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炮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历史_我国遭受的屈辱的历史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从炮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历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国遭受的屈辱的历史”。

-china 第 1 页 2013/3/31 从炮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历史

试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关于那段历史的诉说

一个民族总是在她走向繁荣,走向稳定的时候才愿意用包容的心态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路。在动荡的年代里对历史的回眸往往容易走向一个极端。170年过去了,在民族走向空前的复兴之时,我们也试图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那段历史,但国人始终都无法忘记那段血泪的屈辱史,那段开启屈辱大门的历史,那段开启近代化的历史。

西方列强的一声炮火断送了大清王朝的天朝迷蒙,也送来了西方文明。在列强的炮火下用,用国人的鲜血和民族的灾难换取西方的文明。天朝上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炮火击得粉碎,换取了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新的救国方式。

二.回眸“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一).鸦片战争

那是一场由“虎门硝烟”英气的中英矛盾表面化,英国于1840年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挑起的对华战争,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十几万八旗子弟兵被几千英国海军远征军击的惨败而宣告结束,最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屈辱的《南京条约》。

(二).《南京条约》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于二十四日在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开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

1.割让香港

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

4.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易。

5.协定关税,即英商“应纳进出口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

三.屈辱条约的历史性负作用

(一)打开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的大门

马克思曾经对鸦片战争有过这样的评述:“鸦片战争结果之一是英大炮毁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世界接触”。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王朝的大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让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海上日不落”的英国获得了诸多经济政治利益,同时也开启了晚清政府签订屈辱条约的大门。-2-china 第 2 页 2013/3/31 之后,美国、法国争相效尤为攫取权益于1844年7月3日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同年10月24 日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美法两国获得了英国在华所没有的权益,随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葡萄牙、丹麦等国纷至沓来,要求与清政府正式定立通商条约,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一视同仁”的政策方针,一一允应。

《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血泪屈辱史,开启了西方列强奴役我中华的历史大门。这段历史知道100年后才被终止,这一百年中,中华民族同外国签订的屈辱条约有29个,其中这29个不平等条约还包含诸多附属条约。如《中英通商章程》、《中法通商章程》都作为《天津条约》的附属条约,这是一段列强奴役我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

(二)《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中国主权,战火施虐,是中国大好河山破碎肢解。

偌大的中国,大好河山,自鸦片战争以来为起点逐渐被肢解,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给英国,此后列强都觊觎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在1858年和1860年2年里割让东北100多平方公里给沙俄,1895年割台湾给弹丸小国日本,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协定关税”,控制中国关税自主权,进口关税为当时世界最低5%,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侵犯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的神圣性、完整性。低海关关税从此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大量的外国商品、工业品由此倾销而来,再换取大量的原料,生成工业品倾销而来,给本国的农业、手工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南京条约》签订后,1842年至1845年英国对华贸易迅速上升。据统计:1842年英国对华输出969000英镑,1843年英国对华输出1456000英镑,1844年英国对华输出2305000英镑,1845年英国对华输出2295000英镑。

(三)主要矛盾的转变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清政府的惨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原有体制下的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一直试图推动社会的转型。2000年来君主专制的统治思维与小农思想一直使封建社会的转型陷入“王朝更迭”的深渊。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让列强开始了奴役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富强与西方列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过无数次改革与革命。中华民族和西方列强的矛盾盖过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挽救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清政府统治阶层开明地主、官员等提出“师夷长计以制夷”洋务派则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清末推行“新政”与“立宪”。资产阶级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并且还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农民阶级曾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各个阶级都已自己的方式挽救民族的危亡。

(四)对民族感情的严重伤害和践踏 西方列强的入侵,《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的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民族的感情。在民族感情的创伤之后,民族尊严强化的要求日益提高,民族情绪、爱国心理受到空前的激发。西方列强的为所欲为,割地、赔款、-3-china 第 3 页 2013/3/31 扶植代理人甚至贩卖华工造成了严重的民族伤害心理。不平等条约的强加,战火在国土的施虐,火烧圆明园,被撮尔小国日本割让台湾,一直都让民族主义处于亢奋的最高点。由此,中国人民在看待西方列强的眼神没有哪一刻不是带上仇恨的心理去的。曾经的感情伤害对近代中国人和现代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至切,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感情一旦受到伤害就极容易爆发。时至今日乃至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西方、对日本等国的情绪都打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五)民众与外来宗教的矛盾,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

