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版005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Convertor_第5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简版005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Convertor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5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授课教师:温志英

我们离不开大气,如同鱼儿离不开水。目录

第一节

大气圈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

第三节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 第四节

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第五节 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第六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第一节 大气圈

一、大气圈的含义

大气形成的围绕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1 定义 2作用 3 厚度

为人类提供可靠的保障(被子)

1200-1400公里,超出1400公里就是宇宙空间了。90%集中在近地16千米内

二、大气圈的结构

根据不同高度上大气的特性不同,气象学家往往把大气划分为几个层次: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层

5、散逸层 书P199页 均质层 非均质层 高度(km)大 气 的 分 层

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O3

(一)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公里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我们称它为均质大气层(简称为均质层)。

(1).什么是对流层

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厚度平均约为12公里。整个大气质量约有80-95%来自这层。(2)特点:

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下降;(原因)

B 对流层的空气具有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对流运动;(原因)

1、对流层

该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一般说来,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圈时,不能使气温升高;而晒热的地壳,却能从下面加热大气圈,使其温度上升。因此在对流层中,高度愈高气温愈低。

引起对流的原因:

由于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的对流现象,另外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面,温度也有差别,这样形成了水平方向的对流。

从对流层往上到50公里的高空是平流层。2 平流层 范围 特点

A 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上升;

B 该层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水汽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公里的高空,厚度35公里; 3 中间层 范围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最高处可-90℃

(二)非均质层

在90公里高度以上,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的相对比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比较轻的气体如氧原子、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大气就不再是均匀的混合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1)从85公里到800公里;

(2)特点: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来自地表的某个地点的无线电波,必须经过电离 层的反射,才能传到世界各地。原子氧吸收太阳辐射 4 热层

电离层以上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即大气的外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

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散逸层

三、大气的组成 空气中的恒定组分 大气中的不定组分 空气中的可变组分 空气中的氮占78.09%,氧占20.95%,氩占0.93%,这三者共占总体积的99.97%。其它的是氖、氪、氙、氡等稀有气体,为空气中的恒定的组分。在地球的表面的任何地方几乎可以看作是不变的。空气中的恒定组分

可变的组分系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通常情况下是二氧化碳占0.02-0.04%,水蒸气占4%以下。

季节和气象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活动都会影响到它的实际比例。空气中的可变组分

a、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所引起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b、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增多与扩大,人口密集,或由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美等人为因素,使得大气中增加或增多了某些不定组分,如煤烟尘、硫氧化物、氨氧化物等。

第二种来源是空气中的不定组分的主要来源,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大气中的不定组分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含义

二、大气污染源

三、大气污染物质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一、大气污染的含义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2、按污染物产生类型划分

3、按污染源位置的分布分

4、按污染源排放的时间分

二、大气污染源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a、固定污染源:指位置固定,如工厂的排烟或排气。

b、移动污染源:指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2、按污染物产生类型划分 a、工业污染源:

包括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生产过程中的排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矿物和金属粉尘。b、生活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占总污染的70%以上

煤的直接燃烧所排放的烟尘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3、按污染源位置的分布分

1、点源:集中于一点可视为一点排放污染物的,如烟囱;

2、线源:呈线状排放污染物的;

3、面源:在一定区域内,多个源所形成的污染; 4 按 污 染 源 排 放 的 时 间 分 连续源 间断源 瞬间源

三、大气污染物质

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和降尘。

其粒径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

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一般直径大于30μm,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物程度的指标之一。(P186页)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1、硫氧化物

2、氮氧化物

3、一氧化碳

4、碳氢化合物

1、伦敦型烟雾

2、光化学烟雾 气态污染物

主要指SO2和SO3。主要是由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所产生的。

是形成酸雨或酸沉降的主要前提物之一 国际上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1、硫氧化物

相关的一些知识:

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SO2大约有1.5亿吨;

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的比例为70%以上,石油及天然气占25%,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世界酸雨区分布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原只发生在北美和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逐渐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展。我国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

全国酸雨区域分布 酸雨的危害:

1、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

2、腐蚀金属构件、建筑物和雕塑,使它们表面迅速风化和脱落等;

3、直接危害人类,使人眼睛和其他一些器官受到刺激和伤害。

SO2被称为死亡之神和空中恶魔.(视频)

