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_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 宜昌市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送审稿)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定审

查项目负责人审核主编人员参加编制人员

刘克清 鹏刘 丰吴 琼姜 江席祖荣

毕家杰潘家秀苗云江胡 杰王代圣刘院生宋世鸾洪 钧董凌云郑思俊杨香东邓劲方阮小燕杨振华赵增辉操江涛张志新杨森茂田海欧向清炳周真中聂华彬戴圣福 :姚大志

:李桂林

:靳

:李建新

:翟中旭

:万卫平

目录概况.....................................................................................................................................1 1.1 自然地理概况..............................................................................................................1 1.2 水资源概况..................................................................................................................2 1.3 社会经济概况..............................................................................................................3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4 2.1 “十一五”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4 2.2 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8 2.3 面临的形势..................................................................................................................9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11 3.1 指导思想....................................................................................................................11 3.2 基本原则....................................................................................................................11 3.3 总体思路....................................................................................................................13 3.4 编制依据....................................................................................................................14 3.5 规划水平年................................................................................................................15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16 5 水利发展的布局...............................................................................................................24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26 6.1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26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33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39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39 7.2 “十二五”新建项目(10个)...............................................................................42 8 保障措施...........................................................................................................................50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前 言

“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重要时期。水利是基础产业,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是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东西宽174km,南北长180km,版图面积21084km2,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土壤从红壤土到棕壤等九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优质熟化土壤占耕地的48%。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55.3%。

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年降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1.3 社会经济概况

宜昌市国土面积21084km2,耕地477.22万亩,其中水田126.77万亩。截止2009年底,全市总人口40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07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9亩。宜昌市下辖五县(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三市(枝江、当阳、宜都)五个城区(夷陵、西陵、伍家、点军、猇亭),107个乡镇(办事处),1367个村民委员会,9804个村民小组,260个居委会。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245.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5.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6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235.7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94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128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

宜昌市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沪蓉高速、焦柳铁路、宜万铁路、318国道等国家重点交通线在此交会,与三峡机场构成了现代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直达全国各地。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泵站更新改造、小水电代燃料、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建成了玄庙观等11座中小型水库,完成了7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了长江宜昌市城区护岸一期工程和上百里洲大堤加固工程、建设堤防79km,整治长江崩岸10处;完成了兴山古夫、当阳城关、夷陵小溪塔、五峰渔洋关等重要城镇防洪整治、修建堤防16.8km;加固了沮漳堤防穿堤建筑物;完成了百里洲和沮西泵站的改造;启动了宜昌城区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流域18处泵站和红溪港泵站的改造。到2010年,全市建成江河堤防530km,保护面积840km2,保护人口70.57万人,结合三峡水库调度,长江宜昌段能够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沮漳河堤防基本达到了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市建成排涝泵站122座,总装机70516kW,初步形成了沮西、漳东、百里洲、七星台、董市五大排区,除涝面积达到了99.69万亩,百里洲和沮西排区达到了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初步建立了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防洪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2.1.2 城乡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5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市饮水不安全人口的53.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和供水质量。新增城镇供水人口8.1万人,城镇年供水能力5亿m3。基本实现城镇普及自来水。

“十一五”期间,全面创新和推广应用“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体系。新建成官庄、界垭等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小流域。三峡库区、黄柏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1.4 水利信息化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建成并启用宜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和宜昌市水利(防汛)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议系统。新建水雨情遥测站121处,建成74个基本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及专用数据库和20个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基本实现了水雨情测报自动化。大中型水库、主要江河、水文站、雨量站、气象站等水雨工情信息实现实时查询和分析计算。基本形成洪水预警预报、防汛调度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

