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读书笔记,宋婷_函授法学专业读书笔记
专业读书笔记,宋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函授法学专业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城市规划1001
宋婷
201031203012
城市印象-对城市的认识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说道城市规划专业,就不得不提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书,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专业的探究,我就拜读了一下大师的作品,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使我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深入城市规划这个深奥的学科。下面是我读了此书后的一些笔记。
摘要: 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比如很快找到朋友的家、警察局或是纽扣商店。事实上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关键词:环境意向 五种元素 城市形态
作者简介与成书背景: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上世纪初叶,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它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也同样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和发展的。林奇首先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看作他一生中给他以巨大影响的人。虽然他并不同意赖特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社会观点,然而他敬仰赖特在形式与设计方面的天才,他曾说过是赖特使他“第一次看见了世界”。其次,刘易斯·芒福德对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也有着很明显的影响。林奇在评价芒福德时曾经说过:“在规划领域内,没有其他人对我有如此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引言: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主要内容:《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5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以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一、章节内容介绍:
《城市意象》这本书结构清楚,主题明确。第一章便是意象的解读,给出新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意向性。第二章,介绍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座城市,进行比较。第三章,介绍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及其元素的相互关系。第四章,说明应如何设计这些元素,让城市呈现出一种连贯的强烈的意象。第五章,指出大都市形态不会是分层的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在城市意象发展的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和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最后,他用很长的篇幅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参考文献。整本书逻辑性强,易于阅读。
二、从总感到具体内容:
书名《城市意象》,“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Image,应解释为a picture especially in the mind。“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迥然不同,但作为城市设计者应该了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产生安全感,由此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这也正是城市设计的目的。环境意象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个性,让物体区别于周围事物,作为独立个体可识别。结构是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而意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结构的关系,它唤起观察者的情感。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被清晰强烈的感知,这也是“可意象性”的定义。在一个可以意象性的环境中,日常生活必定也会有崭新的意义。在作者介绍的三座城市中,当地人对于城市的意象中都有一种痛苦或是怀旧的情绪,可能由于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或仅仅因为他们跟不上变化的节奏,诸多的变化在人们的精神意象中留下伤疤。
凯文·林奇把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道路是城市中绝对主导元素。典型的空间特征,特殊的立面处理对于形成道路特征都具有重要作用。道路首先要可以识别,其次就是一定具有连续性,人们习惯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起点和终点都清晰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和城市联结成整体。道路具有方向性以后,下一步就是应该可度量,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著名的标志物或节点来获得度量。如果道路缺乏个性容易混淆,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导致某条道路与城市其它部分脱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周围其他元素分离,铁路和地铁就是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为两个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有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形式上也不可穿越,例如城中的河流。边界有时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会成为城市中十分有效的导向元素。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比如空间、建筑形式、细部、标志、功能、地形等等。不但视觉元素会成为识别区域的基本线索,声音有时也很重要。要创造一个强烈的意象,就需要对线索进行强化,形成主题单元。
节点是观察者进入的战略性焦点,首先是连接点,道理的交叉或汇聚点,有时也是区域某种功能或者物质特征的浓缩,比如火车站,是区域的象征。节点的无形而模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通常定义为一个简单的有形物体。要使元素成为标志物,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到;其二,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这五种元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强化,相互呼应,也可能相互矛盾,相互破坏。比如合适的标注物能够强化区域特征,而一个巨大的标志物会使它所在的区域相形见绌,失去尺度。要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意向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容易识别和组织。道路,是城市整体组织最有效的元素。假如道路能够向旅行者展示其它的城市元素,深深浅浅地渗入或穿透其中,提供一些周围事物的线索和符号,一定会加深人们的出行感受。比如地铁,它不单单是深埋在地下的活跃元素,经常让人失去方向感。地铁站的形式样式让人们联想到它上面的城市,会给乘客带来更清晰地感受。意象是一个连续的领域,各个元素也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某个元素发生变化定会影响其他元素。观察者通过对现状选择、删减、排除甚至和附加元素融会贯通才形成意象,我们追寻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开放,能够不断发展的意象。
我觉得这五要素作为城市的总结很有概括性,而且对我们来说易于理解,结合书中提到的实例分析收获良多。
三、由部分文字引起的思考:
1,“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关于一个城市,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中,都会有所不同,而城市的特点也会成为被记忆的要素,每个人在城市中的地位,场所,年龄„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对于城市的判断也就不同,在城市中,我们经历诸如节日,盛会,升值,失业等等,这所有的体验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记忆,所以,城市设计是复杂的,是关乎每个个体的,同时也是关乎整体的。
2,这便应证了这第二句话,“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同等重要的。”人在城市中的价值在这里面得到体现,其实事实也是这样,我们设计城市的目的就是给人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城市设计的最初,应该也是这样吧,以人为本,记得老师教导我们作为城市规划师首先要做好人,不要把利益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所以在规划中不要为了体现城市的复杂性而丧失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这种并不是基于科学的规划导致的是一种混乱,或者说,规划在一开始就背离了它的初衷——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规划。为了规划而
规划势必是盲目的。
3,这正好是我摘抄的第三句话“显然,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但事实上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能够带来的益处更多,它提供了更宽广的参照系,是行为、信仰和知识的组织者。„有秩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总之,对环境的清晰意象是个体成长的一个必要基础。”盲目规划的后果就是混乱,更是一种破坏,就好比盲目地去韩国体验整容科技,后果是整容失败后,自己变得比原来还痛苦,更惨的是变成个残疾人,靠,这不是自作自受么。如果成功了,你还很高兴,可是,你还是你自己么?
四、结束语: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对环境的需要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失意和象征性,应该涉及个体极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广。
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上的积累,也告诉了我作为规划师的职责、注意事项等等,正如以上我所做的思考。我想这也是这个专业所必读的巨著。
获益良多,我会多次翻,读透它。
五、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2001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华夏出版社2007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城市规划1001宋婷201031203012城市印象-对城市的认识----《城市意象》读书笔记说道城市规划专业,就不得不提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书,带着对知识的......
主 动 学习红庙镇中心小学 宋 婷一、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本体自信心的一种积极、进取、阳光的面世态度。主动学习是......
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有感中二班:宋玮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连我也不例外有自己的主见,也越来越好动、顽皮了。洗手时会将水洒到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人从身......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王安婷书的第二部分是《方法》,主要写了雷夫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些促进孩子进步的想法。雷夫老师说,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8月22日,市里组织教师参加班主任培训会,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课堂中,我们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感受了她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生活深情的爱,感受到了她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