在空气中NO可以转化为NO2,但其氧化速度很小,排入空气中的NO2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

2、氮氧化物

主要指NO和NO2,大多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NO2的危害

毁坏棉花、尼龙等织物,破坏染料,并腐蚀镍青铜材料; 损害植物;

引起急性呼吸道病变。

人为污染源排放的CO主要是由于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

3、一氧化碳 煤气中毒

自然界中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 人为的碳氢化合物来源于不完全燃烧和有机化合物的蒸发。主要指烷烃、芳烃和烯烃等有机烃类。

4、碳氢化合物

能导致有害的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未燃烧的煤尘、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 水蒸气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 也叫硫酸烟雾。形成原因 伦敦烟雾事件 二次污染物

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的人数是平时的9.3倍。伦敦型烟雾的形成原因

英国伦敦和南英格兰一带有一个高压脊,使 伦敦处于完全无风的状态,结果由工厂烟 囱和居民采暖排出的污染气体和飘尘无法 散开,整个城市上空烟雾弥漫。交通型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NOX和HC。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 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 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 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刺激眼睛,眼睛难以睁开酸疼流泪;

2、引起胸部压缩,刺激粘膜、头疼、咳嗽和疲劳等症状;

3、损害有机物质,如橡胶、棉布、尼龙和聚酯等;

4、与哮喘和植物毁坏有关。危害

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比一次污染物严重,第三节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的 影响和危害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

呼吸道吸入(主要)

随食物和饮水摄入

体表接触侵入

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几乎被鼻腔和咽喉阻碍而不进入肺泡;

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有90%沉积于呼吸道肺泡上,其中2-4微米的颗粒物沉积率最大。某些粉尘还可引起佝偻病、白喉、结核病等。

一、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CO

SO2

NOX

光化学烟雾 气态污染物

二、气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实验证明,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它能与血红素作用生成COHb,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缺氧。

1、CO的影响和危害 无色、无臭、无味

CO引起人体中毒的机理

由于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 部细支气管及肺泡,并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 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 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 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对肺的损害比较明 显,二氧化氮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症和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

2、氮氧化物的危害

3、SOX的影响和危害

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的来源

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主要)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 色金属矿石)的冶炼 化工、炼油和硫酸厂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

4、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5、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 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 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 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 3-4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 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 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 深部。

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 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 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

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 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 的发病率。

4、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城市大气中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在大气中发生 光化学反应,产生了其它生成物(如O3、醛,酮、酸、酯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 物(二次污染物)的特殊混合物叫 光化学烟雾。

这种烟雾首先在美国洛杉矶发现,故又称洛杉矶烟雾。

1、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 甲醛,过氧化苯甲酰硝酸酯(PBZN)、PAN和丙烯醛 引起的。

2、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刺激粘膜、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

4、目前哮喘病的增多与氧化剂的增多有关.危害

第四节 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风、大气稳定度、逆温、湍流是影 响空气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

一、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1、风的定义: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描述风的两个要素为风向和风速。

2、风的作用(1)、风向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方向。(2)、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状况。

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而与风速成反比。

3、风向频率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 污染源应设置在下风向 风的害处和益处

风的害处:地球两极及地球之巅的污染物,据初步分析,很大一部分是随风飘过去的。

风的益处:减轻毒性物质的有害局部蓄积。伦敦烟雾就是由于无风

二、湍流(3)

(1)定义:大气以不同的尺度作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

(2)作用: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湍流作用下被扩散和稀释 如烟囱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状况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子,是决定污染物扩散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扩散稀释的速率就越快。

因此,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否则,将会发生严重污染。

三、逆温(3)

(1)气温垂直递减率r

(2)逆温

(3)逆温的分类(1)气温垂直递减率r 是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以r表示。

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对流层内不同高度上的r不同,其平均值约为0.65℃/100m。标准大气:下层

r=0.3-0.4℃/100m

中层

r=0.5-0.6℃/100m

上层

r=0.65-0.75℃/100m(2)、逆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

逆温使大气污染加重,盆地、峡谷、夜间易形成逆温 大气稳定度是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的重要因素,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对流和湍流发展旺盛,污染物能得以迅速扩散。而在稳定性大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四、大气稳定度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第五节 全球大气污染问题 温室效应 臭氧层耗损 酸 雨

