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说孔子——修己以安人》_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鲍鹏山《说孔子——修己以安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

◎ 鲍鹏山:《说孔子》第五章 修己以安人(阅读686次)

鲍鹏山:《说孔子》

第五章 修己以安人

说到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子路的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书评》里评到《论语》的时有一句话,说孔子对子路 “每下毒手”,对别的学生都比较的温和,一到子路的时候,孔子就非常的“恶毒”,下毒手来收拾他。

有一次,孔子又在那里夸奖颜回,这个学生的境界非常高,这也是事实。他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如果这些诸侯们重用我们,那我们就出来推行我们的道义,如果他们放弃了我们,我们没有怨言,挥一挥手就把自己的才智藏起来,隐居去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颜回啊,大概只有你和我吧。

老师不断地夸一个学生,问题也不大,但是不断地,毫不掩饰地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就会引起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一般的学生对孔子特别尊重,而且颜回也确实比他们强,他们也就认了。可是耿直的子路不干,马上就站出来了,说,老师,你老说颜回好,假如将来有一天你要去打仗,你是带我去,还是带他去啊?子路是一个军事人才,所以拿自己的优点比颜回的缺点,因为颜回比较文弱,身体又不好。他想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同时也把自己的优点说出来,如果孔子顺水推舟说,不错,打仗的时候我会带你的,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孔子就这一点机会和面子也不给他。孔子说:有一种人,空着手敢打老虎,没有船也没有桥,他敢徒步过黄河,这样的人,你以为他勇敢吗?他死了都不知道后悔。这种人,我一点也不欣赏他,我不要他在我后面跟着。仲由啊,你知道我喜欢什么人吗?我不喜欢你这样莽撞的人,我不喜欢你这样碰到什么事情都毫无畏惧的人,我欣赏的恰恰是:“临事而惧,好谋以成”的人。那种碰到事情以后,第一反应是害怕。害怕了以后会很重视它,就会很认真对待它,好好地谋划它,最后把这个事情办成,我喜欢的是这样的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项羽和刘邦就有这样的区别,项羽真的是什么都不怕。他带着楚国弱小的军队和秦国章邯带领的大军交战的时候,章邯的军队在黄河的北岸,他在黄河的南岸,他的士兵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多,而且对方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自己就是一帮起义军,他竟然就这么样子带着兵过黄河,过了河以后怎么样呢?破釜沉舟,把军锅也砸了,把船也凿沉了,没有退路了。想吃饭,把秦军消灭了再吃饭了;想活命,把他们消灭了我们再活命。他就凭着这股勇气把章邯打败了,他在战场上真的什么都不怕,但是他最终失败了。那刘邦跟他不一样,《项羽本纪》或者是《高祖本纪》很有意思,一碰到事情,感觉刘邦一点风度都没有,吓得不得了,“为之奈何”啊,“如之何”啊,他就东张西望问他手下的谋士,一会问这个一会问那个,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好像没主张,好像很紧张,好像很害怕,但是接着非常细心的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到位,最终取得成功的是他。“临事而惧,好谋以成”,这八个字可以用来评价刘邦。

子路不是这样的,所以他想在老师面前讨个好,老师偏偏毫不给他面子,像你这样的人,死都不知道怕的人,谁稀罕你啊,你以为我打仗要带你啊,明确地告诉你,“吾不与也”,我不带你。你看他对学生该严厉的时候就严厉,该对谁严厉就对谁严厉。他就对子路严厉,因为他知道子路这个人,任你怎么打击他,他也不记仇,他也不受伤。脸上挂着泪珠呢,马上又笑起来,子路就这么一个人。

终于有一次,孔子夸奖子路了,这个子路不错,别人穿的好,他也不妒忌,也不自卑,其他人做不到,只有仲由能做到。然后他还引用了《诗经》上的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个人,既不嫉妒又不贪,光凭这点就会好。子路这个人的优点就是他很自信,也很天真。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一帮穿着很华丽的衣服的人在一块,一点也不自卑,一点也不拘谨,扬扬自得。子路的自信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他道德上的自信。子路最无小人之心,最无虚荣心,所以,他能穿着破衣烂衫站在一群衣着华贵的人中间,而且坦然自若。这需要足够的精神力量,有这种精神力量,才有这种自信。

