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荣、燕青为例看《水浒传》的忠义观_记水浒传的忠义观
以花荣、燕青为例看《水浒传》的忠义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记水浒传的忠义观”。
以花荣、燕青为例看《水浒传》的忠义观
对于《水浒传》一书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部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的英雄传奇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至今为止人们对于它的作者还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多数读过《水浒传》或从事《水浒传》研究的人们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书,“忠义”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久经历史的考验,多次被定为禁书而查封却依然广泛流传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梁山好汉们“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这些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施耐庵的《水浒传》。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忠义”二字贯穿了整个故事,而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
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对《水浒传》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有褒有贬,有删有续,但不管怎样这些言论都离不开“忠义”二字。
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义,《水浒传》的众多人物中谁更能体现“忠义”,却是人们在谈论《水浒传》时争论最多的地方。大多数人都说《水浒传》中最能体现“忠义”二字的就是宋江与李逵,但是我却认为这二人一个尽忠至愚、极义近伪,一个又愚忠愚义、全无主见,不能尽显忠义本色,反倒是在书中不为人所重视的花荣等人身上更能体现“忠义”之真意。
而要想研究梁山英雄好汉身上所体现出的忠义精神那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先说忠,忠的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多次谈及“忠”的思想,他认为忠大概有两层基本意思,一是与人忠,及人与人之间相处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如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又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颜渊》)这里的“忠”即是指人与人相处时的那种相互尊重、相互制约克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做到“忠”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才能达到“治”的状态。孔子认为忠的另一层含义是与君忠,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其实这第二层意思也是从第一层意思中引申而来,只不过它给忠加上了一个特定的对象——君,孔子认为君臣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制
约的关系。君王应信任臣子,而臣子也应向君王尽忠,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当然他认为这种忠也是有条件的,即“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 先进》)也就是说臣子要尽心侍奉君王,但是当君王犯错时也要尽力阻止,敢于直谏。也正是这种忠君的思想影响了此后的一代代世人,这种对于忠的理解甚至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忠于君,那他就算不上一个“忠”者,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不是什么忠义之书,而是晦盗之言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从忠的最基本意思与人忠来看,《水浒传》却又是一部处处彰显忠义的大书。《水浒传》中处处都有忠义,或如林冲夫妻之间忠贞相守的忠,或如花荣、李逵与宋江誓死相随的兄弟之忠,又或如燕青小乙受人之恩涌泉相报的主仆之忠。而在我看来,林冲夫妇相爱相守却不可得,实在太悲情,故不喜,李逵之于宋江只知一味服从,太过愚笨,故亦不可取,只有在燕青身上才真正体现了忠的内蕴。
燕青在书中出现的比较晚,直到61回《吴用智赚卢俊义》才首次亮相,到99回梁山英雄剿灭方腊之后就归隐江湖了,只存在了短短的38回,但就是在这短短的38回中,燕青出场的次数就达到了16次,其中更是有两回可以算作燕青的专作(注: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燕青的相貌身世,先是以“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胛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写他体貌
风流,又用“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赞他多才多艺,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机巧、灵活、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的形象。虽然相比原著前半部分对于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描写稍显单薄,却也比同列三十六天罡的李俊、石秀、杨雄等人丰富得多了,由此可见作者对小乙哥的喜爱之情。
在燕青的身上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的忠的一面。首先,他懂得“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对于从小收养教育他的卢员外心存感恩之心,时刻为主人着想。吴用为骗卢俊义上山,扮作算命先生,三言两语骗的卢员外“寸心如割,坐立不安”,燕青在察觉事情不对后立刻禀明主人加以劝阻,在员外不顾阻拦执意前行之时又主动要求护卫前去,可见其忠心。再有,卢府管家李固贪图卢府财产,又与卢妻李氏有染,想要暗害卢俊义,燕青在察觉到他们的图谋后不顾自身安危,于卢俊义回府的路上加以阻拦,告知缘由,岂料员外非但不信反倒说“莫不是你做出歹事来,今日倒来反说!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即便如此,燕青仍旧“拜倒地下,拖住主人衣服”,再后来,卢俊义被下狱,燕青又不顾危险,“于城外叫化得半罐子饭与主人充饥,”而后燕青又杀酷吏,劫囚救主,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着燕青的“忠”之品德。
但是,燕青的忠并不是一味的顺从,不是愚忠,他忠得有理有节,是一种理性的忠,这一点在原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梁山好汉接受
招安,并受朝廷之命平定王庆的时候,卢俊义受命攻打西京,遭遇敌军大将杜?,卢俊义不顾燕青的一再劝阻,执意亲临阵前,燕青见劝阻不成也没有盲目顺从,而是向卢俊义请兵五百步兵,与平泉上砍伐树木,搭制浮桥,最终使卢俊义得以在兵败后保全身家性命。如果卢俊义当时听从了燕青的建议或者燕青最终盲目听从于卢俊义,恐怕这玉麒麟就要战死沙场了。此外,在平定方腊之后,梁山众好汉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迷花了眼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清醒,毅然决定退隐江湖,并且还以韩信、彭越、英布等古之名臣的例子劝卢俊义与他一起退隐,因此我以为,与李逵之于宋江的一味服从的“忠”相比,燕青这种敢于在君主得意忘形之时及时加以劝谏的行为才更符合忠的内蕴。再看燕青归隐的归宿,“卢俊义道:‘你辞我,待要那里去?’燕青道:‘也只在主公前后。’”即使隐退,也要守在主公前后,可见其忠之本性。
忠义忠义,说完了忠,咱们再来说说义。“义”本意是礼仪,祭祀之礼,《说文解字》中有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周礼》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因此,“义”最早指的是有关于国之大事的处理规范。再后来,人们又对“义”的含义加以丰富,《论语》云:“君子义以为上。”将其视为人与人相处时所应遵守的一种合情合理的规范,认为合理的、正义的便是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更是提出“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在不断地引申过程中,“义”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人一生所要捍卫的一种崇高的价值和庄严的境界。这一道德准则又有几点基本的要求:第一,重义轻利,即要强