宗教矛盾引发的民教冲突,两种文明,两种观念,多种利益矛盾冲突与撞击。继《南京条约》后,1844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准合众国”在口岸设“礼拜堂”,同年,中法签订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准“弗兰西人一律可以建造礼拜堂”。这2个后来分别被称为《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章程使西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合法性。随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其间共有的“内地传教”是西方宗教源源东来。由此宗教与民众的冲突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层出不穷。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中国,因中西文化的传统不同与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引起中西文化在交流情况下发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文化的传播方式逾越正常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强制的传播方式进行渗透那带来的就是反抗的结局。”据有人统计从1860年到1899年教案即发生841起,今人做过统计数中数量最多的达到1998起,而最多的年份在1900年为411起,次数第二为1899年173起,其中仅山东就121起。

教案的发生一般是先由传教士对国人的侵犯如占用土地、干涉内政、包庇教民等激起国人反抗,而传教士则向公使馆告状,公使向清政府施压,清政府对人民的镇压因而使双方的矛盾日益积累,恶性循环,最终爆发教案之争。如清道光二十四年“青浦教案”,道光三十年“福州教案”;咸丰二年“定海教案”,咸丰六年“西林教案”,咸丰十一年“贵阳教案”,“海门教案”;同治元年“南昌教案”、“湘潭教案”、“衡州教案”,同治二年“平山教案”、“重庆教案”、“福安教案”,同治三年“酆都教案”,“同治四年“西阳教案”,同治五年“贵溪教案”、“海门教案”,同治七年“秀山教案”、“扬州教案”、“彭水教案”,同治八年“庐陵教案”、“遵义教案”、“罗源教案”、“安庆教案”、“天门教案”等,一年后“天津教案你”。一场场聚众反洋教演变成了中国人与西方世界笼罩全聚德政治危机、外交危机。自从《南京条约》的签订,教案问题就一直陪伴着中国近代史的始末,两种文化、两种信仰、两种文明的冲突碰壁便始终没有间断过。

四:传播改革新样式,催生新文明

(一)王朝国家向近代化国家转变的历史使命

十九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完全向近代化国家转变,只有英法美已经完成向近代化转变的转变,直到十九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在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不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确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的国家才向近代化的转变完成。

而十九世纪的中国清政府为典型的王朝国家。鸦片战争后,这个典型的王朝国家被迫打开了缺口,王朝国家的体制受到冲击,但王朝国家的王朝思想根深蒂固,当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后,特别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王朝国家的王朝思想始终认为西方国家所发动的战争是为取代清政府而发动的一场“王朝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强烈。直到鸦片战争的结束,-4-china 第 4 页 2013/3/31 双方议和,英法联军从北京、天津撤军。清政府部分内部统治阶层才认识到列强来华并非为其领土而来。双方的停战,统治阶层的洋务派不仅认识到列强来华的动机——市场和原料,还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便掀起了人一场学习西方技术火炮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大清王朝的“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随后掀起的“戊戌变法”和内部的“清末立宪”开始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将中国这个古老的王朝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开创近代意义的世界潮流,为王朝国家走向近代化奠定历史使命,不仅是“制度”的近代化、“工业”的近代化、“军事”的近代化还包括“思想观念”的近代化。从独处一隅的“王朝国家”向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国际交流而转变为拥有“近代体制的”、“近代思想”、“近代工业”、“近代军事”的“近代化国家”的转变。

(二)新阶层、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对原有封建体制的冲击

自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南京条约》签订后,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仍未认识到要害。只有部分开明人士、开明官僚、开明士大夫、开明地主、买办阶层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并主张学西方先进的技术科技,于是在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首的新阶层,既区别于下层阶级,也区别于上层阶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些出现的新阶层。

每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必然有这个阶层的思想主张,这个阶层的出现尽管处于统治地位却受到排挤。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师夷长计已之夷”的新思想。对根深蒂固的“上国”观念相冲突,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催生了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突破夷夏之防,外交称谓发生转变从“夷”到“洋”等一些新思想在“天朝上国”观念站统治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力,为近代化提供新思想、新要素。