而精神力量,又来自于对精神的信仰。在一个普遍信仰物质财富和艳羡世俗成功的人群中,一个有着精神信仰,从而具有精神力量的人,是鹤立鸡群的。

孔子夸他了,子路就高兴得不得了,老师今天夸我了。把这两句诗,八个字,他走到哪里都念,“又不嫉妒又不贪,光凭这点就会好”,碰到一个人就讲一次,就像给自己做广告似的。子路比孔子就小九岁,年龄不小但是个老天真,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到处吹牛,给孔子知道了,孔子生气了,我夸你一下,你就到处吹,我夸你几句话,你就像自己的招牌一样,到处拿出来跟别人看。他马上就跟子路讲,你光不嫉妒不贪婪也不行,光凭这点也不行啊,你还差得远呢!你看,唯一夸他一次,让他得意一回,当头一棒又打下来了。所以子路在孔老师这个地方,真的是没得到一点好处,得不到一点夸奖。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但是孔子是不是老是收拾他呢?是不是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不给子路的面子呢?也不是。刚才我们讲的是先夸他后批评他。我们再来看一次,先批评他,后来又夸他。

有一天,孔子可能正在跟其他的弟子交谈,子路就在旁边鼓瑟。老师在和其他弟子谈话,你在旁边鼓瑟没问题,但是至少弹一点比较轻柔的轻音乐,像背景音乐一样。可是他弹的是什么呢?是杀气腾腾的音乐,他这个人脾气就这样。孔老师生气了,他说仲由啊,你那种琴,不配在我家里弹。这句话说的很严厉啊。孔子喜欢中和之音,过分强烈的音乐或者过分柔弱的音乐他都不大喜欢。那子路的音乐就是过分强烈而且充满杀气,所以孔子讲了这样的话。这个话一讲,导致什么结果呢?“门人不敬子路”,其他的弟子对子路没有敬佩之心,不尊敬他了。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他算是大师兄了,所以按说他在这个群体里面,他应该是有地位的。可是孔子老是这样批评他,导致一个不好的后果:门人不敬子路,对他没有敬意了,这可不好。孔子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就又维护他,召集弟子们说,你们不要看我老批评他,你们就觉得他不行,你们错了,“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来就成为一句成语叫“登堂入室”。何谓升堂入室? “堂”,正厅。“室”内室。从入门,到升堂,再到入室,孔子用此来比喻在学习上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从入门初步掌握;到有相当高的水平,得其堂奥;再到精微深奥的高妙境地。子路已达到第二阶段,很了不起了,你们不尊敬他就不对了。我们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子路,内心里实际上是非常爱护的,打也是亲,骂也是爱,回护之情更感人。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孔子虽然不断地这样“下毒手”收拾子路,但是子路对老师一直忠心耿耿,一点怨言都没有。子路对老师有什么不满他会全部挂在脸上,不会隐瞒。比如说孔子见了南子,也就是卫灵公的小老婆。别的弟子想,老师要见国君的夫人,那就去呗。但是子路想着,这个女人名声那么不好,我们老师为什么要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他想不通啊!孔子也考虑到这一点,本来也不愿意去。所以孔子回来心里就有一点虚,有一点不好意思,但看一看其他的弟子,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一看到子路,脸拉的老长,子很不高兴,嘴上还嘀嘀咕咕,搞得孔子马上对天发誓:我做的是对的,如果我做错了,天来惩罚我,天来惩罚我。你看把孔子逼得向学生赌咒发誓,这个只有子路能够干得出来。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在卫国时,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现在想重用你,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你,你从什么地方入手,来推行你的政治呢?孔子说,如果让我来说,我首先就要正名啊。孔子觉得当时很多事是名不副实了,现在国君不像国君的样子,那么我就要让国君像国君的样子,大臣不像大臣的样子,我就要让大臣像大臣的样子,他要正名。子路一听,笑道:“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真是这样,老师啊,他们都说你迂腐,你还真迂腐。你看,他在说老师迂腐之前还要说“有是哉”,真有这么回事,他们都说你迂腐,以前我还不信,现在看来还真是迂腐。这句话里面对孔子有双重打击。一方面,是我子路说你迂腐,另一方面,我子路还转告你,别人都说你迂腐呢。你看,这样说话,老师生气不生气啊?也许孔子是迂腐,也许孔子这样的做法不一定对,但那是另一回事。问题是,一个学生跟老师这么直接的冲撞,这么直接当面批评老师,子路确实失礼。但是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所以孔子对他没有办法,只能骂:“野哉,由也!”你真是粗野啊,你这个仲由!跟老师这么说话!然后跟他讲了一番道理,说明为什么要正名。孔子还要老老实实跟他讲道理。他对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又爱,又不放心他。因为他认识到子路的这些毛病,这些不足,可能会对子路将来的人生产生很坏的影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在《论语》第十一章里面,有非常很感人的一段。一个闵子骞,一个子路,一个冉有,一个子贡,跟着老师坐在一块。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孔子那天心情也特别好,孔子看了一下闵子骞,闵子骞那个气质很正直,很恭顺,然后冉有和子贡也是很温和又很快乐。再看仲由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弟子们一个个都很有气质,我的弟子,我培养出来的,都是大人,都有大人的气质,很高兴。但是他转念一想又非常悲伤,他就对仲由说了一句话,仲由啊,你总是雄赳赳的样子,你将来可能不得其死啊!现在很多人把不得其死翻译成不得好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意思不是很明白,我们讲不得好死,好像是干坏事不得好死。古人的死是什么意思呢?人,生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假如你寿终正寝,到了生命该结束的时候,自然的死亡叫做死。不是自然的死亡,比如说中途被人杀了,或者年轻的时候很早就夭折了,这个叫做殇。不得其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等不到你自然死亡的那一天。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能在中途就出事了,死于非命。老子也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很伤心啊。从这个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孔子一再地折辱子路,他就是想把子路刚强的性格摧刚为柔,你刚嘛,我一定要把你弄柔,这是爱护你,想让你将来在社会上不要吃太多太大的亏。那结果怎么样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卫国的卫灵公大老婆生的儿子叫做蒯聩,他想谋杀自己的后母南子。事情败露后,蒯聩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卫灵公死后,国君由蒯聩的儿子蒯辄继承。蒯聩在国外就想不通了,我儿子做了国君,他怎么不把国君的位子让给老子呢?于是他从国外就回来了。跑到他的外甥孔悝的家里,把孔悝劫持到高台上。两个人写下了盟约,说要同心同德,把国君的位子夺回来。

