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_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陂区六指小学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的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课的例5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题呈现给小学生一幅小熊掰玉米生动有趣的画面,在解决“还剩几个玉米?”的问题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1、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乘加、乘减与乘法有紧密的联系,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认识,感受到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即乘加;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即乘减。自然体会到乘加、乘减与之前所学乘法间的联系,经历“乘加、乘减”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通过解决“还剩多少个玉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的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乘加、乘减”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算
3×5=
4×3=
2×5=
3×3= 4×5=
2×2=
3×2=
2×4=
2、游戏:用1—5的乘法口诀对口令。
3、把下列算式中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改写出来 2+2+2+2+2
3+3+3+3—1 4+4+4+4
6+6+6—3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下的玉米丰收了。(课件演示: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列式:3×4= 4×3= 3+3+3+3=
2、(课件演示)小熊走进玉米地,掰走了一个玉米。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3+3+3+3= ○23×3+2= ○34×3—1= ○教师把学生的想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⑴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⑵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3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4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观察比较: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1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
2、○3,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⑴方法○什么好?
⑵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二、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做一做
(桃子图)56页第一题。⑴仔细观察,独立列式 ⑵做完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⑶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6页第二题。
独立写,汇报,怎样算的,要求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小结计算顺序。
3、58页第六题
同学们算得真好,翻开58页第6题。希望小学二⑵班今天看演出,瞧他们坐得多整齐,我们先看看左边的观众。
1左图:你观察到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会算吗?在书上列式。
汇报:5+5+5+5+4=24(人)4×5+4=24(人)5×5—1=24(人)
师:比较这几个算式,哪几个比较简便? 2右图:独立观察列式,汇报,体现多样算法。○4、58页第4、5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还剩几个玉米?3+3+3+2=11(个)○2 3×3+2=11(个)○3 4×3—1=11(个)○答:还剩11个玉米。
教学反思
1、创建生本课堂,展现多样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的多样从何而来呢?只有当教师给了学生思维的翅膀时,这些算法才会呈现。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真实经历了算法多样的过程。
2设计多层练习,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从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呢?分层设计练习为我们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和提高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去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需要,分层练习真正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认识线段”中真情境的创设 沈丽军“认识线段”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如何让二年级学生能感知抽象的线段......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在情境中想象 在朗读中体验──《称赞》教学案例通城县实验小学廖细燕一、背景分析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浙江省浦江县浦阳一小 张正阳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精选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应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