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_哈姆雷特经典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哈姆雷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哈姆雷特经典”。

《哈姆雷特》——重要的是独特的解读

众所周知,疯子是舞台上最难塑造的角色之一。原因何在?第一,疯子没有逻辑,表面上看怎么演都行,其实是怎么演都不行。因为当观众无法理解一个人物为什么疯,只会表现出不解甚至嘲笑。第二,一个正常人演疯子基本都会给人感觉在装疯卖傻,演的痕迹太重,观众不相信。《哈姆雷特》里有两个疯子,一个真疯,一个假疯。

先说说这假疯的。王斑这次的表演实在有失他的水平。我看过他在《北京人》里饰演的曾文清,也读过他自己写的《生命的空壳——“曾文清”创作手记》,我认为这是个懂得去琢磨戏的演员,更是个能钻入人物灵魂的演员。然而,在《哈姆雷特》里,王斑可以说基本未能驾驭角色,甚至出现了性格的“断层”,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哈姆雷特想必是几乎所有男演员都想饰演的角色。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要分析王斑这个哈姆雷特,就首先要明白他想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哈姆雷特。无疑,这部戏中王斑想要塑造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确因为优柔寡断而纠结矛盾,但他表面上给人的感觉绝不该是发狂。只是因为哈姆雷特平时一直是个宠辱不惊的王子,所以只有当他心情处于极度波澜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些反常,但绝不会是暴躁。哈姆雷特在最后杀死叔父之前,心中一直应该有一种“巨大的隐忍”。他对母亲的不满,对叔父的恨以及对奥菲利亚的矛盾心理,都应该在一种“巨大的隐忍”之下表现出来。而王斑饰演的哈姆雷特从开场起,就被灌入了急躁的气息。而且,他的表演太多时候都比较过火,情绪外露过于严重,更像是另一个冲动派雷欧提斯。

另外,关于哈姆雷特装疯的情节,想必很多观众都看得疑惑。疑惑在于这个哈姆雷特装疯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数没数?怎么感觉装疯的时候就真像是个傻子呢?问题出在演员没有抓住哈姆雷特装疯时候的心理状态。哈姆雷特装疯是为了消除叔父对他的怀疑,为了在出其不意中将其置于死地。然而他此时仍是刚刚丧父,而且还目睹尊敬的母亲沦为娼妓,进而对爱情也失去信念。所以他在装疯的背后是隐忍着极大痛苦的。他不想在奥菲利亚面前说那么多下流话啊!可是他要说,因为他要让奥菲利亚对他彻底死心。但是当奥菲利亚真的误解他的时候,他又本能地变作正常人去解释。所以他的忽而疯,忽而又正常,确属人之常情。如果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哈姆雷特装疯时候的痛苦,观众就只会觉得哈姆雷特演技太差,甚至感觉哈姆雷特是不是自己还没想好下一步该怎么办。所谓刚刚说王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断层”,也是在说前后的表现差异太大,没有捋顺人物转变的逻辑,缺少充实的心理支撑。

再说说真疯的奥菲利亚。奥菲利亚为什么疯?因为疯可以让她减轻痛苦。当一个人痛苦得无法自拔的时候,不是疯就是死。而很遗憾的是,我看不到这个奥菲利亚的痛苦。而一旦观众看不到她的痛苦,她疯起来就不值得人们同情和思考。的确,奥菲利亚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说比哈姆雷特更难演。因为奥菲利亚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往往只会给人留下美丽纯情的印象。而且,奥菲利亚的那段独白也是极其难处理的一个情节。目前看过的版本里,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或许这个情节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处理,而是将上下文的情境处理得当,让观众陷入对戏的思考。观众到奥菲利亚这或许不是来听她到底说了什么疯话,更多的是同情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或者思考到底是什么毁了她。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人物气质上进行把握。首先,奥菲利亚一定是忧郁的。哈姆雷特绝不会爱上一个活泼得过了头,“很傻很天真”的现代女孩。其次,奥菲利亚应该是害羞内向,这是大部分所谓圣洁女子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于像受过良好家教的奥菲利亚来说,更是如此。再次,奥菲利亚的声音应该是轻柔深情的,而绝非明亮甚至尖厉。这个演员的调门过高了,整体总显得有些故作不食人间烟火实则是被宠坏了的千金大小姐。

正因为两个人之前都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过于粗糙和平凡,所以当哈姆雷特问奥菲利亚:“你贞洁吗?你美丽吗?”我周围的学生群体会感到好笑,而当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进尼姑庵去吧”,观众更是笑成一片。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不过是两个普通的青年男女,至于

这么故作深情,发狠发狂吗?