这时子路在孔悝的手下做官,当时在卫国做官的还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高柴,子羔。高柴是司法部长的助理,士师,官比子路还要大一点。孔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说,这一次,高柴肯定没有事的,仲由可能回不来了。结果还真是这样。

子羔一看发生内乱了,赶紧出城逃跑了。他在出城的路上,碰到子路。在卫国发生内乱时,子路在城外,但一听说发生内乱他便往回赶。你看这两个人,同是孔子学生,选择不一样,一个是跑出去,一个人是赶回来。高柴碰到子路,就跟子路讲,现在乱了,孔悝已经被蒯聩劫持了,你现在跟我一块逃走吧。不要去了,去了你这一次可能会很麻烦。子路说,我做了别人的家臣,现在别人有难,我怎么能跑呢?他就是这么正直。

子路回去以后,对高台上的蒯聩说,你把孔悝放了。蒯聩不听他的。子路就说,你在台上不放人,我在台下就放火。我把你台子烧着了。蒯聩派出两个武士下来和子路搏斗。子路虽然很勇敢,但是毕竟60多岁了。最终两个武士就把子路给杀了。孔子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孔子一生都想让子路能够灵活一点,能够温顺一点,能够柔和一点,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我们再看孔子对子路的这些折辱也好,打击也好,我们才明白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实际上是孔子太喜欢子路,太爱护他了。