(三)海洋意识的觉醒与国家意识的转变,强国之梦的追求

新航路开辟至今,世界即进入到海洋时代,而鸦片战争则将“天朝上国”带入到海洋时代的近代世界。从西班牙、葡萄牙在新航路的开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拥有了广泛的殖民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继而“日不落”的英国以及今天的美国在拥有广阔的海洋是都证明一个真理:“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世界,谁就拥有了霸主地位而且是难以动摇的霸主地位”。为什么西方的英国够着几千远征军跨过大西洋印度洋能够将天朝上国的十几万军队击的粉碎?首要原因原因就是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漫长的东部海岸线,没有正规的海军阻击,使得原本就颓废不堪的八旗子弟兵在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被击的粉碎。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要求和建议,并且身体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两次海防筹议的推动下,清政府对筹建海军和加强海防逐步加以重视,1875年5月30日(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李鸿章、沈葆桢分别被任命北洋海防大臣,着手建设海军。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支近代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规模最大,体质完备。只一系列举动都能-5-china 第 5 页 2013/3/31 说明大清王朝的海洋意识开始觉醒,渴望拥有强大的海防力量。从1875年筹建海防到1881年初具规模,北洋水师拥有十四艘军舰,8艘购至国外,六艘由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制造。在中法战争中尽管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初露锋芒。战后,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特别是加强北洋水师的建设。李鸿章认识道:“跨海远征之举,莫切于水师,而整顿水师之要,莫切于战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在世界的第五位被在世界居于第八位的日本击败而全军覆没。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空前强化,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在即将覆亡之际,然而这却证明海洋意识已经觉醒,对国家的定义重新划分,统治集团内部出现重建海军的呼声,海洋也是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近代军事体系建立

1、传统八旗子弟兵的衰落

清见过两百多年,原驰骋天下的铁骑如今已发展到只识琴棋书画,市区当年威震天下的雄风。鸦片战争的惨败已是验证,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八旗兵被一群农民军击得一败涂地,只得依靠地方团练“湘军”巩固大清王朝。

2、“湘军”、“淮军”“楚军”的建立开始了近代军事体系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甚至直逼北京、天津,正规军的彻底腐败已无法控制局势,只得依靠地方团练,相继出现了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及左宗棠的“楚军”,募勇择将、使用西洋火炮、西式操练法,开始了近代军事体系的探索,并且相继成为国防正规军。

后来又相继出现的“防军”、“练军”、,在“定武军”、“自强军”、“新式陆军”的建立之后,最终完成了向近代军事体系的过度。

(五)对晚清政治的重新思索

鸦片战争前后,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龚自珍就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描绘衰世是:“将萎之花,惨于槁木”整个国家:“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鹖旦不鸣,则上中之民,有大音声气,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夷。”将整个死气沉沉埋首故纸堆的国家深刻揭露。改良派冯桂珍认为:“官僚机构重叠,冗员太多”;王韬、郑观应等都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作出深刻的揭露。正是由于开明人士对政治危机的深刻揭露与抨击,支持者人们对新政治制度的思考。

(六)晚清经济的步履蹒跚

1、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化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在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最早因西方国家船泊厂与加工而开启了工业近代化的历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同治元年,清政府开始兴办军事工业,同治末年兴办民用工业,民间的机器也相继出现,我国的机器工业在相机的30年里逐渐发展且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已经初具规模。

2、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增加

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着顽固的中然经济,推动着小农经济体制下的农产-6-china 第 6 页 2013/3/31 品商品化。在通商口岸有不少农民购买洋纱织布,购买洋布、洋钉洋烛等生活生产资料。同时外国资本在华企业及洋务运动期间对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也加速了农作物的商品化。据统计:1840年至1895年粮食商品率增长59.2%,棉花增长32%,土丝增长105%,茶叶增长79%的商品率。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变革

尽管商业和对外贸易受到种种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影响,但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开放通商口岸而不可避免。五口通商的开放中哇噢贸易的大幅提升。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有广州向上海转移,1847年底上海洋行24家,1850年为30家,1859年扩大为62家。主要业务扩大为经融汇兑、武装走私鸦片、非法转运贸易、苦力贸易、(贩卖华工)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长江和北方各港口的开放,外商纷纷向新口岸设商行,洋行势力进一步扩张,虽然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涌现了大批民族资本家,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催生劳动力和市场、资金、机器等诸多有利因素。但也因此极大的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客观的进步影响已经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引导和启发已是不容忽视。

4.近代交通的追索和新式通信的来临

(1)近代铁路与“千年未有之变局”

鸦片战争后,一个逐渐为人所注视的西方工业文明——铁路。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清政府乃至民间对铁路都是抵制并且在1867年10月12日到1868年1月16日对铁路历经3个月的讨论,整个60年代清政府上下都一直反对修建铁路,认为铁路扰民、破坏国防。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的洋务派对修建铁路悄然发生变化。1874年12月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提出仿设:火车铁路,屯兵于边,闻警而驰援,可一日千数百里。福建巡抚丁日昌、两江总督沈葆桢主张修建铁路,出使大臣郭嵩焘、催国因等为中国修建铁路呐喊,在整个70年代为防务而主张自筑铁路。

