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诗歌论_论惠特曼诗歌主题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辛迪诗歌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惠特曼诗歌主题”。

辛迪诗歌论

前 言

辛笛是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迄今为止,我国文学界对这位老诗人的研究还是显得不够深入,这也就成为我撰写此文的动因。辛笛是“九叶诗人”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出版的诗集有《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等。他的诗深蕴审美的特质,注重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在艺术实践中自觉地将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将艾略特的玄学与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起来,追求感觉的知性化。在空旷深远的自然意境中表现出生命的悲剧意识。他勇于尝试和探索,创作语言机智多变,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均向读者彰示了艺术创作中最可贵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一 辛笛诗歌中生命的悲剧精神

我崇敬生命的悲剧精神。我这样说该不会招致误解和反感吧?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乐观主义是积极向上的;悲观主义是消极可耻的。我们这个民族本质上是藐视悲剧精神的,把对生命的悲剧意识当做是人类感情的怯弱、委顿、颓废来批判。故而中国诗歌从来就很少拥有真正的悲剧精神。中国现时的诗人对世事显得过于理性,过于乐观。挑战、叛逆、颠覆、希望、幻想历来是诗歌表现的主题。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诗歌往往因为缺乏对悲剧精神的深刻认识而显得浮泛肤浅,也降低了诗歌本身的神性品格。有些体制庞大的所谓“大诗”,其实离大诗最远;反之,有些只有寥寥数行的短诗却包含着大诗的容量,因其在哲学层面上有所发现而透射出艺术的光辉,具有无可争辩的美学价值。辛笛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航》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心灵震撼力的诗。关于这首诗中新奇诡丽的意象,所捕捉到的瞬间感觉及西方印象主义绘画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对人生的感悟等已被不少评家所激赏,我不想再重复。这首诗特别吸引我的倒是最后几行:“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诗人的思想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越过它们进入到一种哲学的思考。辛笛写这首诗时还只是一位清华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学生,他当时心情非常忧郁,“在暑假里,他第一次坐船到大连,去探望中学时代的好友。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这位同窗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又先后病逝,高中毕业后无法考大学,只得到东北去谋生,以他瘦弱的身躯挑起抚养弟妹的生活重担。在好友的遭遇中辛笛目睹了人生的艰难和无奈”,“正是带着这样压抑悲愁的情怀,他踏上首次航海的旅途,面对大海的苍茫暮色,写下他的印象和感悟。”①《航》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经验,诗中流露的沧桑感使它传达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那么有限的局部景象,生命之航的领域无限广阔,而冥冥中存在的障碍巨大无边。昼夜交替,这里的圆可以理解为日月,也可以说是命运的象征,无法抗拒的宿命。无限是不能被征服的,因而只能“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航》揭示了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精神,这时候的“自然不再是中国文人笔下的自我安慰的特殊之地,更多的是'屈从'意识内普遍的整体因素。”②只有在这富于哲学意味的时刻(它意味着人生有太多无奈),人与自然才合为一体。人类,也只有认识自身,正视自身,才谈得上最终超越自身。也许,所有哲学与宗教的个人情感的起点,就是在于这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辛笛的另一首诗《月光》,以抒写月光来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人性、理想、纯粹的美。然而在无可企及、最易破碎的美的面前,诗人显然是无奈的,“我如虔诚献祭的猫弓下身/但不能如拾穗人拾起你来”,只能永远抱有“一种渴想”。辛笛的悲剧意识我们还能在他晚年创作的《潮音与贝》一诗中读到:“不管悲不悲哀/你的生命已经纳入历史的轨迹/不管愿不愿意/你的存在已经提供历史的见证/而大海的轻涛小浪呢?/却仍夜夜朝朝 来来去去/千年如此 万古依然/不管阴暗冷暖的季节/只服从风的吩咐”。又比如他早期所写的《风景》中有这样的诗句:“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诗句弥漫着一种生命的悲剧气息,把感性与知性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当人的心灵充满着对人类的巨大悲悯的时候,人的情感也因此而得到净化。情感的净化、升华正是悲剧的特权。悲剧精神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因尘世的虚幻而产生的感知和情绪,激发了内心的爱,这种爱具有广博的意义,唯有它才能克服虚幻与短暂,并且使生命再度充满生机,获得不

朽。

二 辛笛诗歌语感的独特魅力

语感对理解一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凭着诗的语感,我们能正确体会诗中表示的态度是庄严的还是戏谑的,是忧郁的还是喜悦的,是平静的还是激动的。在诗中把握语感是一个诗人努力追求的工作。诗的一切成分都有助于语感的传达。当我在读辛笛诗歌时,特别感到层次丰富的语感,它们深深地吸引、感染着我。我特别注意到辛笛诗歌语感的独异性表现在对节奏、气韵、叠字的充分的艺术把握。