孔子对子路是非常信任的。孔子政治上很失意,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他有时发发牢骚,发发感慨: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推行了,我就坐个木筏到大海上去吧。到那个时候,还能够忠心不渝地追随着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从这句话里能看出,孔子对仲由是多么了解,又是多么的信任。子路非常喜欢跟着孔子出游,他追随孔子40多年,师生之间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有人来报告子路死了。孔子面给子路摆上灵堂,弟子们都来祭典。后来从卫国来了个人,孔子把他叫来,问一问仲由死时的情况。孔子在饮食上有一个习惯,终身都要吃肉,喜欢吃肉糜。这个卫国的人也不懂事,他说子路死的很惨,死了以后那两个武士把他剁成肉糜。孔子一听这个话,赶紧挥手把他那一盆肉糜端下去。

孔子非常了解子路的优点,非常明白子路的可贵,非常知道子路这样高贵的、纯朴的人很难得。没有子路,孔子这支队伍就黯然失色了。梁山泊108个人里面,没有李逵是不好玩的,李逵在梁山泊里面,就相当于子路在孔子的师徒里面。金圣叹评价李逵时,说李逵是一路的天真烂漫到底。子路在孔门弟子里面也是属于这样的人,虽然出身很低贱,但是本质上是非常高贵的一个人。我常想,李逵碰到孔子,就会变成子路;子路跟了宋江,也会变成李逵。

所以孔子跟子路在一起的时候,谈话质量都很高,子路问孔子的问题也都是非常抽象的哲学问题,他不会像樊迟一样问些傻问题。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样的人叫做成人?这样的问题只有子路能够问得出来。他还请求孔子,老师,你给我谈一谈死吧。死亡是什么问题啊?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法国思想家蒙田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学会死。诺瓦利斯讲,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死亡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孔子不愿意谈,所以其他弟子也不问,偏偏是这么一个莽撞的子路,问孔子这么一个哲学的问题。孔子和子路之间谈的问题非常深奥。孔子主动对子路说的,也都是谈“大学”之道的一些大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大学之道,首先是内圣,然后再外王。外王就是通过大学提高了境界以后,再把这个道推广到社会上去,要给人民带来幸福。所以大学之道最终要体现在政治上,这是“大学”的不可缺少的一块。在孔子的私学里面,他和谁经常讨论这样的外王之道呢?和子路、子贡、颜回,这三个人是最多的。就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子路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而且,你只要看孔子问弟子什么样的问题,你就知道这个学生在孔子心目中是什么地位。颜回和子路在旁边的时候,他经常问他们什么呢?志向。有一次,这两个人在旁边,孔子说,你们谈一谈你们的志向吧。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下,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年龄比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在场者他最大,大师兄当然先发言。还有一个原因他性子急,又坦率而无心计,别人想周到一点再回答,他不管,总是先说为快。所以你看论语中的对话,凡是有一帮弟子在一块,总是子路第一个说话,这一次又是。子路说,我的志向是: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他很慷慨。我的志向就是,我的车,我的马,我穿的衣服,都和朋友共同享用,他们把我弄坏了,我也一点不遗憾。

颜回接着讲了: 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话讲得真是非常好,颜回确实境界比别人高一点。所以每一次孔子最欣赏颜回。他说,我希望我将来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个话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说我有长处,我有功劳,然而我不夸耀,我不表白。讲得好。

这两个讲完了,还是子路,急着问老师:那老师你是什么志向啊。

愿闻子之志。

孔子的回答是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圣人就是圣人啊,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胸襟。人跟人不一样,不是别的,就是志趣不一样,胸襟不一样。老年人让他得到安顿,让他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归;年轻人,让他有所成长,让他得到教育;一般人之间,有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有彼此相互的信任。这是大政治家的胸怀。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这一次谈话,显示出,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敬,孔子仁慈博爱。

又一次,“子路问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叫君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什么样的境界,就可以成为君子?

老师有这样的学生来提这样的问题,这个老师也很幸福啊。所以我们说孔子政治上不成功,但是孔子真的很幸福,他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他真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后来孟子讲,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有一个快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天下的英才都到我这儿来,我教他育他,使之成人,这是人生的三大快乐之一,而这种快乐做帝王我也不换。

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

修己以敬。

四个字,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对这个社会、对人、对事抱一种严肃的恭敬的态度,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然后对人对事有一种恭敬和严肃的态度。子路一听,就这么简单吗? 如斯而已乎?

