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_三农问题解决
三农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农问题解决”。
11.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曾经一代“农圣”的故乡,他们曾经出巨资征集能明确反映出现代寿光蔬菜之乡的特点人物塑像,你认为应该选取下列哪一个人物的塑像比较适合()
A.祖冲之
B.王羲之
C.顾恺之
D.贾思勰
21.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和谐”社会,例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兴,那么出现三次盛世局面的相同因素是()A.提倡节俭.减轻刑法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实行了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26.某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准备撰写一篇有关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毕业论文,他们最应该参考的著作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资治通鉴》D.《天工开物》
28.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下列哪一事件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A.发动南昌起义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发动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9.(庆祝土地改革60周年)废除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0.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A.国家土地所有制B.集体土地所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D.公社土地所有制
31.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B.进行土地改革C.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32.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B.1956年,全国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幅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道路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4.曾有报刊不切实际地宣传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种宣传应出现于()A.土地改革时期B.抗美援朝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D.“大跃进”时期
36.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福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4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37.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的教训是()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⑧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8.“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五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这两段花鼓词反映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发生这一段变迁的原因是()A.掀起大跃进活动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9.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D.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
40.2001年2月1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哪方面的杰出贡献()A.首先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D.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二、阅读判断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文化大革命”之后,针对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终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安徽省部分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暗地里搞起了“包产到户”。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由于“包产到户”和“自负盈亏”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此后,中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的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划上“×”。(1)邓小平为消除文化大革命期间遗留的错误思想,作出重要贡献()(2)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3)最初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并没有得到国家的允许和支持()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土地承包制度()(5)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三、材料分析题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等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材料二: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材料一中的李顺达等6户农民为什么要建立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
(2)材料二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哪几个行业?各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自方式是怎样的?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二: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量5.02亿公斤1981年产量6.70亿公斤1982年产量7.15亿公斤。材料三: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那是什么会议吗?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四、综合探究题
47.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此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
(3)请你针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不少于2点解决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D4.B5.A6.C7.A8.A9.B10.A11.D12.A13.D14.B15.B16.A17.C
18.C19.B20.C21.B22.C23.B24.C25.C26.D27.C28.B29.B30.C31.C32.B33.D34.D35.C 36.A37.A38.C39.C40.A
二、阅读判断题
41.(1)×(2)√(3)√(4)×(5)√
三、材料分析题
42.(1)《汉书》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很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它们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情况。(2)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也非常繁荣。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43.(1)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了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
44.(1)大炼钢铁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过分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制程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破坏,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5.(1)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3)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46.(1)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或50年代后期)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后者是因为党和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四、综合探究题
47.(1)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建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等等。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特别是在城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从广大农村来看,市场经济因素发育还很不成熟,农村经济社......
三农问题【背景资料】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虽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是一个受关照最少、受歧视最多、受伤害最深、社会地位最低的弱势......
结业论文(三农问题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
关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
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策略,分析指出三农问题源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