波洛涅斯,成为了演得最到位的一个人物。不知怎的,张万昆似乎总能把带一些油嘴滑舌的人物演出味道来。比如鲁贵和江泰。这或许与他的声音条件有关,高亢中带着些许嘶哑,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气,就立马让人物变得有滋有味了。

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个戏几乎所有对制造情境有帮助的背景音乐都用在了幕间,即换景的时候。把音乐放在幕间我只能看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可以为下一场铺垫情绪,其二就是为了能让换景不突兀,观众等待不无聊。而相反,所有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情节反而被导演处理得很安静,全靠演员自身表演来撑起场子。比如最后霍瑞修的独白,为何背景音乐放得那么蹑手蹑脚?都到最后了,烘托一下悲壮气氛不过分吧?结果结尾就在几个闷屁一样的炮声中结束了。说句玩笑话,我真为哈姆雷特死得冤啊!

关于这个戏的舞美,的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这个具有纵深感的舞台就很有新意,拓宽了有限的戏剧舞台空间;第二,舞台中后部的两侧有立式的大镜子,台上人物以及观众都可以看到镜像;第三,观众眼睁睁地看着舞台中间出来一个大深坑作坟墓,就设计本身来说,也是不错的。然而,虽然有了不错的想法,却没有好好利用,给人的感觉好似舞美与剧情和导演构思无关,只是一个舞美设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罢了。对于第一个,虽然几根白色线条以及略微向上倾斜的舞台看起来让空间延伸了,但是这只让观众在戏还没开始的时候发出赞叹,一旦戏开始了,这个舞台就成了摆设。第二点,镜子戏没出来。凡是敢在戏剧或者电影里放镜子的导演,他必须得有点自己独特的想法,使镜子用得巧,用得妙。而这个戏似乎也让镜子成了摆设。比如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他厌恶女人涂脂抹粉的时候,哈姆雷特只是在舞台中间走了两步,表示照了镜子,这个表现力度似乎远远不够。最后,那个看似设计得不错的坟墓,配上两个如同上台打酱油来的仆人,简直快成了与整个戏不搭调不相干的情节。所以,舞美设计有灵感,可是没有与戏相融,让人看着就有些游离于戏外了。

总的来说,导演对这部戏的手法算是非常保守的,几乎没有什么有冲击力的导演构思。除了舞美几个亮点之外,导演的作用似乎只是让演员照本宣科。与其说导演了一部戏,不如说更像是在完成任务,因为我在全戏都找不到一个感情爆点,更没有感受到导演想要强烈表达的一个东西。

最后说说观众。很明显,这是一个学生公益场。或许效果与预期差距这么大,与此密切相关。不过有一点,虽然学生群体或许对剧本一知半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创作者往往可以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他们不会像老观众那样,因为了解剧本,所以会在舞台气氛不对的时候主动思考为什么不对,他们会直接表现出不解地笑。而观众笑,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入戏。所以,非个别观众在不该笑的地方笑,导演和演员应该先从自身找问题。伟大的演员应该是把观众从观众席中吸进戏里来,而不是把观众推得更远。

《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原因就在于它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意义。但唯有一个问题,就是导演必须要表现出自己的解读。倘若只是想排一个中规中矩的戏,就不要选这样一个经久不衰而开放性又如此之高的作品,给人一种导演无法驾驭剧本的错觉。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过读完《哈姆雷特》,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戏一开头,就展示给我们一个丑陋的又非常真实的社会......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简·爱》 《鲁宾逊漂流记》 《呼啸山庄》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悲惨世界》 《欧也妮·葛朗台》 《三个火枪手》 《傲慢与偏见》《三国演义》R......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1.人文主义: (humanism)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

《哈姆雷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哈姆雷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哈姆雷特经典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经典 哈姆雷特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