1、语言节奏与情绪节奏的互动

辛笛这样认为:“要表达情绪,不管你称它意识流也好,情绪流也好,语言流也好,都要在节奏上着力。”③用语言节奏的顿,松与紧,快或慢来传达情绪节奏的收放起伏,弥漫延伸或急速跳跃,可以说是美学的尝试。《月光》这首诗,从外在形式看十分整齐,每一节都是五行,每一行的字数又都相同,粗粗一看似感平淡,然而一经品味吟诵,节奏的魅力就来了。这首诗每一行的顿数都有变化,第一行“何等崇高纯洁柔和的光啊”,其中三个关键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第二行“你充沛渗透泻注无所不在”,前面有三个顿分别都是两个字,随后则是四个字一顿;第三行“我沐浴于你呼吸怀恩于你”,一个顿是五个字,另一个顿是六个字;接下来,“一种清亮的情操一种渴想/芬芳热烈地在我体内滋生”,前一句是七个字一顿、四个字一顿,后一句是五个字一顿、六个字一顿。这种节奏难就难在尽管各行字数相同,但内在结构与节奏却有变化起伏,这种内在语言节奏的变化调动了情绪节奏的起伏,二者相呼相应,合二为一又不失独立意义。节奏给这首诗增添了语感的魅力,产生一种崇高之美。诗人对节奏有刻意的追求,但不着痕迹,此乃真功夫。

2、迷人的气韵

气韵生动是传统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气是氛围的渲染,或弥漫、或流动、或飘逸,使人相望生情,若身临其境。诗歌也存在一个内在气韵的问题。好的诗歌字里行间始终有气贯穿其中。诗人辛笛深悟内中奥妙。“如猫的雾爬行于路上/树端摇撼一片天地之声/是千百处的源头水/拔木穿崖/澎湃汇聚/澎湃汇聚一齐来/都只为到此长空一泻”(《尼亚加拉瀑布》)“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刈禾女之歌》)“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长廊柱下星近/想念温暖外的风尘/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冬夜》)这些诗句均是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同样都是在诗中造气,但手法多变:有弥漫,有强劲奔放,有隐逸朦胧,有轻灵渗润。诗的内在气韵,如同一个人的气

质,散发出心灵深处的芳菲。

3、音韵袅绕的叠字

恰如其分地运用叠字,使辛笛诗歌的语感具有一种清新、隽永、纯净的音质。产生余音袅绕的艺术效果。他“即使单纯地写景,也能令人玩味:漫天的星光下/草垂垂地白了。(《款步口占》)垂垂,叠字的运用,不仅勾画了草的状态,而且让人从草叶上的重量感到了思绪的重量。受夜露的重负,草叶才那样明显地弯垂下来。”④再来看《串,还是捻断》一诗中的叠字:“别小觑了这细细的一根线!/凭它就可以串起/粒粒落落的/儿童时代最喜爱的珠珠”。一连几个叠字的运用,不仅仅让人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怀恋,感觉到藏在叠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三 现代性与民族性融为一体

从辛笛诗中可以看到他深受古典诗词的熏陶。辛笛很早就喜爱李商隐、姜白石、周邦彦等人的诗词,所以他的诗一般以婉约、醇厚见长。同时他也受惠于西方诗歌,受现代派诗歌重知觉重表现的浸染。辛笛在英国求学时接触了不少西方诗人与作品。中外诗歌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具有中外诗艺的双重品格,民族性和现代性在他的诗中融为一体。

辛笛善于化用古典诗词,依自己的意图翻转出新。《再见,蓝马店》是诗人早期代表作之一。诗人乘坐半价的夜间长途汽车从伦敦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时,路经一个叫蓝马店的小客栈,在那里歇息一阵,半夜又起早赶路,此时蓝马店主人殷勤劝慰并举着灯火为这位异国青年送行:“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看板桥一夜之多霜”。这个诗句是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唐代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且更点染了一抹温暖的人情味。

诗人同时也经常化用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欧战休战纪念日》,“二十世纪的故事/便是车马驾着御者/看桥上的人/桥下的船舶/有多少份口粮/就有多少风前风后的鬼。”现代文明驱赶着人,不是人驾着车马而是车马奴役着人奔走,这是现代文明的堕落。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依稀可辨艾略特《荒原》的某些影子:“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

诗人有时还同时在一首诗中化用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诗歌。《挽歌》这首诗就是在这方面成功的尝试:“船横在河上/无人问起渡者/天上的灯火/河上的寥阔/风吹草绿/吹动智慧的影子/智慧是用水写成的/声音自草中来/怀取你的名字/前程是'忘水'/相送且兼以相娱/---看一支芦苇”。很显然,开头两行诗句是转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接下来“智慧是用水写成的”,“怀取你的名字”等诗句却让我们想起济慈自写的墓志铭:“用水书写其姓名的人在此长眠”。另外,诗中还出现“忘水”一词,“忘水”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Lethe),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人间的一切。在一首仅12行的短诗中,诗人将东西方诗境如此神奇地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具有古典味道的现代诗,真是难能可贵,一个缺乏东西方艺术学养的诗人

