到对手了,看看蝉上当没有?„„

生:这只蝉太聪明了,他用一片树叶便识破了狐狸的嘴脸。师: “蝉察觉其中有诈”,他是怎么察觉到的呢?

生:蝉可能从狐狸说“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这句话中察觉到的。

师:狐狸的这句话说的有何破绽?

生:蝉一直在树上唱歌,而且歌声很响亮。狐狸在树下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蝉的歌声,不必要让蝉飞到树下来唱给他听呀!师:蝉还会从哪里察觉有诈呢?

生:狐狸说:“你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这句话里察觉的。因为在动物王国里,大家都知道狐狸心术不正。对于心术不正的人说这么好听的话一定是有他的目的的。所以蝉察觉这其中必定有诈。

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此时此刻,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生:惊喜万分。生:非常激动。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三小节。

我们了解了谎言背后的心理,有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谎言是因为无聊,是为了恶作剧,有的谎言背后隐藏着阴谋和圈套。

我们默读课文,比较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三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道理。格言式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 有些人无能为力„„ 一贯说谎的人„„

一个聪明的人„„

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揠苗助长、狐狸和乌鸦、农夫和蛇、鹬蚌相争。

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他有300多个故事,都装在老师的口袋里,想不想听呀,自己课后去找。下课!

另外:

课文中的狐狸,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哪? 一是狐狸特别想吃葡萄。

二是狐狸,真是没有能力吃到葡萄。

三是狐狸非常失望。四是狐狸心存不甘。

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狐狸才为自己找借口,自我嘲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的寓意中,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一贯说谎,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重点在于理解这种一贯说谎的危害。

对比的手法写牧童与村民的表现: 哈哈大笑——惊慌失措,喊破喉咙——没人前来帮忙;

对比的手法写狼来先后牧童的神态变化: 哈哈大笑——吓坏、慌忙、喊破喉咙。

通过对比研读,学生明确牧童与村民前后的系列变化,都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造成的。且这些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震撼,给读者警醒。

《蝉和狐狸》

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蝉聪明?

一为察觉。蝉因为得到乌鸦的教训,很快察觉其中有诈。

二为实验。它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果然上当,以为是蝉,猛扑过去。三为推理。蝉从狐狸的粪便里掺杂蝉的翅膀中,推理出狐狸想吃它的本意。这是从现象中推理,推理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能力。

四为用外交的手法。蝉对狐狸的话,柔中带钢,用商量的语气显得客气。“你看,朋友,„„”。它看似客气,实为讥讽狐狸。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伊索寓言》,他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读后感《伊索寓言》这本书,我很小时就看过了,印象一点都不深,每篇故事只有短短几百个字,现在拿起来重温一遍,却发现每一个小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本书是古希......

《伊索寓言》

书名:《伊索寓言》吉林出版集团阅读时间:2011年1月1日星期六片段(P11):有一年冬天,一个农夫从田里回来,在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看着这条蛇,农夫觉得他好可怜,便把蛇从地上捡起来,......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神韵很早以前,我至少看过几篇《伊索寓言》,但浅尝辄止,似乎觉得就那么回事,早就过目而忘了。最近在读意大利人维柯著、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译的《新科学》,在文学......

伊索寓言

1、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 B )人。。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巴比伦 D.古中国命题教师:常熟市石梅小学 黄燕芳 2、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称伊索为( B ) A.“寓言之父” B.“寓......

《伊索寓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伊索寓言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有关伊索寓言 伊索 寓言 有关伊索寓言 伊索 寓言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