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_什么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什么是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视角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
慈溪市碧海学校李珊
摘要: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但死亡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许多种问题,与学生关系密切、责任重大的班主任应该挑起这份重任,传达给学生科学且恰如其分的死亡教育内容。
关键字:死亡教育,内容,问题,班主任
一、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曾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以及人文的教育。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在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之后,其知识技能能够对社会有益,而不是用来戕害社会的工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悟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是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阐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得尊严。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包括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死亡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使人能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认清死亡、濒死、失落与悲伤的事实,解决和预防因为死亡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在情绪上降低过度的恐惧与焦虑,能够以健康的方式与心态来表达哀伤,在行为上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能够坦率的讨论与准备死亡的相关议题,做好生涯规划等,进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的品质。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使学生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从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死亡教育揭示生物死亡的必然过程,帮助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死亡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探求死亡的课题,鼓励他们认识生命的有限与脆弱,知道如何去面对生命,从而珍惜有限的生命,从中寻求有限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知道如何在死亡未来临之前好好生活,从而活得更充实、更满意,减少忧虑。
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只是死亡本身的问题,还包含人们对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如何坚强地面对人生,让人们理解死亡,而不是害怕死亡。不能让人们因为害怕死亡而珍惜生命,而是应该让人们对死亡坦然的同时也珍惜生命。
二、死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自杀及他杀现象也屡有发生。有资料显示,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5位的原因,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而有轻生念头的人就更多了。特别是近一年来,学生死亡年龄不断向低龄化,因为老师家长批评而自杀,因为考试考不好而自杀等等让让人痛心疾首的案例不断发生。此外,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等暴力现象在校园里也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人命案的事件也偶有发生。面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和教育现状,学校、社会、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清楚地看到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显得十分的紧迫与必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已起步,各地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一批学者(尤其是我国港台学者)针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有生就有死,有登场就有谢幕,这是自然之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忌谈死亡,只重“生”不重“死”,这一思想反映到教育中来就造成了往往只重视“生”的教育,而忽视“死”的教育,我们从现有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和当前教材中的一些生命教育内容来看,情况也正是这样,多为讨论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等等。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避讳死亡,对于死亡的现象,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等涉及不多。
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生命教育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死亡教育的内容却还不到位。
死亡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必要的死亡教育成为教育盲点。
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的人数达40一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杀。死亡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少年儿童漠视自己的生命,还会引起他们对他人和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涵义已是刻不容缓。
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往往被现实“功利”所左右,学校教授的知识侧重于与升学就业相关,与成绩和学校面子相关,学校对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应有的切实的关怀,学生则更加忽视自身对于生命的重视。许多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虽然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校至今并没有开展起来,即使有的学校开展起来了,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其真实效果也让人不敢深究。有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常年工作在心理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多为安全教育,而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忽视甚至拒绝向孩子灌输关于“生、死”的概念,小学生命教育变为安全教育,而死亡教育基本没有被提起过。
目前,社会各界与媒体都非常关注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了解生命的可贵,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而作为生命教育重要内容的死亡教育更是应该认真对待。2.对“死亡”的避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大多数采取闪烁其词的说法,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地避讳死亡,似乎都在“善意”地帮孩子们回避掉“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以免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就算不得不提到死亡时,也往往用把死亡描写得非常“优美”的童话、寓言来说明,或者告诉他们死去的人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暂时不能回来;抑或告诉他们死去的人其实是去了天堂、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实际上,当亲人去世之后,孩子伤痛的时间远比成年人长,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分离,成人已经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儿童却不能理解和接受。
很多人反对进行死亡教育,有人认为会增加孩子对死亡的恐惧,还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是没有死亡概念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是空想,根本不可能。但是有资料显示,3.5岁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死亡概念,只是受其时空概念的限制。他们认为死亡同睡觉一样是可逆的,不会活动,没有知觉的身体状态就是死。也许死亡教育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短时期内会对孩子的思想带来冲击,但是进行过死亡教育之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或许比回避死亡教育要好得多。
