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欣赏之筏,抵数学之美()_数学欣赏课数学之美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乘欣赏之筏,抵数学之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数学欣赏课数学之美”。

乘欣赏之筏,抵数学之美-----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台山市台城中心 陈*奕

【摘要】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是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运用数学中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规律和现象,通过引导和熏陶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学会欣赏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数学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实现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教学;欣赏元素;数学之美

1.一次谈话带来的思考

在一次课间候课与学生闲聊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数学难吗?”学生都点头称是。我又问:“难在哪里?”学生回答:“太枯燥了,每天都要背公式、背题目,而且一些题的算法太复杂了。”对于这种回答我并不感到吃惊,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两个学生这样评价数学课了。一个学生突然说:“要是数学课能像音乐课那样轻松就好了!”其他几个学生都笑了,“音乐课又不用考试,当然轻松了!”学生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性,使每个人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人人都可以在数学上得到时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课的目的和意义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但是目前的数学教育仍旧存在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老旧、学生提不起兴趣、主体性无法得到发挥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因而在课堂上无法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整日埋头在数学题海之中,脑海中的想的都是做题思路、背诵公式,但这些学习中往往掺杂着许多无用功,这些无用功不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也磨光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则更是无从谈起。如上面那位学生所说的数学课像音乐课那样轻松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音乐和数学也有共通性,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不同的是,音乐通过歌唱、演奏等形式,数学则是通过空间图形和数字规律等形式体现艺术性。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欣赏元素,势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2.一次教研带来的新方法

在一次例行数学教研例会上,我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在坐的几位老师都表示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几位数学老师平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头疼的,虽然我们一直在研究数学的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但是最终碍于应试教育不得不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创新元素的尝试,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教师开始研讨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欣赏元素,并进行具体的资料查阅、专家咨询、教学设计等方案的制定。具体的数学欣赏教学设计 3.1主体发挥,促进数学生活化

为了突显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欣赏元素,我们从教材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欣赏教学设计。在六年级教学中空间立体图形在体现美感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我们以“观察物体——搭一搭”做为数学欣赏教学案例。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具体表象——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表象经验。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画一画、搭一搭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归纳等手段对具体的空间图形和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由此使学生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观察并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可以有效分析还原立图形的推理,使学生可以运用给定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立体图形需要用到材料的数量范围,在一系列实践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规律,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感,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提升主体性,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合作而参与到数学活动中。3.2寓教于赏,增强教学实践性 3.2.1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融入欣赏元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教学开始时,首先运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并配以古香古色的崇山峻岭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图像和文字之美之余,初步有了空间的概念,并了解事物可以有很多个观察的角度,这些角度可以给观察带来不一样的结论,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出下面的话题。欣赏教育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和魅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最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学习数学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数学奥秘,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3.2.2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数学欣赏形式

在导入新课时,首先通过导入正方体图形课件(图1),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立体图形的数学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魔方这个正方体的组合体使学生通过不同颜色的小正方体的感受正方体图形的神奇,运用拆解的魔方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正方体的三视图,感受不同的位置变化形成的面与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把握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观察方向。

通过立体图形的不同视角,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不同位置和视角中的关系与变化,导出课件(图2)

(上面)

(正面)

通过上述两个正方体组合的俯视图和平视图,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立方块进行搭建,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可以进行充分交流和表达,在思想碰撞过程中提升空间想象力和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在拓展教学中体验数学艺术魅力

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在课件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正方体组合的视图,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动脑猜一猜,动手搭一搭立体图形的形状。给出的正方体组合视图由一个方向到两个方向再到三个进行过渡,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思考组合体的平面视图与形状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多次搭建正方体组合的过程中得出数学规律: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无法得知对立体图形的形状和小立方块的数量。从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虽然无法确定立体图形,但已经可以确定完成立体图形搭建的正方体数量范围。只有从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才能具体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学生在“研究视图——充分想象——搭出物体——验证搭法”,充分感受到立体图形组合搭建的规律,并且在对组合图形进行验证搭建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空间艺术魅力,体验数学思维与几何艺术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4 教学效果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欣赏元素后,学生的兴趣明显较以前有了提升,由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很快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即使不用背诵例题,也可以掌握解题规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明显的了提升。可见,数学欣赏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从了解和体验数学入手,感受到数学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而将数学中的艺术性与数学知识技能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数学素养。5结论

新课程的已经开展十年有余,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欣赏教学这方面来说,并没有太大突破,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因此通过数学欣赏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在小学数学课中加入欣赏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促使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使这门神秘的学科逐渐变得富有乐趣,学生在欣赏数学、探索数学、学习数学、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在慢慢一步步揭开盖在数学学科上的面纱。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数学欣赏教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不断深入并且不断发展的课题,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1]林善颖.“艺术切入,激活课堂”——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6:51+53.[2]熊妍茜,张辉蓉.数学与艺术融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途径探析——基于《艺术与数学》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04:88-91.[3]占远明.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6,35:198.[4]高光巍.寓艺术于教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61.[5]刘东升.初中课堂教学中数学欣赏的认识、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2,06:41-46.[6]吴存红.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实效性、欣赏性的一些思考[J].(江苏教师),2014,14:58+38.中学课程辅导

美杜萨之筏

.【美杜萨之筏】籍里柯《美杜萨之筏》是籍里柯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籍里柯出生于法国。15岁时到巴黎,最初向委尔奈学画,两年后又转入古典派画家格罗的画室。后因......

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论数学与文学结合之美数字,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数学,创造了许多如诗如画的篇章。数学与文学相结合,产生的便是一种形式的数学美。数学,自诞生之日,便与美产生了相偎......

欣赏之美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欣赏之美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欣赏空隙之美

欣赏空隙之美我正在角落里望眚远处的农田发呆忽然,一群人嘻嘻哈哈走过我一直注视的那道风景一下被遮揽正想转移目光发现了人群走过之际空隙之间露出那道风景的一角原来,只要留......

欣赏之美散文

欣赏之美散文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回牟四望,欣赏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一隅人人渴望、四季相宜、风味独特的景观。学会欣赏,你便懂得享受;学会欣赏,你便拥有快乐;学会欣赏,你便走近幸福;学会......

《乘欣赏之筏,抵数学之美().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乘欣赏之筏,抵数学之美()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数学欣赏课数学之美 之美 数学 数学欣赏课数学之美 之美 数学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