一、温室效应

(一)概念

(二)CO2等温室气体产生

温室效应的机理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

(四)温室效应的防治

(一)概念

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情 况,则称温室效应。

这类痕量气体,即叫温室气体,主要包括 CO2、CH4、O3、N2O 和氟里昂等,其中以CO2 的温 室作用最大最明显。

(二)CO2等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机理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 面,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与此同 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 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 去。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热量 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 温室效应。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海平面升高 2.对人类的影响 经济 农业 水循环 人类健康

1、对环境的影响

据世界气象组织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近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到2100年时,将相应上升1℃~4℃,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据统计,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已增加了30%以上,其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1ppm=10-6)上升到现在的360ppm,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增加到220亿吨,而 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美国等工业 发达国家作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 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以上,所以发达国家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二氧化碳的增加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范围,经济发达,城市密布。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

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

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2)海平面升高

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百年里平均上升14.4cm,我国沿海地区平均上升11.5cm(1)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km的范围以 内,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 严重的经济损害,(2)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气孔(气体 和水蒸汽通过的细孔)只要张开得小一点即可 收入同样数量的二氧化碳,这样,植物由于蒸 发所损失的水份就减少了,结果是植物会长得 更大。农作物生长较快,就可能较快地把土壤 中的养分吸光,农家就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化肥。粮食的质量可能随着二氧化碳的提高而下降,因为叶子的含碳量可能增加,含氮量可能减少。在温室效应中,害虫和病害较易蔓延,这就需 要更多的农药治理。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

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 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 的运用带来压力。(3)对水循环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将造成巨 大危害,直接影响是死亡率大大增加,但间接影响更不容忽视。(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研究开发洁净无污染的能源;

2、绿化对策;

3、控制人口,提高粮产,限制毁林;

4、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四)温室效应的防治 主要是控制CO2

二、臭氧层的破坏和损耗

(一)臭氧层

指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 最大的一层,位于20-25 km的高空。

臭氧在大气中分布的不均 匀,低纬度较少,高纬度 较多。

1、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该层增温(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2、臭氧能吸收99%来自太阳的高强度紫外线,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而少量紫外线到达地面,可以起到杀菌治病作用。我们把臭氧层称作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

(二)臭氧层的作用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观测,是臭氧层损耗 现象最直观的证明,也是研究臭氧层损耗 成因最重要的自然背景。

(三)臭氧层破坏

(1)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里昂(CFCs)等 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

(2)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x也可以 使臭氧减少,破坏臭氧层。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氯氟烃类物质化学稳定性好,寿命长,不易 在对流层分解,扩散入臭氧层,受到短波紫 外线的辐射,分解出氯原子自由基。氯原子 自由基作为催化剂与臭氧反应,就象一辆辆 “运”臭氧的车子,不断地来回搬运臭氧,臭 氧在不断减少,而氯原子却不见消耗。一个 氯原子自由基能够消耗十万个臭氧分子。故只要微量的含氯化合物进入平流层,都会 造成臭氧层的巨大损耗。

氯氟烃类物质,由于性质稳定、不易燃烧、易于储存、价格便宜而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等。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吸烟,家用电器,沙发,冰箱、空调使用等都涉及到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

由哈龙等有机溴化合物(主要用做消防灭火剂,大棚种植蔬菜用到甲基溴做薰土剂,干洗衣服 也用到含溴化合物)释放的溴原子对臭氧的破 坏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它们也是臭氧损耗的 “罪魁祸首”。

氯氟烃类物质,由于性质稳定、不易燃烧、易于储存、价格便宜而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等。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吸烟,家用电器,沙发,冰箱、空调使用等都涉及到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

由于由飞机排出的水(H2O)和氮氧化物(NOx),都能通过下述反应,破坏臭氧原有的平衡而生成更多的氧分子:

NO+O3→NO2+O2(+)O+NO2→NO+O2 ==

O+O3→2O2

结果,原来可以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大大减少。大量紫外线将透过大气层,与人类接触,使皮肤癌增多。

(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影响人类健康

主要危害是:皮肤癌增加。UV-B紫外线损 害人类皮肤细胞中的DNA,是皮肤癌发病的 主要原因之一 白内障病增加

免疫能力下降,对病菌、病毒的抵抗能力 降低

2、破坏生态系统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浮游 动物容易受到多量紫外线的危害,从而威胁 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植物的影响:紫外线增加会影响植物的 光合作用、生长、开花等,使农作物减产。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过量的紫外线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易老 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损失;(2)回收循环利用;