孔子说,那好,再进一步:

修己以安人

修养自己,安顿别人。你觉得这几个词好不好啊?修养自己是第一步,安顿别人是最终的目的啊!你身边的亲人、师友、同事,凡是跟你打交道的人,让他们得到你的安顿,得到你的照顾,得到你的关心,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生啊。

大概子路觉得这一点我已经做到了,我对朋友很慷慨,“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么。但是,难道这样就够了吗?

如斯而已乎?

他还不满足,你看这个子路,不简单吧?他要挑更重的担子。于是孔子就把一个天大的重担指给他:

修己以安百姓。

不仅仅是你周围的人,你熟悉的人,还有百姓,所有的人,都等着我们去安顿。修养自己,安顿天下百姓,尧舜这样的圣君,这样古代的天子,也觉得很困难啊。你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吧。

从以上对话,我们分析一下孔子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做事认真,对人恭敬,这是第一步。修己以安人,所有跟你有交道的人,你都能够给他们一个安顿,都能够关心、照顾、爱护他们。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修己以安百姓,让天下人都能得到你的恩惠。但是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权力。所以,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一直要追求做官呢?不是因为孔子官瘾太大,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这么大的理想,这个理想不做官不能实现,没有体制的资源他无法完成。他不是要追求自己个人的功名富贵,他是要安顿天下百姓。他必须通过这个渠道,必须利用体制。所以不能随便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批评孔子。做官本身不是坏事,看你用什么样的目的来做官。子路讲: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道德的起点是什么?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终点是什么?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最后目标是什么?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

没有空洞的道德境界。没有不关涉他人的独自的道德修养。一切道德修养最终都要从是否有益于人民那里受到检验。君子做官不是追求个人的富贵,是要推广道义,是要利用权力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孔子的大志向。

孔子这个人爱好山水、爱好自然、爱好艺术,是一个非常性情化的人,他经常带着弟子们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跟他们谈话。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是坐在教室,正襟危坐给大家讲课的,他们也喜欢散步。大家在散步的时候,在宽松的气氛中触景生情地谈问题。孔子也是这样,不讲究教学形式,但是非常讲究教学内容。所以,师生之间的或随机、或正规的讨论,几乎填满了孔子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在鲁居家,还是在周游列国,无论是在休息时,还是在行进的路途中,孔子随时和他的弟子们进行种种主题的讨论和交流。

在这些讨论中,有关人生理想,为人志向的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们伟大的心胸——他们以天下家国为己任,从来没有求田问舍的小算计。这是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

《孔子家语•致思》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也是孔子和他的三个弟子:子路、子贡、颜回,孔子带着这三个弟子去游鲁国境内的农山。

到了山顶上,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孔子特别高兴,就跟弟子们讲,站在这个地方,灵感很多啊,想法也很多啊。你们每个人都谈一谈自己的志向,我来听一听。子路马上就说了:“好,老师我跟你谈一谈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什么呢?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了。在两军阵前,将帅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指挥旗像太阳,战鼓隆隆,声振天地,旌旗在地面上下翻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带着一支兵马冲锋杀敌,我一定能够拓地千里,杀敌立功。这就是我的志向。老师你看怎么样?他们两个比我差,到这个时候都要听我的了。”

孔子称赞他:哎呀,不简单,很勇敢。

然后子贡开始说他的志向。子贡说,在广阔的原野上,两军战鼓隆隆,两方的军队扬起的尘土都连在一起的时候,双方战士们缠打在一起,不可开交,我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古代的丧服是白色的。战争要杀人的,所以战争的礼节和丧礼是一样的),坐着个小马车到两军阵前,跟两军的主帅谈论战争的利和害,跟他们分析战场上的情和势,然后解决两个国家的冲突,让他们各自罢兵,一场战争,我把它平息了,这就是我的本事。老

