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05入则孝之四_弟子规学习课程
《弟子规》学习课程005入则孝之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弟子规学习课程”。
第一部分
入则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入则孝之四;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尤其上了年纪,往往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范围。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那么要先尝药,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尽量伺候在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
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服用汤药,丸药在古代不如汤药普遍。所以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是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这个规矩今天没了,我小时候亲眼看到过;我祖母上了岁数了,她喝药,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小时候不懂。我还以为药好喝呢!我看见我父亲,我的姑妈把药去给我祖母喝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我不懂,我以为是好喝,有一天,我还费劲去偷吃了。我奶奶很宠爱我,我套套站在旁边,我一看奶奶还有喝剩下的一点,我一喝差点没哭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实际上这个规矩现在没有了,但是早几十年是有的,所以这个药是要先尝一尝。而昼夜侍、不离床、这里这个床没有争议,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是架子床。古人这个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椅子的,是可以让人坐在小椅子上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的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要求小辈这样做。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可真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无一字无来历。
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它整句句子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来自于那里大家知道吗?来自于《礼记-曲礼下》,《礼记》里有这样的话;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这个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举,在传统当中你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给大家;还是从《二十四孝》里边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你看,就这个故事,完全对应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还不是一般人—汉文帝 刘恒,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叫刘恒。这位刘恒是一个大大的孝子啊!非常有名。他对他的母亲非常地孝顺,从来也不怠慢,这是有名的。有一天或者说有一次他的母亲(那时候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成为汉文帝、刘恒作为一个皇子)他的母亲得了病,刘恒急坏了,非常着急,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躺在床上,卧床不起。刘恒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那母亲应该是睡在地上,像日本今天这样的睡法。汉朝没有床的,也是睡在地上,所以他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去给母亲喝。这段话不是民间传说,这段话鉴于《史记-袁盎ang列传》鉴于正史。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考虑到刘恒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时候有宫廷的斗争,那么即使这样,不应该说刘恒的孝心更大啊!对不对?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应该说这个孝顺是不变的。
而我们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大家千万别忘了,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文景之治》是吧!在刘邦以后汉朝很快就恢复了生机,本来是经过战乱的,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文帝在社会上提倡=仁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所以文帝的时候孤寡老人国家都有照顾的,在汉文帝的时候还在国子学中(国子学就好比今天的国立大学)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这就让他在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这个张之洞是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强运动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那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张之洞他在外边当官,他大概就在当地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个补药啊,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啊!胃不舒服,吃坏了。
他写的《致双亲书》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他讲;哎呀,我的罪同于天啊!他说我一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他讲;“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说如果一个儿子或者子女小辈,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不够做儿子的资格的。中国古代为什么中医民间那么多?中国古代又没有这种学校的,像今天中医药大学,没有的,很多人是什么?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为了伺候,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尝,然后慢慢慢慢自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
而张之洞接着又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wang)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探花一甲第三名,他说我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侍奉尊长之道啊!我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因为他不懂医。所以我心里过不去。接下来一段话可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唯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jiou).什么意思啊?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他出了一道题;他因父亲生病,所以出了一道题,叫《父母唯其疾之忧》,担心父母生病,父母最重要的,我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生病,以这样的题目,叫生员来写文章,考试。其中有一篇,张之洞讲;好,这个人叫袁凡,写了一骗写的好,张之洞在看的时候,在阅卷的时候,挥泪不已,他被感动了。感动了以后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为什么呢?我一看,我今天坐在堂上,因为他是考官,以此命题,《父母唯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时候大孝子呢?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服错。张之洞,一代名臣。这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如此的对于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那么《弟子规》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古人首先要求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呢?
在传统中国,小辈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弟子规》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前面讲到了尊长生病,那后面也会讲到什么?尊长的身后事。所以中国传统,小辈对尊长的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什么?妥帖地办好尊亲的丧事。这个很重要。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你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最重的丧,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有的时候你会经常哭泣,会哽咽。
居处变、这我下面要解释的;你住的地方要变,你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
酒肉绝、你不能在喝酒在吃肉了。丧尽礼、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事死者、如事生、你对待死者要像对待他还活着那样。
这个是《论语》的话,是死如生。这是《论语》里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的。
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我们现在一般都不太知道,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9个月算一年,所以是守孝二十七个月,就要出孝了,出这个丧期了。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
中国古代的母亲很少有哺乳期不满二十七个月的,就提早给孩子断奶,中国古代的母亲没有今天好多女孩子这样,为了身材的美啊,为孩子早点断奶。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社会没有。母乳喂养二十七个月。视作三年。当父母过世的时候,所以子女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是当三年讲。