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诗来的。

四 关于辛笛晚年的诗歌创作

辛笛属于那种宝刀不老,青春犹在的诗人。进入80年代以后,他的诗风相对早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年轻时语言精致,对意象的追求较为刻意,以抒情诗著称。晚年后他的诗歌进入愈加自由的状态,才华内敛,语言更平易自然,现代化不着痕迹,同时更注重思考,增强了知性,往往在禅境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更加展示了宽厚的生活面。这段时期,诗人依旧佳作迭出,有些诗歌甚至还具有先锋意味,如《群瓶之间》、《洛杉矶夕话》、《洛杉机的多元性格》等。“生怕触动你的或我的伤疤/话到唇边,总有几分保留/今夜,谁也不用说谁/为只为久别重逢,欲说还休”(《洛杉矶夕话》)诗句极具张力,特别富有现代感。辛笛晚年写的爱情诗《蝴蝶、蜜蜂和常青树》可以说是咏叹恋爱、成家、立业的人生三部曲,短短的30行诗简直浓缩了一部小说的容量,这首诗深得读者的喜爱。《串,还是捻断》这首诗写得既幽默又富于哲思。诗人联想起童年时代粒粒落落的珠珠,诗人说,“串起来,就赋予一种新的形态,/一种整齐的美,”而捻断了呢?“洒了满地;/待到一粒粒重行捡起来,/可就要花费十倍、二十倍的时间,/创造永远比破坏伟大”。诗人进一步告诫人们:“但总不要呵,听任一时的慷慨,无情惯像是多情,/爱听那一声抖落,就捻断了线”。诗人最后又将诗的立意提升到了历史的高度:“最鄙视那个专门爱听/裂帛声音的贵族王妃!”这首诗具有敏锐的思想与深刻的内涵,题材又是那么出新。此外,像《潮音和贝》、《黄昏独白》、《一只和九只》、《有寄》、《在玄思中长生》、《寒冷遮不断春的路》以及富有禅思的《无题草》等诗,它们显示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是早中期诗歌所不能取代的。当然,辛笛晚年的作品在诗风转变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平平之作。特别是那些直抒胸臆又涉及社会性主题的诗篇写得比较浮泛,存在概念化倾向,语言也较随意松散。说实在的,这些诗与诗人的精品之作相比,简直判若云泥。这也许正是为一种诗风的转变并臻于成熟所必付的代价吧。探索从来都是充满诱惑与荆棘丛生的。目前,我们这位年已九十有二的诗人仍然在坚持诗歌创作,他在不断地与疾病作斗争。诗人已阅尽人世沧桑,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愈加透彻,他在写于2002年8月的《寒冷遮不断春的路》一诗中如是说:“天国里/已经有不少老朋友/正等着我去聚会/但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我新结交的年轻朋友只会更多更多//漠漠轻阴的四月/都市里从远处传来/杜鹃鸟的啼鸣/是它深情地在倾诉:/寒冷遮不断春的路”,聆听着这种来自灵魂深处最朴素最美丽的声音,谁能不为之感动呢?借此文,我衷心祝愿诗人健康长寿,为诗坛贡献更多的精品。

结 语

在中国的诗坛上,辛笛是一位具有悲剧精神的诗人。辛笛与生俱来的敏感、忧郁、内省的气质,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丰富精深的东西方文化学养使他的诗歌超越了原有的高度,站在哲学的层面上与诗神对话。在艺术上他将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主义诗艺交相辉映地融成一体,在这些方面很少有诗人能与其相比。辛笛对后世诗人的作用影响将随着时代推进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辛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辛迪诗歌论

辛迪诗歌论前 言辛笛是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迄今为止,我国文学界对这位老诗......

论辛词特点

论辛词特点第一次听到辛弃疾的名字时,你可能觉得霍去病的名字有点相似。确实有关辛弃疾的名字的说法是他的爷爷辛赞希望他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起名弃疾。在现实中,辛弃疾......

老师辛苦了诗歌

老师辛苦了我原想收获一缕清风, 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绿叶, 您却给了我整个森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您却给了我......

诗歌:老师辛苦了

诗歌:老师辛苦了诗歌:老师辛苦了1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

老师,辛苦了诗歌

老师,辛苦了诗歌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是......

《辛迪诗歌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辛迪诗歌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惠特曼诗歌主题 诗歌 辛迪 论惠特曼诗歌主题 诗歌 辛迪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