孔子说,你真是善辩啊,很不简单。

你看孔门的弟子们都很自信,他们都是有大人格大精神的人,你看他们的志向,他们有的,是人生的筹划,是家国天下的大计,而绝没有谋生的算计,没有功名富贵的小算盘。子贡做生意做得很成功,但那不是他的志向,那是他的副业,谈起志向,他仍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高,而视财富为蔑如。孔子看看旁边的颜回,颜回一声不吭,这就是颜回的性格,颜回一般要等老师问他他才说。孔子说,颜回你说说啊,你没有理想吗?颜回说,文的事情让子贡说了,武的事情让子路说了,我就不要说了。孔子说,没事啊,他们说他的,你说你的。

颜回就说,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要选择一个很明智的君主,然后我去当他的宰相,对上我辅佐国君,对下我教导人民,我要让人民做到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相爱,朋友诚信。我要让人民都懂得礼乐,懂得文明,懂得礼貌。然后国家就不需要什么城墙了,也不需要什么护城河了,也不需要兵器了。那些刀枪箭戟我都拿来,放到那个火炉里面把它熔化了,铸成农具,然后让他们拿着去种田了。战马也不需要了,让战马都到田里去送粪去吧,给土地施肥去吧。这是我的志向,在我这个志向实现以后,老百姓就没有生离死别之苦了,也不会有女人在家里面思念前方的丈夫了,一千年也没有战争的祸患。到了我这一步,子路的勇敢也找不到地方了,他没有用武之地了;子贡的能言善辩也找不到他的场合了。

孔子说:“美哉!德也。”

你看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称赞,但用词不一样,称赞子路是“勇哉”,称赞子贡是“辩哉”,称赞颜回的时候是四个字了,“美哉德也”,评价不一样了。

又是子路着急了,拱一拱手:老师,你不是说等我们说完了以后,你选择一下吗?那你现在选一下啊。实际上别人早听明白了,孔子早已经有选择了,但子路有时候他就装糊涂。孔子说,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不伤害国家的财富,不伤害人民的生命,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口舌之辩,你们三个人谁能够做到啊?只有颜回做到的。所以我当然选他的。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guo),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mǎnɡ-yǎnɡ辽阔]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孔子家语•致思》)

在这些讨论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这些弟子们,他们主要谈的是人生的理想,谈的是为人的志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伟大的心胸。春秋时代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是一个很黑暗的社会,是一个流血的时代,是一个无道的时代。但是孔子出现了,他的弟子们聚集过来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群大人,这一群大人引导着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有了曙光了,有了光明了,有了希望了。在刀光剑影之中,我们看到一群大人,在谈他们伟大的理想,在谋划着拯救这个时代。

还有一次,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又是谈志向。孔子说,你们平时老是发牢骚,没有人了解你们,没有人重用你们。那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有人重用你们了,你们能有什么样的成绩,来体现你们的才干呢?

子路讲了他的志向,冉求也讲了他的志向,公西华也讲了他的志向,这一段比较长,我就不再复述了,反正子路这些人的志向都很了不起。但是最后有一个人,曾皙,就是曾参的父亲,这父子两个人都跟着孔子学习。当前面三位师兄师弟在和孔子谈志向的时候,曾皙在那个地方鼓瑟,给他们伴奏。三个人都谈完了,孔子点名了,曾点啊,你谈一谈你的志向。于是曾皙慢慢地把他的琴声停下来了,把琴往桌子上一放,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个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啊,志向不一样很正常啊,你说说看。于是曾皙讲了一段特别有诗情画意的话,他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的志向是,到了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都做好了,冬天的大棉袄换下了,穿上宽松的春天的服装,然后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洗洗澡,把一个冬天的污垢都洗干净,轻轻松松、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再到鲁国国君求雨的时候搭的舞雩高台上,迎风乘凉,到天色快晚的时候,我们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一听这话,立刻就被感染了,“喟然而叹”,几乎是没有任何停顿就说出一句话来:

吾与点也!