2.1.5 水利管理和改革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划定官庄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决定》、《关于严禁在长江宜昌江段采砂的通告》、《关于加强长江胭脂坝段河道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善溪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宜昌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涉水事务的管理,加强了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为宜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了25家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推行农业灌溉两部制水价和末端水价,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共有制管理。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52个,管理灌溉面积75万亩,入会会员17.35万户,受益人口51.34万人。全市采取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改革形式,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已累计完成9.5万处。在全市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小型灌区以及饮水安全工程中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全市93个水利站共转制组建水利服务中心65个,转入乡镇农技服务中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务依然很重。水价改革尚不到位,过低的水价对用水户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形不成有效的调控作用,价格机制对用水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乡镇水利站配套改革存在水利服务人员流失、不到位、后继乏人和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问题,造成农村水利事业服务不到位。“多龙治水”仍然存在,水务一体化进程缓慢,难度极大。

2.2.5 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基层水利技术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乡镇水利站整体改革转制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服务岗位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基层水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不对口。乡镇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引进困难,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情处理和灾害防治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

水利科研及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管理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适应水利建设的需要。

2.3 面临的形势

目前,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区域发展、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民生水利建设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宜昌市是“两圈一带”中心之一。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建成长江沿岸经济强市、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目标,要把宜昌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森林城市,要更加注重改善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基本原则

⑴坚持民生为主的原则。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城区防洪等民生水利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我市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⑵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⑹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水利建设布局和规模,在深入分析江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利突出问题,协调各流域的水问题。优化配置我市的水利建设资金,突出民生和城市水利重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总体思路

在分析“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为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提供重要保障,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强化三个抓手、坚持五个并重、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

把握一条主线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省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着力解决好宜昌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两大重点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民生水利热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二五”规划思路报告》;

5、宜昌市正式批准的国土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成果和有关研究成果;

6、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编制大纲》等有关文件;

7、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强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和已编制完成的全国防洪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或正在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阶段成果;

8、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和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等。

3.5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09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全市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大中型灌区改造:继续抓好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10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末级渠系:建设末级渠系2000km,基本完成末级渠系建设。集雨灌溉:增加集雨灌溉面积10万亩,建设50000口水窖(池),新增蓄水量100万m3。

堰塘整治:“十二五”期间,整治堰塘20000口。

农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沟渠环境整治,围绕新农村示点建设,对100个重点村农村沟塘环境进行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总体目标。

农田水利:“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小型提水泵站等小水源工程。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进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农村水电:“十二五”期间建设水电站56座,装机13.4万kW,投资10.4亿元。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100%,用电保证率达96%以上;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增长总和不低于25%。

㈢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

以确保城乡供水的水质水量为目标,进行水资源开发、调度、配置、保护。以黄柏河流域为重点,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程,重点完成黄柏河、沮河、东山运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水资源论证,防止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加强河流生态用水督察,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㈤水利行业发展能力建设

人才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内的,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布局合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水利人才队伍,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到2015年,全市水利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0%以上,具有初级以上称职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5%左右,各级水行政机构中水利专业人员达到单位职工总数的30%左右。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15人,培养选拔1名以上市管专家,5名左右全省水利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加强基层水利站能力建设,建立专门的长江禁采执法机构,以及建设与宜昌特殊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设固定监测点30处(其中已建监测点5个,滑坡泥石流监测点3个,拟新建监测点22个)。将夷陵区的许家冲监测点建成自动监测点。

行业发展能力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类水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水利行业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水利用管理实施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权转让管理办法》、《污水排放管理办法》,建立消耗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审批等制度,加强水资源监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制度;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征收机制,逐步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促进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水资源管理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水利科技管理

水利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水利科技推广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重点水利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开展饮水安全、防洪除涝、节水、水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研究,提出支撑我市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重大战略措施、水利现代化发展政策。

水利规划管理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工程情势变化,健全水利规划体系,为国土整治、城乡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水利规划服务,协调水利与相关行业关系,规范社会涉水活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制定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公示等制度。

堤防管理

枝江市河道堤防建设管理考核通过水利部验收,当阳、宜都按照“千分制”开展年度管理考核,2015年前自检评分达到800分以上;完成枝江市董市、白洋段,当阳市龙台段,宜都市茶店、红湖段,猇亭堤防管理段的堤防管理单位庭院建设任务;新植护堤护岸林8万株,力争全市堤防宜林段无空白;严格执行水法规,严格控制和审批涉河建设事项,确保“十二五”期间长江河道不出现违法违规的涉河建设项目。

