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习俗吃什么

2022-10-02 13:39:55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立春的习俗吃什么

导语: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立春的习俗吃什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立春的习俗吃什么

1、春饼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2、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宁津一带用葱、蒜、椒、姜、芥切而调食之,称为五辛盘,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送。也有馈送青韭、黄柑的。

3、春卷

除了春饼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

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4、萝卜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以让身体顺应天时。

现在,吃春饼、春盘之俗已很少见,一般吃饺子和面条,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立春日,还有不少习俗。在鲁北和鲁西一带,立春这天,母亲会用彩色碎布头缝制成“春公鸡”、“春娃娃”等小玩具,送给孩子作为节日礼物。在滕州、惠民等地,凡是没有种牛痘的儿童,春公鸡的嘴上还要叼一串黄豆粒,几岁叼几粒,意为鸡吃豆,可吃掉天花、麻疹等病。

【拓展阅读】

立春时节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

“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日‘咬春’。”清初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生食水红萝卜,名日‘咬春’。”清光绪年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这说明“咬春”的习俗明清以来在北京一直很流行。河北吴桥也“咬鲜红菜菔,谓之嚼春,可以顺气醒睡”。在山东地区,立春这天人人手拿一个生萝I-,待立春时刻一到,不约而同地咬下去。在中国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以及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人们不仅同样是食生萝卜,而且也认为可以消除睡意。可见不论是在东北、华北还是西南地区,立春都吃萝卜。另外在天津,人们还相信立春萝卜有增强生育机能的功效,<天津志略>载:“妇女多食紫萝卜,谓为‘子孙萝卜’。”在北京也是如此。

在山西,把萝卜切成片生吃,这也称为“咬春”。<阳城县志》载:“民间啖菜菔片,名日咬春。”《直隶绛州志》和《河津县志>都载:“立春,啖萝卜数片,名日咬春。”有的地方则把萝卜切成细丝吃,《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由此看,北京、山东等北方地区的咬春较为粗犷而豪爽,而山西的“赏春”则带有更浓的温文尔雅的情调。

有的地方还认为吃萝卜是取与春季物候相适应的新生之义,如山西<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这种咬春的习俗以及咬春应节的观念甚至影响到某些少数民族,如(回民月令>载:“立春,食生菜,不可过取,迎新意而已。”

北方的萝卜栽培历史悠久,且多优良品种,这是北方咬春习俗盛行的前提。王祯<农书》上说:“菜菔……今俗呼萝卜,在在有之,北方者极肥,食之无鞯。中原有迭称春,其质白,其味辛甘,尤宜生啖……四时皆可种,然不如末伏秋初为善。”<本草纲目>引苏颂日:

“菜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种,大者肉坚,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河朔极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阳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称,亦一时种莳之力也。”苏恭日:“菜菔……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莱亦好。”王世懋《瓜蔬疏》载:“萝卜须长而自如雪,甜而脆如梨者,乃称绝品。南北两京多圆而大,赤色虽佳,味殊不敌也。”当代流行的谚语也不乏对萝卜的赞美。黄河流域“晚吃萝卜早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江西谚语云:“信丰(江西)有三宝,酱油、瓜子、萝卜饺。”<滇海虞衡志>载:“滇产红萝卜颇奇,通体玲珑如胭脂,最可爱玩,其至内外通红,片开如红玉板,以水浸之,水即深红。粤东市上亦卖此片,然犹以苏木发之,兹则本汁自然之红水也。罗次人刨而干之以为丝,拌糟不用红油,而其红过之。”<宁州志>载:“萝卜红者名透心红,移去他郡则变,亦即此,食法生熟皆宜。”由此而看,具有优质萝卜的地区,咬春的习俗也就更普遍。

中国北方立春吃萝卜的习俗还有地理上的原因。在北方,萝卜是作为水果的代用品来看待的,在许多地区,有些优良品种是作为水果来食用的。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北方的水果不如南方丰富,尤其是冬春季节,更是缺乏新鲜水果。而萝卜是冬春季节的主要蔬菜,农民家庭常常大量储藏,即使在城市里,居民也可以很方便地在街上买到。《城北集诗注》载:“立春后竞食生萝卜,名日‘咬春’,半夜中街市犹有卖者,高呼日‘赛过脆梨’。”雩娄农对萝卜的特性及北京人的食用习惯作了生动描述:“萝卜,天下皆有佳品,而独宜于燕蓟。冬飚撼壁,围炉永夜,煤焰烛窗,口鼻炱黑,忽闻门外有卖水萝卜赛如梨者,无论贫富耄稚,奔走购之,唯恐其过街越巷也。琼瑶一片,嚼如冰雪,齿鸣未已,众热俱平,当此时何异醍醐灌顶?都门市谚有‘冷官热做,热官冷做’之语,余谓畏寒而火,火盛思寒,一时之间,气候不同,而调剂适宜,则冷而热,热而冷如环无端,亦唯自解其妙而已。”南方的冬天不是太冷,一般也不须生火炉,因此身上也不像围火炉的那些北方人那样燥热,须吃生凉萝卜滋阴除热了。

总之,萝卜在北方不仅表示迎新,而且可以除春困和增强妇女的生殖能力。春天是万物生长、田间劳作开始的时间,那么咬春的表层功能就是祛除春困,增强生殖能力;其深层功能是水果的代用品,且有一定的食疗食养功效。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政府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政府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平“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政府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平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平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平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政府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政府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政府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中国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中国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习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习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近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习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注:更多内容请关注栏目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习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平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习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近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近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习俗

立春习俗1、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

立春习俗吃什么

立春习俗吃什么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间点一般在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deg;时。立春应该吃什么呢,看看下面的范文吧。立春习俗吃什么【篇一】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

陕西立春习俗

陕西立春习俗节气立春是二十四气节的第一个,同时民间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古代的人们格外重视这天一天,并通过各种活动予以庆祝,久而久之形成风俗流传下来。下面......

立春习俗手抄报

立春习俗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立......

陕西立春习俗

陕西立春习俗(共8篇)由网友“西长望安”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陕西立春习俗,欢迎阅读!篇1:陕西立春习俗 陕西立春习俗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

《立春的习俗吃什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立春的习俗吃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