曾皙啊,你讲得太好了,我赞同你的话啊!(《论语•先进》)

曾皙这一段话,有人翻译得特别精彩,可谓“神译”:

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张中行《负暄续话•一本译著的失而复得》)

诗情画意啊!所以一下子就把孔子就感染了。但是仅仅是诗情画意感染了孔子吗?显然不是。像孔子这样的大政治家,有大理想的人,以安顿天下百姓为自己的终身职责的人,他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过上这样的一种悠然的生活,他会这么感动。实际上,曾皙在这一段话里面,他给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呢?描述的是就是和平的、宁静的生活,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人民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这正是孔子所追求的。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理想里面一个关键的词,就是“安”。人民都安居了,日子过得很安适,心态是安详的,生活是安逸的,社会是安宁的,状态是安定,环境是安静的,最后,民生是安乐的。所以孔子一下子就被他感动了,因为曾皙所说的话,就是孔子内心里面孜孜以求的那个理想的社会。他一生作为一个圣人,他的使命就是要安民要安邦,所以他被感动了。

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够这样做,他就觉得这个统治者不好。他晚年回到鲁国,子路和冉求在季氏的手下做官,季氏想讨伐颛臾,因为这是谋动干戈于邦内,不是“安人”,更不能“安百姓”。两个学生担心老师孔子生气,跑来跟老师说:老师啊,季氏好像要对颛臾有什么行动。孔子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毫不妥协,很生气地把这两个学生骂了一顿,然后讲了一段话。他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有国有家者,就是诸侯和大夫,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孔子说,作为统治阶级,他应该考虑的是什么?不是自己的贫困,不是自己想把自己搞的更富一点,自己的财产聚集的更多一点。你应该担心的是能不能够很好地去安顿人民啊。你是执政者啊,你有义务,你有职责把人民安顿好。如果远方的人不服你怎么办?“修文德以来之”,你修养自己的德行,在国内把政治搞好,然后远方人知道你国内好了,自然来投奔你,来了以后又怎么样?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让远方的老百姓来投奔我了,我下一步就应该对他们兑现我的承诺,安顿好他们。让他们在你这个地方过上安定的生活,过上安逸的生活,至少过上安全的生活。这是孔子的志向。当时的当政诸侯,都希望人口增加。但他们的目的是,有了人口,就有了生产者,有了打仗的人,一句话,有了可供驱遣的奴隶。对他们而言,这些来者,是,既来之,则奴役之!

他们需要这些人的,是打仗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生产时,是不怕苦;打仗时,是不怕死!

他们是把人民当作生产的工具和战争的炮灰啊!

而孔子呢?是安顿他们!他一直反对战争!

孔子的眼里,就是天下苍生的安顿啊。

所以,他要说:“仁者爱人”。

他这样说治国:“治理国家,就要慎重地处理政事,诚信无欺。节省财用,爱惜百姓,只在农闲的时候征用百姓。”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节用,就可以减少开支,减少开支,就可以减少赋税。这是爱民。

他这样说教育:“年幼的人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恭敬兄长;谨慎地说话,博爱大众,还要亲近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两句话。“泛爱众”,要我们眼睛向下,不要脱离群众,要博爱。——这是教我们如何对待一般人;“亲仁”,要我们眼睛向上,教我们如何向仁德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品德与智慧。——这是教我们如何向贤者看齐。

这是不可偏废的两极:光有前者,我们可能不能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光有后者,我们可能不能造福大众、有益大众。亲近仁德,就是修己;泛爱众,就是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尧舜都为之奋斗终身而无止境的大事业!

孔子有何等的胸怀!

“节用而爱人”——这是他施政的纲领。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他教育的目的。

“君子学道则爱人”,这是他求道的结果。

安顿别人的人,自己是不得安宁的。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恶衣恶食也要安之若素。孔子说:“有钱和有权,这是人们所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美名呢?君子是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有仓卒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君子既然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他就必须永远与“仁”同在。

优秀读后感900字:《鲍鹏山说孔子》读后感

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

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

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鲍鹏山说论语读后感1《论......

鲍鹏山经典语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鲍鹏山经典语录,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鲍鹏山经典语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鲍鹏山经典语录,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鲍鹏山《说孔子——修己以安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鲍鹏山《说孔子——修己以安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 孔子 安人 鲍鹏山 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 孔子 安人 鲍鹏山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