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_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开封市火电中学王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开封市10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并采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新课标下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分析了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改革引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体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此,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席卷而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以及教学与评价的依据,符合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经过本人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课程标准在开封市各个学校的改革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本研究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开封市10所中小学共47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8名,女生200名。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有关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方面的专著及文献,为本
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对部分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成绩的评定和对教师教法等方面的意见。
2.2.3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
2.2.4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78份,回收443份,回收率92.7 %,有效 1
问卷415份,有效率93.7%。
2.2.5 归纳分析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3 结果与分析
3.1新课程标准简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2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组织不合理、教学评价方法单调等。
3.2.1 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为主体,但这样的理念并未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实现,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材来看,其形式、内容、结构、体系虽然有所变动,但与传统教材大同小异,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从体育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仍以教材要求安排实践课教学内容,循规蹈矩,限制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虽然一些中小学试图尝试体育选项教学、体能分班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思想僵化,以及缺乏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刻认识,使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层面,难以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真正体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同时调查发现,各个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队列队形、广播操、体育游戏等,甚至有的学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自由活动。对现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意率的调查结果中发现,不满意占43.8%,一般占27.5%,而满意者占28.2%。学生对目前试行的教学内容不大喜欢,而对竞争性强,对抗性激烈,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轮滑、跆拳道等很感兴趣。而现在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学起来复杂、枯燥,又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学生们学习大多是被动的。据调查,有67.9%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放松玩耍,73.5%的学生课后从不练习上课所学的内容,18.2%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健身项目。
3.2.2 体育课教学方法单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开封市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电化教学等手段与方法。许多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填鸭式、灌溉式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接受运动技术的暂时性,忽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的连续性、长远性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重复累赘,教法缺乏新意,教学组织上多采用体操队形集体学习。教学实践中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些教学内容与考试,从而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感到无兴趣,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无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
3.2.3 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体育课教学常规模式是:首先是进行慢跑;其次进行徒手操;再进行某项运动技术的学习;最后进行放松整理活动。
经调查,8所学校在教学之前进行了慢跑,之后偶尔进行徒手操练习,其它两所都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课程结束部分,只有三所学校进行偶尔一次的放松,其它学校都未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可见,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极不完善,因此,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此种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很传统,但它是有效的,仍是大多中小学所普遍采用的。然而,此模式极不完善。它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弊端,都是教师讲,学生学,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由教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这种情况与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相矛盾,有待于大大改进。
3.2.4 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经调查,有72.5%的中小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对怎样运用学到的技术动作去强身健体,怎样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往往学完某项运动技术后几个月,由于长期不练习却都已忘记。咎其原因,主要是未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把所要考试的内容进行传授,未教授学生怎样运用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强身健体,而学生们只注重考试成绩,盲目进行体育锻炼,而忽视了自身对运动能力的培养。
3.2.5 体育文化知识教学明显滞后,趋向形式化
经调查,所有中小学都缺乏体育理论教学比重,理论教学时数偏少或几乎没有,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
3.2.6 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经调查:中小学中,专业的体育教师非常少,多数为兼职老师,体育老师还兼有其他文化课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也不同,这样也就导致体育教师的知识构成、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教师本身世界观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体育教师的目前水平参差不齐。
3.2.7 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整个教育的资金投入就明显不足,而作为教育中备受争议的体育教育更是投入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广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3.3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设想
3.3.1 确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健康。因而,所有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应围绕这个中心。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打破传统框框,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运用启发性、娱乐性等教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上体育课,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提高体育意识,培养运动能力与习惯。
3.3.2 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
运动兴趣是与参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运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运动兴趣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够加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再者,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运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3.3.3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常规的传习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尽快掌握某项运动的一般常用的基本技术、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建议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3.4 体育理论教学具体化
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举办体育锻炼、体育基础知识、某项运动裁判等方法讲座,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健身价值以及锻炼的基本规律和裁判知识。教会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一些图解知识,使学生看书自练,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及自我评价,并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质量,使体育运动理论教学趋于具体化。
3.3.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新型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课程改革需要的体育教师,是新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新型体育师资。因此, 应注意体育师资的培养,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评价方法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推动素质的全面实施。
3.3.6 改革评价体系, 运用多元方法和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 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如何选择合理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考试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学习, 这显然缺乏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从考察学生的时态入手,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使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 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进步程度等多元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又不易挫伤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步和发展。结论与建议
4.1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实践认知的提高,体育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等已不符合时代和学生的要求,急待加以改进。
4.2 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上体育课,增强体能,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4.3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三方面发展。在完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动态性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5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年(5)
[4] 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1998年(3)
[5] 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27)
[6]仝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全面教育[J].内江科技.2007年
(10).156
[7]施群英,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6)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摘要: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改革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教学方法滞后,教......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倡进行选项模块教学,但如何进行项目选择和内容资源开发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选项模块教学时,在教学项目选择和内容开发上要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召开的关于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会议精神,深化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向终生体育的大目标迈进,大力推进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