中小河流的治理做到河畅、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打造出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调度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完善库区雨量、水位遥测系统,装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5 水利发展的布局

综合考虑在建规模、发展需求、前期工作、工程效益和投资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合理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规模。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安排,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做好建设项目分年投资测算和投资来源分析,以合理确定“十二五”水利投资需求和投资政策。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新挖引河400m。

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逐步启动全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治理16条河流24处。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㈡民生水利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

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完成70%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完成8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改造任务。

基本形成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

加快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十二五”将以沮漳河排区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适当新建急需的小型排涝泵站,结合部分山区涝渍灾害治理,提高农田排涝排灌标准。重点对沮漳河排区泵站实施改造,使沮漳河排区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大力推进“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当阳、长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精细高效”的田间灌排系统。

推进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

建设一批机井、塘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理系统1个。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使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启动实施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对官庄水库、楠木溪水库、善溪冲水库以及东山运河进行保护与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大力推进雨水集蓄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

规划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等小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兴建、整治堰塘40000口,新增蓄水能力50万m3。三峡库区10万亩柑桔节水灌溉,修建蓄水池2462口,灌溉渠系300km,田间管网28100km。

建设城镇供水工程 兴建官庄至小溪塔供水主管道10.8km,从黄金卡水厂建5条22km DN500mmPE分水管,配套闸阀20座、分水接头6座、过河交叉建筑物22处。兴建长阳白氏坪开发区供水工程,敷设供水管道22km,泵房80m2,水泵两台。

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建设垃圾转运站273座,垃圾收集站329座,沼气池8549座,清淤33.55万m3,生态护坡40416m,建隔离网129.784km,边坡整治1500m,排水沟渠49434m,生态湿地10.92hm2,建设水源涵养林700.67hm2。

巩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 治理水土治理面积40km2,种草1330hm2,营造水源涵养林1440hm2,果园835hm2。修建塘堰49口,截排水沟15km。

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在农业节水方面,在东风渠灌区范围内,明晰农业用水权,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促进灌区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改革管理体制相结合;拓宽农业节水投资渠道。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微灌、滴灌等技术。推行农业两部制水价和终端水价改革,加快技术革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城市和工业节水

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建成预报、调度方案优选、灾害分析及防洪抢险的决策支持系统。购置两台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系统软件,建设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模型参数库。实现宜昌市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保护等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提升宜昌市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能力。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 在全市13个县市区建立基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平台,包括实时雨量、水位的监测,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和山洪灾害预警等子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个县。在县、乡(镇)、村、组、户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利部针对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提出了要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才能满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主要建设内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工程,对全市主要20个水源地,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点(断面)进行在线监测;取水许可在线监测系统,对自备水源的取水企业用水进行在线监测;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包括应急中心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等。

水利科技基础设施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围绕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推广。

配备93个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办公设备和工程测量设备。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

建设科技实验综合楼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分为加强水利执法建设、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升行业能力、政治和精神文明和局属单位改革与管理等六个方面。

㈠加强水利执法

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执法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执法办公条件,通过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稳定执法队伍、激励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升水务执法整体效能。

重点加强水事矛盾预防和协调,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围绕制度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制订出台有关水利建设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水利健康发展。

加强水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㈡加强水利管理

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划创新及公众参与。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重点是探索流域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外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着重做好防洪安全、水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城郊水利建设等工作,力争完成城区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

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

重点是完善公共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继续远安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

完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山区和水利设施较为分散的地区,推广和完善宜都市黄莲头村按“堰随田走、产权共有、民主决策、合同管理”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革的经验,对堰塘、泵站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模式。

推进水价改革

重点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推行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时,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水定额,合理制订水价,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激发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重点是督促各地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水利站改革;推进农村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水处理”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

㈤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双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争创最佳文明机关;加大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保密工作;积极做好工、青、妇和老干部工作以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扶贫帮困、对口支援、建议提案办理等其他工作任务。

