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04-07 09:00:02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 1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有涉江者∕宋有耕者

②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③舟已行矣,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

④其剑自舟中坠水∕土墙凹凸处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遽契其( )

(2)不亦乎( )

(3)兔触株( )

(4)复得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2、(1)雕刻

(2)糊涂

(3)跑

(4)希望

3、(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2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1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o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4.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风

6.“于是,……无所加焉”

文言文阅读答案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温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小题4】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文言文阅读答案 4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官官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患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彀,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如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或_______。本文是一篇以_______为主的“说”体文字。

3.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巢大如( )

(2)小不能掬( )

(3)手下鸣已( )

(4)雏且出矣,雌者覆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鸟儿的遭遇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者/……之/……间/……尺/……

2.说明 议论 记叙 记叙

3.(1)灯盏

(2)一满捧

(3)止

(4)用翅膀

4.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找茂林栖息呢?(意对即可)

5.同情、悲哀鸟儿的遭遇,痛恨毁鸟人的行径。

6.抨击境治者的`暴虐凶残,对受迫害的人深切同情,也告诫人们要选择好的生活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5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1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捷( )

(2)泽兵进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案

11.(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1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文言文阅读答案 6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时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与有扈: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未能远谋。 鄙:________________

(2)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目光短浅。

(2)满一年。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①政治上取信于民;

②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③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文言文阅读答案 7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4.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之 异:看重 B.亢父令 除:废除

C.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征孙权 会:正赶上,恰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5分)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5分)

答:

参考答案:

4.B(除:授予,任命)(3分)

5.C(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有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3分)

6.D(“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与原文相反。)(3分)

7.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明达”,“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畅2分。)(5分)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机鉴:机敏地察出,预先看出;先识:事先识破;充:动词,充分地发挥;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畅1分)(5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8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②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③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⑦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⑧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 ①上志:古记,指古代典籍。 ②《鸿范》:《尚书》中的一篇。 ③或:有。④伯禽:周公之子。⑤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辅助成王。⑥豆:摆设祭祀用的食器,名词作动词。

9.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一人 阿:偏私

B.而勿利也 利: 利益

C.万物皆其泽 被:蒙受

D.视不己若者,不于人 比:亲近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得之以公 农人告余春及

B.伯禽将行,请所治鲁 虽世殊事异,所兴怀,其致一也。

C.生弗子,成弗有, 弃甲曳兵

D.其于国,有不闻 于其身,则耻师焉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明贵公的一项是:

①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③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④去其人而可矣

⑤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⑥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C.文中将孔子和老子并举,认为老子的心胸包容天地,对他的评价要高于孔子。

D.本篇文章语言平实,善用事例。其中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的公正无私。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甘露时雨,不私一物(2分)

译文:

(2)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3分)

译文:

(3)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3分)

译文:

参考答案:语文网

9.B谋求利益

10.D (A 凭借/把 B 用来..的方法/的原因 C.却/修饰)

11.A(③询问治理方法,没谈到公 ⑥有私利之心不能做到立公)

12.B楚人做事并非出以公心。

13.(1)雨及 时地下下来,不偏私某一个事物

(2)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

(3)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

文言文阅读答案 9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一)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要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是上帝献给人类的礼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轻盈,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雪的诗词,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雪的诗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寒雪时,内集,谢太傅和儿女,讲论文义

2、①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②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4、只要诗或词中的描写了雪的皆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文言文阅读答案 10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之守有余( )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圉”通“御”,抵挡;②入侵。

2.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3.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文言文阅读答案 1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竹取道( )

(2)佁然不动( )

(4)其岸势犬牙互(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指代篁竹)

B.不可知源(指代小溪)

C.以境过清(因为)

D.乃记而去(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2.A

3.(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文言文阅读答案 12

处①之不易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④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⑤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⑥其存⑦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豁:放弃。⑥尔曹:你们。⑦存:谨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为荆州 既__________

②辄拾以之啖__________

欲率物 虽__________

④每子弟云语__________

(2)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以啖之

D.全石以为底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停顿。

云我豁平昔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已经②吃③虽然④告诉

(2)B

2.云我/豁平昔时意

3.(1)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2)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

文言文阅读答案 1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出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 .闲情记趣》一书,作者字__________,是我国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项为之( )

(2)必细其纹理( )

(3)如鹤云端( )

(4)然称快(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眼里,蚊子能成为鹤,丛草能成为林,虫蚁能成为兽,凸起的土砾能成为丘,凹下去的能成为壑,全因为他在幼年时有______________,因而才会“时有______________”。

5.根据选文意思,写出现在常用的`四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你看到天上的月亮时,会引发怎样的思绪?请给你的想象安上翅膀,用30字左右的篇幅描绘你想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沈复 浮生六记 三白 清代

2.(1)通“僵” ,僵直。

(2)观察

(3)鸣叫

(4)安适、愉快的样子。

3.(1)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2)捉住癞虾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3)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敏锐而好奇的童心 物外之趣

5.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6.“略”。(想象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14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凌空而 去_________

(2)钱一万 与_________

(3)知贤 其_________

(4)天织女 之_________

2.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给(3)他(4)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1)知恩图报(2)好人有好报(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5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

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2分)

(1)孟尝君鸡鸣狗盗之雄耳特:

(2)可以南面而制秦 宜: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翻译:

(2)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

11. 世俗与作者判断“士”的标准是否一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回答。(5分)

12.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9.(1)只,仅仅 (2)应当 (共2分)

10.(1)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2)这就是(真正的)士不归附他的`原因。(共4分,意思近即可)

11.不一样。世俗认为“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而作者认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世俗判断“士”的标准比较低,能帮助孟尝君脱离危险的便是“士”;作者判断“士”的标准比较高,能帮助孟尝君称王制秦的便是“士”。(共5分,判断1分,理由4分,理由每个要点1分,意思近即可)

12.①第一处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强调孟尝君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士;②第二处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强调孟尝君的门客不能担当起使齐国强盛的责任;③第三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强调真正的士不归附其门下的原因。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16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2分)

①宣见逵画,以为用之事( )

②又铸佛像及雕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11.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分)

答案:

9.①通“无”,没有

②擅长或善于(共2分,每小题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善”字的释义和“亡”的特殊用法,常考。

10.①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

②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

(共4 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享”“盛”“毕”“乃”的.翻译。

11.巧慧(聪悟)、博学(1分);虚心好学、精益求精(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分)

(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其好学的词语即可。

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参考答案一 答案:1.D(率:作榜样)2.A(表被动,指听到的)3.D(①表有远见 ③表识人④表仁简)4.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5. (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

文言文答案

六年级暑假文言文练习一、掩耳盗钟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10)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

陋室铭文言文答案

陋室铭文言文答案《陋室铭》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陋室铭》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甲]......

陋室铭文言文答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陋室铭文言文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假期作业(文言文)答案

2013届高三假期作业文言文专题训练题参考答案一、1.B介词,因为。2.C②⑤是百姓的行为;⑥是李师中的军事部署。3.D分析错误.李师中“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的原因是“好为大言 4.......

《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言文阅读答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