死亡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死亡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提出的死亡问题一般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他们往往认为谈论死的话题对小孩子不合适,会产生不良影响,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出现了空白。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就不能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3.错误的生死观,因无知而干傻事
由于我国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往往造成许多小学生对死亡现象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媒体艺术所传达的一些信息又会对未形成正确的生死观的小学生产生误导,最终导致一些孩子接受了某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许多小学生只知有生而不知有死,每年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受到同学侮辱等原因,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花一样的生命。花一样的生命,孩子们为何就不珍惜呢?针对在一些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却导致孩子放弃生命的现象,专家认为,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以及对死亡教育的回避,加上一些电子游戏赋予“玩主”多次生命复活机会,导致现在孩子对死亡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生死轮回更像是一场电子游戏的结束与重新开始。不少孩子误以为死亡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人死去了还会活过来,结果导致一些孩子视死亡为儿戏。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讲,当类似漠视生命的事件在同龄人当中频频发生,极易给他们造成一种放弃生命即是解脱,生命并不弥足珍贵的错觉,或者使他们形成视他人生命如草芥,可以随意践踏的错误观点。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把轻视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发泄私愤时,就会把其他生命当作出气筒。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涉世不深,阅历也浅,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看法和行为往往受到某些人的言行或者社会时尚的影响,带有暂时性和偶然性的特征,但是如果一些不合理的观点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又极易逐渐形成稳定的看法,从而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价值观。不久前,南京市少工委对市里1068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对死亡现象的认识调查显示,选择“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学生占60.30%,近三成(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作梦”,甚至有人认为“死而复生”(10.87%)。由此可知,对学生加强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三、班主任与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合作,协力开展的。许多专家都认为死亡教育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的,它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最亲密、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任务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指导、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指导、人生规划,也许有人说生命教育乃至死亡教育隐形地包含于以上教育内容中,但具体或明确的生死相关内容是一点都没有涉及到的,一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必然分化在一个班级中,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是一个连班主任都没有责任或关心到的教学任务,还会有什么老师去关注呢?
尽管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还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生命教育,尽管许多家长在避讳死亡的话题,尽管死亡教育的开展可能颇有难度,但班主任还是可以从自身的工作特点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科学的死亡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场景或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教学。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有死亡事件发生的人家中看看,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碰到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提到死亡,也可以与学生就死亡进行讨论,比如你怎么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来?通过这些电影或电视内容,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比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诉孩子生命的不可预期性,告诉学生如何珍惜当下的、身边的人,珍惜与父母、同伴、亲人在一起的日子,甚至可以以集体写遗书的形式让学生直面生死,体验死亡的沉重感。
四、总结
死亡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教育学生正视死亡现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卫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死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懂得正因为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
人们往往煞费苦心地让孩子知道两点:1.你要活得优秀出色。2.你如何才能活得优秀出色。这是不够的,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生命因有限而珍贵,因珍贵才倍加珍惜,这才是想要活得优秀出色的原因,是主动而非被动。
参考文献:
[1].葛桥,沈贵鹏.论国内关于死亡教育的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3月年149期
[2].李艳.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EB/OL].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896185.aspx [3].王申.死亡态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调查研究[EB/OL].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514335.aspx [4].项传军,叶以舵.台湾学校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21期 [5].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7期 [6].张桂琴.在小学生命教育中应重视死亡教育[J].班主任.2008年2期 [7].罗伽禄.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就是小编给......
美国死亡教育实例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实例来看看美国的老师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 幼儿园,一个叫蒂米的男孩患脑瘤去世了。在我国,老师们可能就会回避这个不幸的事实,对孩子......
第一章1 【单选题】(3分)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 )A.懂得生命的有限性B.知道人生无常C.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D.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正确查看答案解析 3......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给予自己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心得体会要有逻辑性,结构层次清晰,避免篇章松散和重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观看死亡教育心得......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