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期货市场20年—中流砥柱_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1213期货市场20年—中流砥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

期货市场20年——中流砥柱

作者: 2010-12-13 4:56:30 来源:原创 浏览:64

十年前,当整个期货行业在清理整顿中跌入谷底的时候,期货公司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没有人敢去想像期货市场的再次腾飞;十年后,过去不敢奢望的目标被一个个轻松跨越,期货公司伴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日益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迷人的光彩。

如今,曾经被无数期货人热切期盼的股指期货已然上市,期货创新业务也呼之欲出,期货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终于到来,期货公司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涅槃凤凰浴火四重奏

本报记者 董科

“繁荣与扩张、整顿与收缩、筑底与蓄势、反弹与起飞!”回首20年期货行业发展历史,期货公司在行业的潮起潮落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弹奏了百转千回的四重奏。

1992年9月,国内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12月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其后,期货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93年年底已有300多家,可代理期货交易的会员单位近2000家。

那是一个沸腾的岁月。正当一些从业者为期货市场的繁荣欢呼雀跃的时候,由于制度保障的缺失以及经营管理的滞后,无序发展的隐忧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此后便是长达7年的治理整顿,期货公司的好日子忽然结束了。

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金额为10.05万亿元,之后从高峰逐年滑落,2000年仅成交1.6万亿元。与此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也从300多家减少至180余家,在期货市场流动的资金只有30亿元左右,期货从业人员大量流失,2000年期货经纪公司亏损面达80%。

萧条之中,期货公司纷纷采取收缩战略谋生存。“收缩网点、裁减人员、改变考核方式,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 1993年就踏入期货行业、现任上海中期总经理吴素萍告诉记者,当时公司员工从300人锐减至50人。

如果说2000年是期货行业的谷底,那么2001年则是被寄予厚望的一年,因为当时期货行业的状况已被认为是“跌无可跌”了。正是在2001年,期货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反转。然而,期货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却没有因此得到改观。

据统计,尽管2001年期货公司整体盈利约5000万元人民币,但是在2002年前三个季度,期货公司却又整体亏损6000多万元。此时整个行业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绝大多数期货公司注册资本仅有3000万元。二是期货经营机构绝大多数设在省会城市和交易所所在地,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期货公司数量占全国正常经营的公司总量的35%,上海、郑州、大连三市的营业部数量约占全国的58%,还有相当多的期货经纪公司没有分支机构。三是治理结构缺陷,期货经营机构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五是期货经营机构几乎仅仅从事期货代理业务,没有开展配套的深层次的中介服务。

“期货行业真正‘像样’的发展是在2004年以后。”吴素萍表示。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期货公司建设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这对一直以来处境微妙的期货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04年期货市场成交再创新纪录,全年成交量约3.06亿手,成交额14.6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3%和35.56%,并自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以来首次上市了棉花、燃料油、玉米等新品种。其后几年期货行业和期货公司都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数据显示,2006—2009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分别为21万亿元、40万亿元、70万亿元和130万亿元。

虽然2004年期货行业的整体盈利状况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但“现代金融企业”的明确为期货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又明确提出了期货公司的定位是“立足经纪业务,为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服务”,这使得前几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期货公司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2006年9月中金所的成立,则翻开了期货行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2010年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期货业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期货市场逐步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经济功能日益显现的良性轨道上,当前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全行业要不断深化对期货市场发展阶段和期货公司职能定位的认识,深化服务功能,加强公司监管,不断促进期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既是当前期货市场所处阶段的精确描述,也为期货公司未来的发展树立了“航向”。多家期货公司老总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期货公司仍要立足为产业经济服务,建设“服务型”公司,帮助企业利用好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在立足中介业务做精做深做大做强的同时,酝酿已久、呼之欲出的创新业务也给期货公司的发展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未来期货公司的业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循着中介业务纵向发展,循着创新业务横向发展。”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一方面期货中介业务大有可为,由于目前期货市场客户群体丰富、资金规模大,使得中介业务在各个环节都有可为的地方,比如交割、与银行结合仓单质押业务的创新、账户分析系统等等,有相当多的细节需产品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咨询、境外业务和CTA业务的创新,从横向上拓宽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特别是咨询业务会促使期货公司主动加强在研发上的投入,形成期货公司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品种的增多和业务范围的多元化,期货公司会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别。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表示,一类是综合型期货公司,特点是各种业务平衡发展。既重视商品期货业务,也重视金融期货业务。既重视传统的经纪业务,也重视投资咨询、CTA和境外期货代理等新业务的发展。既重视总部当地业务的开发,也重视全国各地业务的开发。第二类是专业型期货公司,在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中选择其中的一项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第三类是区域型期货公司,定位于发展成为区域的龙头。第四类是将创新业务作为业务发展重点的期货公司。