㈥局属单位的改革与管理

东风渠灌区管理局

一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抓好水法规的宣传学习,抓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抓好侵权事件的处理。重点抓好侵权事件的事前调解,把矛盾化解在侵权事实尚未发生之前;二是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在官庄水库以上及总干渠沿渠人口密集段建立拦网,防止水体污染。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市政府“九条禁令”,确保城区及灌区广大人民群众饮上清洁卫生水;三是加强泉河、白河水库水质监测,严防投肥养鱼,做到人放天养,保证库区水体安全;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完善灌溉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广参与式灌溉管理,加快农村用水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突破用水户协会发展经费不足的瓶颈;五是结合灌区建设新特点,积极探索各县(市、区)二级法人管理新机制。

黄柏河流域管理局 严格贯彻执行和宣传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和法规,有效执法,并保障流域现代化建设;围绕实行最严格的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主要项目87个,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管理四大方面工程。规划投资92.70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77亿元,地方投资35.97亿元,贷款10.96亿元。

防洪减灾工程包括堤防工程2个,水库加固中库5座、小⑴水库45座、小⑵型水库202座,水闸加固5座,中小河流治理25处,城市防洪3处,山洪治理1个。规划投资29.45亿元。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水源工程4处,城市供水2处,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16个,节水示范、农村安全饮水、末级渠系各1个,泵站改造2个。规划投资26.79亿元。

水资源、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包括城市水源地保护工程2个,水生态修复工程2个,水土保持工程5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小水电代燃料等小水电项目4个。规划投资34.93亿元。

水利综合管理工程包括能力建设1个,科研教育1个,水利信息化2个。规划投资1.53亿元。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

1、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

宜昌市东风渠灌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以东,长江以北,荆山以南,沮漳河以西,南北各为50km的范围内。灌区覆盖宜昌市的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的22个乡镇。东风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6.2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96.9万亩,其中水田88.96万亩,旱地7.94万亩,人口总数82.5万人。灌区由1条总干渠、28条干渠、218条支渠将1座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8

2-3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总投资795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56800万元。

3、“长治”工程八期

“长治”八期工程包括秭归郭群杨、兴山夏阳河、夷陵黄柏河和长阳前河4个项目区,涉及11个乡镇,建设年限为2009~2013年,计划治理小流域1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83km2,规划总投资14806万元。

2008年完成了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初设报告,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于2008年和2009年度分别对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的初设报告进行了审查、批复。2009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55km2,完成投资4480万元。

“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2.28km2。其中,坡耕地治理872.3hm2,水土保持林3094.2hm2,经果林1053.3hm2,种草93.4hm2,植物篱221.6hm2,封禁治理23480.6hm2。修建蓄水池840口,沟渠165.7km,沉沙池4413口,谷坊1554座,拦沙坝21座。整治堰塘53座、溪沟21.3km。布设作业道路81.5km。建沼气池4270口,省柴灶2167口。完成投资103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35万元。

4、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

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涉及我市夷陵、长阳两个县区,建设起止年限为2006~2011年。目前,治理小流域13条,完成综合防治面积78.61km2,完成投资8471.36万元。

“十二五”期间,完成夷陵姜家畈,长阳两河口和水竹园等3条小流域,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7km2,其中坡改梯50.54hm2,经果林774.26hm2,水保林391.71hm2,封禁治理3240.29hm2。修建蓄水池12324m3,排灌沟渠18.62km,沉沙池429m3,作业便道11.45km,机耕道37.5km,沼气池400口,节柴灶400口,输水管网17km。完成投资23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0万元,地方投资1014万元,世行贷款968万元。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后。目前已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规划和部分水库的安全鉴定和审查。

针对水库存在的问题,主要建设任务是扩挖溢洪道,闸室改造,大坝加高(培厚),建防浪墙,大坝灌浆,护坡整理等方式来消除大坝安全隐患。

工程估算总投资102240万元,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申请国家投资78480万元,地方配套23760万元。其中,5座中型水库投资18700万元,45座小⑴水库投资18900万元,202座小⑵水库投资64610万元。