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集铁路折》提出修建铁路的紧迫性,并且掀起第三次对铁路的讨论。1888年津沽铁路竣工通车,1889年5月5日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推行全国。自光绪7年到宣统三年清亡,共有929公里铁路。

(2)新式通信的启动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俄等国为加强中国军政情报及各类信息的纷纷在我国开设电线、开办电报、引进电话,尽管开始清政府对此类通讯拒接,但随着今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认识到新式通讯的先进性。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设电报总局、设立电报学堂。电报也、电话、近代邮政相继开设并得到相当的规模。

(七)新式教育模式的培养新式人才

1.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晚清已显露出其极大的局限性。学风问题埋首故纸堆,绝口不谈政治,“心学”、“理学”严重束缚了新式人才的培养。

鸦片战争后,中国惨败,西学的大量引入,八股取士的制度越来越受到质疑。改科举加实用科学已成为有识之士普遍要求。1861年冯桂芬评科举:“一再败坏天下之才,非欲造就天下之才。”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科举、改会试、停武举、停捐输;考试内容为经解、古学、策问三者;主张以功名奖励工艺技术人员;重-7-china 第 7 页 2013/3/31 其事、尊其选,特设一科,以待能者采用西学,提出《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停武举议》、《广取士议》。

(2)新式学堂的建立与留洋学生

鸦片战争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教训,及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要求各类新式学堂相继设立,1862年创“京师同文馆”并举办了西文、西艺学堂。随着兴学诏书的颁布及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类新式教育猛增及留洋学生的培养,培养出大量的外交人才、翻译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教育人才。1907年全国实业学堂137所学生3693人。

(3)部分外国人士对近代化的贡献

西学的引进很大一部分需要国外人士的配合,并且给近代化提供大量的帮助。付兰雅在洋务运动区间翻译大量的科学技术、化学物理等各方面的书籍;丁伟良被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赫德整顿了海关税收 ;海军聘请大量的洋教官如郎威理。

(八)对外交往逐渐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鸦片战争前后,由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西方同样被称为夷,随着列强进一步扩展和要求,洋务运动开始设“总理衙门”专管洋务,列强名称也由“夷”为“洋”。中外扩大交往。《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出现全面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外交机构。由于各国公使入京并要求互派使臣,同时由于近代教育的推广与发展,相继出现了一批职业化的外交官,将中国进一步引入国际社会起重要作用陈伟著名的外交官,如郭嵩焘、曾纪泽、刘瑞芬及民国初年的顾维钧等。他们熟知国际交往公则并且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外交使馆与外交官及外务部的设立开启了外交史的新起点。

五:结语

在战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复杂多元的历史不仅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接触那一段中华民族走过的慷慨悲歌的历史,振兴民族,更重要的是,面对那段受伤的民族史,我们不能让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民族再受一点点伤害了。我们民族需要拥有强硬的声音对伤害我们民族和民族感情的任何国家说“不”。

参考书目

1.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岳麓书社 2004年版 2.李斌:《顿挫与擅变》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中村哲:《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凤凰大视野:《近代人曾国藩》、《血色黄昏》 6.探索发现:《燃烧的黄龙旗》

7.黄丛林:《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与教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8-china 第 8 页 2013/3/31 年1月

8.马媛媛:《对清光绪年间洛河教案的考察》 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5月

9.德鸿:《发现之旅:鸦片战争催生了洋务运动》 科技大观园 1994年 10.张仲礼、熊月之、沈祖伟:《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894从屈辱到辉煌

1894-2014从屈辱到辉煌高一(4)班吴丹“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邓世昌那“与船共存荣”的气魄令是人敬佩。而清政府委曲求全,贪图享乐令......

中国的屈辱历史作文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传奇,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有属于自己的国家梦——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 想起1945年10月1日,中国人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中......

勿忘中国屈辱历史演讲稿

勿忘中国屈辱历史演讲稿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勿忘中国屈辱历史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篇......

勿忘中国屈辱历史演讲稿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勿忘中国屈辱历史演讲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抒情作文:祖国的屈辱历史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抒情作文:祖国的屈辱历史,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从炮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历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从炮火的屈辱下走出的历史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国遭受的屈辱的历史 炮火 屈辱 历史 我国遭受的屈辱的历史 炮火 屈辱 历史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