“随着投资咨询、CTA和境外期货代理业务的逐步开放,期货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自己的业务模式。一些既无法在商品期货上取得优势,也无法在金融期货上取得优势的期货公司必将在新业务上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以寻找新的突破。”肖成表示。

价值 在行业发展中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董科

2004年后期货市场的发展步入了规范稳定健康的通道,经过了十余年摸索尝试的期货公司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在各种内外力的推动下,曾经被戏称为“小作坊”的期货公司一点点蜕变,破茧成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客户服务,期货公司主营业务能力日益增强,盈利质量不断提高。在清理整顿以后的几年间,期货经纪业务一直处于比较窘迫的境况,亏损成为常态,期货公司无心也无力在主营业务上狠下功夫,不少公司的不亏损和盈利来自于投资等非主营业务。2004年以后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观,尤其是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定位明晰后,期货公司围绕产业经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中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些期货公司在提供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方面硕果累累。

第二,金融机构股东大举介入,期货公司“大变脸”。伴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对金融期货的预期,自2006年以来,券商纷纷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据中国期货业协会2009年年底做的一份针对券商系期货公司的调查显示,近三年来,虽然大多数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从零起步,但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迅速发展整体提升了期货行业的资本实力、盈利能力、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充分发挥IB制度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到2009年9月,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已达63家,占市场总量的三成。人员结构上,25至35岁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一半,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七成,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10%,这极大地改善了期货行业的人才结构,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该项调查报告还显示,最近三年,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注册资本、净资本、总资产、净资产等经营指标均得到快速提升,总资产年均增幅近50%,注册资本金、净资本、净资产年均增幅在15%,平均每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1.13亿元。代理交易额年均增长72%,占市场总规模的四成。客户保证金规模迅速增长,2007年为97亿元,2008年为150亿元,2009年9月达到298亿元,年均增幅为75%。与此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近年来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至2009年(前9个月数据),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公司数量分别为6家、7家和13家。2009年前9个月,2/3的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实现盈利,平均盈利600万元。

第三,业务发展迅速,期货公司实力大增。截至2010年8月末,期货公司注册资本与净资本分别为202亿元与229亿元,分别是2006年年底的3.2倍与4.3倍;期货公司吸收的客户保证金为1478亿元,客户开户数为123万户,分别是2006年的7.4倍和5倍。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期货公司保证金规模前十名均在27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的公司也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在上海,保证金规模突破40亿元的公司有两家,20亿元以上的有6家;在浙江,辖区12家期货公司保证金最低的也接近10亿元。

第四,管理实现流程化、标准化。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期货公司越来越重视管理的流程化。南华期货是国内最早引入ISO质量认证和较早引入办公OA系统的期货公司,先进的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近两年来,上海辖区期货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其中海通期货在上海辖区率先引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经过一年的运营效果良好。日前上海中期和大陆期货也已完成相关认证,中谷期货则通过与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对自身的规章制度、流程等方面进行梳理,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追求精细化。近几年来期货公司营销呈现三大积极变化:一是团队营销逐渐取代过去的“单兵作战模式”并成为主流,今年以来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结合股东的集团军化营销悄然兴起;二是活动营销和品牌营销显成效;三是不断拓展渠道营销。尤其是活动营销,既宣讲和普及了期货的基础知识,也提升了期货公司的品牌和知名度,实现了双赢。而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和客户资产规模的增大,期货公司进入服务竞争时代。对客户进行细分进而提供不同程度和内容的培训及服务,服务精细化将成为期货公司的发展趋势。比如针对机构客户如私募的套利交易需要,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界面,如模型化交易系统和程序化交易平台等。

盘点过去期货公司将近20年的成长历程,太多的故事难以穷尽笔端。“一句话,期货经营机构越来越有价值了。”浸淫期货行业20年的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对于期货行业面临从量到质转变欣喜不已:一是研发越来越有价值。目前国内上市的23个上市品种,涵盖19个产业链,总体来看期货公司产业链研究及其基于产业链的宏观研究成效日益显著,对产业客户以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具有越来越高的参考价值,并对证券研究形成了有效的补充。二是期货公司的技术能力越来越强,从最初的手工报盘到远程交易再到网上交易,目前更是利用程序化平台进行自动交易,交易手段日趋多样化。三是期货公司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从简单的网点扩张到现代金融机构管理,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公司内部经营以及组织架构和内部激励政策等,期货公司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向券商、银行等有规模的金融机构看齐。四是经营目标和方向清晰,即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客户服务。五是内部客户结构发生变化,经过20年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资群体。六是人员结构变化,近两年高学历从业人员大量涌入,改变了期货行业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的机构,带给期货公司新的活力以及管理上的创新。