水库除险加固后,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增强了供水能力,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涉及夷陵、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宜都、枝江、当阳、远安、伍家和点军,包括丹水、招徕河、湾潭河、天池河、黄柏河、柏临河、玛瑙河、桥边河、联棚河、清港河、九湾溪、童庄河、香溪河、良台河、九道河和沮漳河流域,共24处整治段。

“十二五”期间,计划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以及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总投资10001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49672万元,地方配套50339万元。通过整治,提高这些重要集镇的防洪标准,减少中小河流洪灾造成的损失。

3、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近些年来,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河道淤积,严重威胁着三峡库区影响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对三峡库区影响区生态环境和长江水质造成直接影响,为了保证三峡库区人民群众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随着宜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作用将越发突出。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黄柏河流域水资源,提高水质水量安全保障程度,并为我市中小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典范,开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项目建设。

建设内容综合整治工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水质自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共建设垃圾转运站101座,垃圾回收站89座;沼气池349座;清淤22.85万m3;水源涵养林7.8hm2;宣传牌76处;界桩120处;界碑120处;水质自动监测工程1处;水资源管理系统1个。总投资53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725万元。

5、宜枝河段崩岸治理工程

项目建设地点:宜昌市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区、宜都、枝江市,起点为葛洲坝,止点为枝城大桥。河段全长60.8km。

宜枝河段受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影响,堤防崩岸险情不断发生。宜枝河段由于局部弯曲凹岸,或迎流顶冲,或贴岸冲刷,加之长江沿岸岸坡多为第四系松散土体构成,岸坡稳定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河岸崩塌险情时有发生。

建设内容及规模:整治左岸的镇江阁、九码头、杨岔路、临江溪至磨盘溪,古老背至云池、白洋、三星垸、沙集坪,右岸清静庵、红光港机厂、刘家、艾家、烂泥岗、城背溪、后江沱、龙窝和吴家台子等17处崩岸,总长度53.6km。

规划岸线总长度53.6km,本次规划分近期和远期规划实施,即2013年前先期安排镇江阁段、九码头段、杨岔路段、临江溪至磨盘溪段,古老背至云池段、白洋段、清静庵段、红光港机场段、全意闸至后江沱段和花苗龙窝段等10段约36.3km护岸工程;2013年~2020年内安排剩余三星段、沙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基地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资源、信息、技术优势,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通过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教育、技术交流及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南方地区节水灌溉试验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基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宜昌市及周边区域灌溉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及工程项目咨询;为三峡区域灌溉排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承办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安排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工作;依托东风渠灌区开展水资源自动化调度管理、灌溉排水技术试验及灌区管理体制的课题研究工作。

基地的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新建位于宜昌开发区基地总部的科技实验综合楼,总建设面积27000m2。二是建设在东风灌区内的枝江石子岭节水灌溉示范区,对333条235250m渠道进行三面光和U型渠改造,配套其剅闸和处量水设施,新建15处自动化调度遥测、监控站。三是在服务区内的10个实验站建设数据采集点和现场综合实验室。

基地建设估算总投资7645万元。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基地总部科技实验综合楼,二期建设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

8、宜昌市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

沮漳河为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一级支流,位于湖北省中部偏西位置,流域总面积7284km2。当阳市两河口以上分为东支漳河和西支沮河,两河口以下系沮漳河干流,于荆州市临江寺注入长江。沮漳河堤防主要保护宜昌的当阳、枝江两市六个镇和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以及李埠镇谢古垸,保护区内耕地面积61.64万亩,人口31.96万人。

项目区位于当阳市坝陵办事处、河溶镇、两河镇、草埠湖镇,枝江市问安镇、七星台镇及荆州市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李埠镇谢古垸等。-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

十二五发展规划

陕西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制订本规划。一、发展......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一, 科室规模(1开设病床20张(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

十二五发展规划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

《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水利 发展规划 报告 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水利 发展规划 报告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