(3)改进CFCs产品,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威胁;(4)找到非CFCs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

(五)拯救臭氧层-“补天计划”

1、控制CFCs的途径

2、淘汰消耗臭氧物质的国际公约 《维也纳国际公约》 《蒙特利尔议定书》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三、酸雨污染

1、概念

2、形成机制

气态的SO2和Nox在大气中可以氧化成不易挥发 的硝酸和硫酸,并溶于云滴或雨滴而成为降水成分。233 硫酸最多,一般约占60%~65%,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

人为排放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酸雨成分

3、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1.酸雨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由于受酸雨的危害,进而影响水生生物 2.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酸雨会使森林退化

3.酸雨和酸性粒子能够腐蚀一些物体 故宫的汉白玉雕刻和雅典巴特农神殿 4.酸雨对人类的危害

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5.酸雨还对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4、酸雨的治理

1、发展沼气,使用低硫煤

2、改造火电厂

3、治理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

4、排烟脱硫

5、城市集中供热

6、汽车尾气净化

7、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8、加强绿化建设

无论是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类型 还是大气污染的危害,都具有多样性。第六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一

合理工业布局

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 三

治理排出的主要污染物 四

发展植物净化

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措

一、合理工业布局

工业过分集中的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必然过大,不易被稀释扩散,因此应: 将工厂合理分散布置;

厂址选择考虑地形、气象等环境条件。发展小城镇。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能源或低污染能源,如城市煤气化;

2、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燃烧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如煤和石油脱硫;

3、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 集中供热是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4、采用无污染和低污染生产工艺(如闭路循环)

5、节约能源和开展能源综合利用;

6、加强企业管理,减少事故排放和散逸。二、减少或防止污染物的排放 清洁能源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性工程,是一项东西部“双赢”的战略。绿色交通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交通型转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

合理的交通规划、发展清洁汽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1、上海的新世纪交通蓝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地铁、城市轻轨、新型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约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路:实现15分钟上网、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地进入市场。

应控制其排放浓度或排放总量,使之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主要方法有:

1、利用除尘装置去除烟尘和多种工业粉尘;

2、采用气体吸收塔处理有害气体(如用碱吸收SO2);

3、应用物理的(如冷凝)、化学的(催化、吸附等)方法回收利用或使有害气体无害化。三、治理排出的主要污染物 末端治理

推行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则需进行末端治理。除尘、脱硫

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氟化物的治理技术 四 发展植物净化

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截 留粉尘、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积大范围内,长时间的连 续地净化大气,尤其是在大气中的污 物影响范围广、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植物净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城市和工业区,根据当地大气污染 物排放特点,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扩 大绿化面积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具有 长效能和多功能的保护措施。环境自净的典型案例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的实施需要五律协同 自然:植物配植的适地适树原则

技术:园艺人员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环境:城市绿化应兼顾和谐与无污染

经济: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保证其正常运行

社会:城市广场是社会规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利用环境自净

污染物经过末端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被排入大气,但此时它们的浓度一般要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使其进一步达标将要依靠环境的自净作用。利用气象规律稀释污染物、加强绿化 1 试述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3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哪些? 4 我国大气污染目前属于什么类型? 5 试指出:(1)温室气体有哪些?

(2)引起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哪些?

(3)酸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试分别说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的形成机制。7 逆温与大气污染有何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ppt.Convertor

第五章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国外几种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按资金筹集及供给方式的不同(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中央公积金型、强制储蓄型)一、自保公助型自保公助型......

第五章 林业经营.ppt.Convertor

第5章林业经营 第五章林业经营 主要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第五章 酒水礼仪.ppt.Convertor

第五章酒水礼仪斟酒礼仪敬酒礼仪祝酒礼仪饮酒礼仪中国是文明古国,自西周时期就把礼仪规范体现在宴饮之中,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并且影响了现代人的酒礼。中国现代酒礼规范大致如下......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报刊)1.【名称】10月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情况公布 通报24件环境违法案【来源】:人民网【概要】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电 环境保护部网站今日通报2015年10月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把大气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能源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布局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以改善大气质量。地区性污染和......

《简版005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Convertor.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简版005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Convertor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5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 第五章 简版 第5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 第五章 简版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