对于这种变化,光大期货总经理曹国宝印象深刻。“从1993年南都期货成立到2007年被光大证券收购,再到近两三年的快速发展,变化十分显著。”曹国宝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从1993—2007年这15年间,尽管公司的经营管理不错,连续十几年盈利,人员也很稳定,但公司的网点和业务规模几乎没什么大发展,整体规模很小,IT落后,只能满足一两千个客户的交易需求。同时,缺乏优秀的金融人才,也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

“2007年光大证券入主后,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曹国宝介绍说,过去3年仅IT的技术投入就有3000万,未来3年还要继续投入3000万,以保证系统的稳定。组织架构完善方面,目前公司有11个管理部门,4个业务事业部和20个业务单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尤其是研究所,每个大类的产品序列都配备了三四个研究员,仅研究所每年投入就达四五百万。在规章制度更加健全、运行更加规范的基础上,业务规模快速提升,比2007年增长了十多倍,盈利也大为改观,今年净利润预计可达三五千万。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海通期货(前身黄海期货)。近两三年来,海通期货的业务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客户成交量、成交额等市场份额节节攀升,综合排名不断提升,在业务增长模式、营销管理模式、内部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数据显示,目前海通期货注册资本为5亿元,计划于今年年底继续增资。截至2010年8月底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了18家营业部,客户总数超过3万人,客户权益42亿元,手续费收入1.42亿元。目前客户套利、套保资金占公司保证金的20%—30%,保证金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客户基本上都以套利或套保交易为主。“近两年来,公司成功地将海通证券‘四根柱子’的企业文化移植到海通期货中来。”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表示,这“四根柱子”分别是人才、研发、风控、IT。它们是公司取得目前的经营业绩的基石,也是指引公司未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部分公司发展巡礼

永安期货 1997年7月正式注册成立,现注册资本人民币5.8亿元。永安期货的交易量、交易额、客户权益、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关键指标持续名列前茅,截至2009年度,公司连续三年位于行业利润第一,经营规模,综合实力前三的地位,各项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客户权益:2007年日均客户权益为11.50亿,2008年为20.25亿,2009年为30.18亿元,截止到2010年10月底为51.99亿。公司设有营业部22家,公司以浙江地区为区域核心,其他经济较发达中心城市为重点,布局全国。

中国国际期货

创建于1992年。2010年1月,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中期期货有限公司、中期嘉合经纪有限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合并成为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将注册地定为北京,注册资本金增加至6亿元。2006年期货行业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国际期货抓住这一机遇,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成绩,始终保持在期货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2006年,公司保证金在8亿元左右,2007年就增加到20亿左右,在2010年10月,已经超过52亿元。其间,公司的营业网点建设也快速铺开,从2006年的5家,增加到2010年的25家。

浙商期货

原名浙江天马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于1995年9月在杭州正式成立,现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今年将增资至5亿元人民币。公司全资控股股东为浙江省内首家获得期货中间介绍业务的全牌照券商——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中国期货市场“浙江板块”的一员,近几年来,公司在合规管理、业务规模、技术平台以及创新建设方面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客户保证金、期货代理交易额、经纪业务收入及净利润等主要指标近三年平均增幅均远超行业增长水平,达到了120%以上,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客户保证金突破30亿元;代理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94%;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78%。

光大期货 光大期货前身是上海南都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0月公司完成更名,同时将注册资本金由3000万元增至1.5亿元,由光大证券全资控股,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面结算会员和国内所有商品期货交易所全权会员。

自2007年以来,公司走上稳健持续发展的轨道,面貌日新月异,业务规模逐年翻番,效益节节攀升。2008年公司在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业务全面拓展,全年客户权益增长70%,主营收入增长203%;2009年公司业务走上正轨,全年客户权益增长116%,主营收入增长135%。随着公司年均增速超100%的发展态势,公司启动并完成了新一轮的增资工作,注册资本金增至3.5亿元;2010年公司抓住股指期货上市契机,各项业务增幅明显。客户权益10月29日已近28亿元,主营收入同比增长87%,利润增幅为177%,股指期货市场份额达3%。

华泰长城期货 成立于1994年3月28日,从最初的“天津兆通”,到1997年12月南迁后的“广东兆通”,2001年4月更名“长城伟业”,再到2010年8月20日更名“华泰长城”。与此同时,公司注册资本从最初1200万逐步增至3000万、5000万、1亿、3亿,直至目前6亿。公司现有营业网点26家,2010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保证金存量同比增长分别达49.40%、53.80%、55.02%和133.80%,到10月底保证金存量过60亿元,上缴税收在广东省同行业内多年第一。