按照传统的丧礼,而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人家要在墓地旁边搭建茅屋,就不能再住在原来家里了,要陪着尊亲在墓地旁边搭个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大家要知道,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在旁边,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这就叫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允许的,要断绝。古人,中国人把守孝看的很重,如果家里尊长去世,当官的,无伦你当多大的官,知道情况以后第一个丁忧。马上向皇帝禀告,马上回家,不能当官的,你不能在位置上待,马上回去守三年内孝去,如果这个期间,比如正好赶上三年丧,考科举停掉,那你不能再考,如果瞒着去考,大事情一辈子完蛋。要查出来或者被检举,不可以的。假如国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而这个时候家里面有尊长去世的话,那么皇帝就要下令夺情。要皇帝颁发诏书,夺情,人情的情夺掉。为什么啊?国家离不开你。而这个时候国家所有的臣子,都是要再三推辞,我一定要回家,我要守孝,我官不当了,这个时候皇帝要说明,叫什么?叫《移孝作忠》,你要把你的孝心移过来,作为对国家的衷心,而如果你移孝作忠,夺情为国家效力,这个人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的时候得到敌对方的尊重。
明朝末年,我们知道满族入关,跟明朝打仗。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有起义在那边,有一位兵部尚书,卢向生,江苏无锡人,宜兴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啊!江南这一带出兵部尚书很多的,大家以为江南人很文弱,不是这回事啊!卢向生进士出身,也是家里丁忧,被崇祯皇帝夺情,因国家要率兵打仗,移孝作忠,你把你对长辈的孝心移作对国家忠心,卢向生率兵打仗。卢向生战死在前线。几千铁骑全部牺牲。这个时候,满族这些人要找这个卢向生啊!他们知道明朝有个兵部尚书给战死了,要找到他啊!大家找,找不到,因为啊,战争的刀痕啊,砍的面目全非。而且时间一长,尸体也不好辨认。
这个时候有人找到了,为什么啊?解开卢向生的盔甲,发现里面是麻衣,孝服啊!麻布服啊!满族人应该是明朝的敌对方吧!下令重葬卢向生,大家都认为这是非常高尚的道德,大家非常尊重他。发现一个兵部尚书,在家里有孝的时候为国出力,里边穿着孝服,外边披着盔甲,力战身亡。这个都是中国传统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真实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董永是东汉时期千乘(sheng)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山东高青县,董永是山东人,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搬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到那边去了,而逃过去以后父亲又亡故,董永的父亲又去世了,董永就把自己给卖了,卖身到一个富豪人家去做奴仆,以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个就叫卖身葬父。而他在出工的路上,他不是奴仆吗?要出去做事的,在路上,在槐荫下,有一颗槐树的阴凉底下,遇见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也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而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抵债赎身。而返家途中,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是个地名,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我现在奉老天之命,因为老天知道你是大孝子,来替你还债。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这个我们大家都熟悉这个故事,大家知道吗?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啊!“孝感”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吗?所以孝感这个地名就是因为董永来的。原来叫槐荫。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知道,非常著名的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家 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了电影《天仙配》风靡了全国,“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大家都听过的,唱遍中国大地,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没有这个故事的,而是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被加进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写了一首乐府叫《灵芝篇》。
乐府怎么说的呢?“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仙女为秉(bing)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的不得了,长辈父亲也没有给他遗产,他拼命经常借钱,也要供养自己的父亲,而且去为别人打工换点好吃的什么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因为他欠了好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灵感至德,老天有灵啊!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神女为秉机,天上就来一个神女为他来织布。秉机的机就是织布机。所以你看,而到了后来晋朝,到了唐朝,这个故事越拉越长,到了唐朝以后,董永和七仙女还有了个儿子呢!叫董仲,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而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后来又演变还要找自己的妈妈,妈妈是仙女啊!所以这个故事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
这里边全部是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尚的评价。是因为传统国家都相信孝子都有好报,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一些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七仙女的故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七仙女的故事是由孝到爱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孝的一种定位。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着、如事生、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求生搬硬套古人的行为,而是要学习古人的孝心。那么关于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魏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王伟元,山东人,博学多能。在《晋书 孝友列传》里面是有他的传的,所以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就被一个人给杀了,谁呢?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就是司马昭把他父亲给杀了,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喊冤而死的,所以他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生不向西坐,他永远不面朝西的,当时是表明,因为那是偶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不做晋朝的臣子。他经常抱着坟前的柏树哭,把柏树啊都哭枯了,柏树被他哭的都凋零了,而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老太太只要天一打雷就害怕,而死后也埋葬在山林当中,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听到雷声,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你不要害怕,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教书为生,后来不当官,教到《诗经》里面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序劳”。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的辛苦,他只要念到这一句诗,马上就泪流满面,思念自己的父母。所以他的学生也不忍读这首诗,只要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基本上这首诗都不读的。所以只要说大家讲《诗经》看到不读这首诗的,马上就知道这是王伟元的学生。因为他不教的,他讲不下去。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二十四孝》里面也非常的感人。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到这里结束了第二部分,入则孝的部分。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的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个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子在下面,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中国传统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精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精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jie)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儒家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仁义道德的仁,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最最通行的一种阐述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这样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弟子规》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要走出去的时候,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去大家族的时候,孩子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这些方面的记叙,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易解-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弟子规,入则孝》前四句。2、能理解、感悟前四句所表达的意思。3、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来孝顺长辈。二......
弟子规「入则孝」《弟子规》之〈入则孝〉原文及解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
弟子规zǒng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rénxùnshǒuxiàotìcìjǐnxìn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fànàizhòngérqīnrényǒuyúlìzéxuéwén2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
一、活动名称:弟子规讲解班级:12注师G1班,负责人:二、活动主题:弟子规入则孝第三讲记录员:三、活动时间:活动地点:4103教室学生人数应到43,实到43四、活动内容:1、全体同学齐读原文: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