调精神需求,轻视物质利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孟子在答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梁惠王上》)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应重义而轻利:第二,要求尊重他人,敬贤尊长。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尽心上》)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离娄上》)要求“义”者要尊贤敬长,此后出现的“结义兄弟”的“义”也就是主要指这种“义”;第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不做不义之事。孟子曰:“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 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无受尔汝之实, 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孟子这段话阐明了做一个“义”士的两点要求:一是不取不义之财,二是维护自身人格尊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义”也就有了诸如孝义、忠义、情义等不同的分属。《水浒传》讲的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不分男女拜兄弟的传奇故事,因此整部书充满了一股兄弟义气,“义”字也成为了全书的一大中心。在原著之中,以“义”字为标目的就达12回之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义”的理念在其中得到了极大彰显。
梁山一百多位英雄好汉都可谓是极义之士,而其中我认为最能体现“义”之精髓的应数“小李广”花荣将军。如果非要从原著所着笔墨来看,花荣似乎露脸的次数算不上多,他虽然名列天罡星第九位,却顶多与列于天罡星末列的李俊等人差不太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却给许多看过《水浒传》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原著中首次提到花荣是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官府通缉时提到有三处可投奔之处,其中一处便是这“小李广”花荣之处,既然能让逃亡中的宋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给他的人,虽然未见其人,但花荣的人品却已经毋庸置疑。再看二人真正见面后的情形,虽然已有五六年未曾见面,但是花荣与宋江之间却并未有所生疏,“纳头四拜”,即使是知道宋江是因为杀人而招朝廷通缉仍旧不顾丢官罢职的危险收留宋江,而且还叫家人出来同拜宋江,且与妻子妹妹“朝暮臻臻至至,献酒共食,服侍宋江。”后来更是为了救宋江大闹清风寨,要知道这样一位将门之后、良将之才,最后却落得个造反之名,为了结拜的义兄,他背弃了对朝廷的忠,抛开了对祖宗的孝,由此可见其性格中重情重义的一面,这也正对应了上面说到的“义”的第一项基本准则——重义轻利,同时也是第二条尊贤敬长的体现。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花荣也只是个讲究兄弟义气的豪侠好汉,但是我们从他与宋江初见面时关于清风寨正知寨刘高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刘高、高俅、蔡京之流的贪腐与残暴的不满,既然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满,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推断他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也就是说花荣是一个心怀百姓,感百姓之疾苦,胸中有正气的好官,此可谓其性格中的仁义。这又正好与“义”之准则的第三条——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相吻合的。最后,我们再看花荣的人生经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在落草梁山之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准则,只杀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恶徒,而不是像其他人(如李逵之流)一样滥杀无辜。其次,在梁山一百零八将排定位次后,梁山又选出了五虎将、八骠骑等大小官职,按理说不管是武艺还是人品花荣都不逊色与双枪将董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董平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位列五虎将之列,而花荣却只能屈居八骠骑之首,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因为花荣对于梁山起义事业的忠诚--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的“大义”,维护起义军集团内部的稳定,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保全大局。最后,他又为成全兄弟之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义”毅然赴死,所以我说他是《水浒传》中最能彰显“义”之精髓的人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义”的化身。
一部《水浒传》,说尽忠和义。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的忠与义精神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是,社会上也有一部分人对《水浒传》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水浒传》的“忠义”是这样的:宋江等人喊几句忠于朝廷,就一摇身由匪变官,梁山好汉为了一个“义”字杀人放火。这是基于对于“忠义”的这种认识,再他们眼里“忠”再也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而是成了在公众场合高喊的口号,多少口口声声喊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所谓的“清官”、“好官”纷纷因为贪污受贿、腐败渎职而落马,“义”也没有了不取不义之财、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意蕴,只剩下了充满江湖匪气所谓的“兄弟义气”、“为了兄弟两肋插刀”,甚至有“为了钱财插兄弟两刀”的现象出现。这大概就是是为什么会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
水浒”这种说法的出现的原因吧。
在当今这么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以往被人们追求,奉为人生基准的传统道德却都已变了味道。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忠义”这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呢?我认为,首先对于中国的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道德传统我们必须给予肯定,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础,是中华血脉的根。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人们思维的不断复杂化,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和偏转,甚至已经偏离了其原有的轨道,对于这样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必须做出理智的判断,有选择的吸收和传承,对于其中的糟粕要坚决予以抛弃。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但是这种传统又确实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这种传统我们就要积极促进它的进化完善,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它永远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做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不会再出现“少不读水浒”的遗憾,才会有“少年都学水浒忠和义”。这个时代需要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我们也必须承担起把这些传统不断传承下去的责任,这是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忠义为何物——读《水浒传》有感六年一班 刘诺东呼保义宋江、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后面都由后人冠以"忠义"二字,其原因不外乎他们聚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忠义为何物 ——读《水浒传》有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忠义为何物 ——读《水浒传》有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忠义为何物 —......
水浒传花荣的故事......
水浒传花荣的故事水浒传中的花荣是一位美男子,花荣之所以上梁山,是因为宋江,花荣之所以会死也是因为宋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浒传花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花荣梁山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