公司从2005年开始将服务企业客户确定为战略目标。现有企业和机构客户1000余家,权益占比近45%。2001年至2010年3月,公司服务企业客户完成商品期货交割67.8万吨,金额50.7亿元。

南华期货 1996年5月获批成立,2005年8月公司更名为南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2009年4月再次更名为南华期货有限公司。

经过多次增资,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已经由最早的1000万元增加到2.856亿元。公司客户数量也从2006年的不到5000户增加到2010年8月的超过30000名。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呈现出几何级增长,从2006年的3.25亿元到2008年的11.24亿元,截止到2010年8月底,已经超过31亿元,净资产逾4.1亿元。

江苏弘业期货

成立于1995年7月,前身为江苏金陵期货经纪有限公司,1999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4亿元,利润总额约7000万元,净利润约5300万元,均比去年同期实现翻番。公司代理交易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交易量3000多万手,同比增长81%,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公司交易规模排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公司保证金规模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目前达到近30亿元。

广发期货 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1月的广东华银国际商品期货公司,2008年5月公司更名为广发期货有限公司。伴随着公司名称的变化,公司注册资本金也从最初的1000万元,到2010年5月已然增至4亿元。同时,广发期货的方方面面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时仅有3家营业部,而截至201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部数量已经达到21家;自2003年起,公司的保证金增长率、成交量市场占有率、成交额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数据均保持高速稳定增长。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1877万元,2008年即已突破亿元大关,而截至201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已达1.17亿元。

海通期货

海通期货有限公司是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已经开设了18家期货营业部。同时依托海通证券遍布全国的近200家营业网点,全方位拓展金融期货、商品期货经纪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截至到2010年9月份,保证金为35.31亿元,市场份额为3.17%,成交金额为64517.5亿元,成交量为4225万手,均较上年大幅增长。

申银万国期货

前身为天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目前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自完成收购以来,公司已连续三年盈利,2009年相比2007年盈利增长达到30多倍,随着今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公司各项经营指标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12月31日公司客户保证金22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公司客户保证金3亿元,同比增长近12倍;2009年12月31日公司客户保证金11.3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较2007年增长近50倍。

中证期货 前身是2000年3月由深圳有色金属期货联合交易所改制设立的深圳金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2007年8月16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唯一股东,公司于当年11月28日更名为中证期货经纪有限公司,2008年3月4日更名为中证期货有限公司。其间,公司注册资本金由3000万元先后增加到1亿元、1.5亿元,并于2010年8月增加到3亿元。自2007年以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交易额从2007年的801亿元连续翻番,到2010年9月增加到28436亿元。客户保证金也从2007年的1.1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9月底已接近23亿元。

中信新际期货 中信新际期货的前身为中信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2008年,经中国证监会和商务部核准,公司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法国新际集团,成为上海市首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也是目前国内三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之一。2009年,公司经营业绩和业务规模大幅增长,代理交易量和代理交易额比2007年(合资前)增长301%和441%,远超过国内市场同期的196%和219%,日均客户保证金比2007年(合资前)增长310%,同年公司荣获上期所2009年度“服务企业优胜奖”、“交易优胜奖”、“黄金交易奖”等三个奖项。2010年,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股指期货上市为契机,各项业务大幅增长。1-10月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88%,经营业绩历史最好,在2010年由期货日报和证券时报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优秀期货公司评选中,公司荣获“最具成长性期货公司” 称号。

《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第一次作业一、简述现代期货市场产生的时间和期货交易的特点最初的期货交易源于16世纪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场得到了发展。直到19世纪,仍是日本独有,后来渐......

《中流砥柱》观后感

《中流砥柱》观后感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杨艳 今年的七月对我们延安人民来说,可谓自然灾害空前深重的七月,这一月,延安罕见的强降雨连续不断。据报道这一月是延安有气象记录以......

期货市场大事记

2011年国内期货市场大事记(编辑: 李毅)一月份1月5日上期所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正式启动。上海中储临港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同盛物流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上期所首批有色金属(铜......

外汇期货市场

外汇期货市场【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外汇期货市场外汇期货市场(Forward Exchange Market)是指按一定的规章制度买卖期货合同的有组织的市场。期货......

期货市场复习提纲

期货市场复习提纲(注意每节的开头)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节一、二第三节一、二第四节第二章 第一节第二节 一第三节 一第四节第三章 第一节第四章 第一节第二节第五章 第一节第......

《1213期货市场20年—中流砥柱.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1213期货市场20年—中流砥柱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 中流砥柱 期货市场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 中流砥柱 期货市场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