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现象分析_中国人口流动原因
春节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现象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人口流动原因”。
春节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现象分析
学号:5*** 姓名:聂耳聪 成绩:
【摘要】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春节期间出现了集中的“返乡潮”,“春运”难题更是应运而生。本文想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对该现象的背景、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这一现象的趋势做出解释。
【关键词】春运;春节;人口流动;城市化;假日经济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在传统社会,一个大家庭团聚在一起以各种形式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向彼此表达美好的祝福。千百年来春节已成为炎黄子孙心目中一种喜庆团圆的文化象征,具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它以“辞旧迎新台家团圆”为特征,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因此就有了每年春节前后被称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流动1”的春运2,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转型期的现代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春运”现象的形成及背景
1.“春运”现象的出现
春节期间中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现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走出乡下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大量农民抛妻弃子只身一人来到城市打工,到春节在集体返乡。1989年,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这一字眼。3
2.“春运”的含义及规模
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四十天,为此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国家各相关部门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42001年全国春运共运输旅客16.6亿人次,2002年上升到17.4亿人次,2003年突破18亿人次,2005年突破19亿人次,2006年首次突破20亿人次大关5。如今每年“春运”期间,在40天的时间里,人口流动的人次将近30亿人次,超 1人口流动:由于计划体制下户籍制度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口迁移是指户籍登记地的永久性改变。而事实上,存在大量非户籍登记地或居住地非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人口流动,包括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来源:百度百科“人口流动”词条。2王元媛,《春运中国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流动》,载《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2010(4):65-69。3华南,《春运流动中的乡土情结》,载《中华儿女》, 2016(3):44-47。4华南,《春运流动中的乡土情结》,载《中华儿女》, 2016(3):44-47。5段成荣,朱宝树,崔传义,陈友华,《春运与人口流动》,载《人口研究》, 2009, 33(1):30-33。过世界总人口的1/3,并且仍处于上升趋势。
3.“春运”现象产生的背景
中国“春运”现象产生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数量增多,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同时,城乡劳动收入差距,城市更加丰富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以及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也对农村劳动人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国家也逐渐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双向推动作用和国家政策的促进下,城市非户籍人口大大增加,农民外出打工形成热潮。19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估计不超过200万人。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加到8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亿人以上2。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63亿,达到了人口总数的19.6%3。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构成了春运的“主力军”,伴随着人口流动大潮,春运高峰随之而生。
二、春节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现象的成因分析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人口流动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著特征之一。“春运”这一社会现象正是传统社会的习惯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冲突的产物。因此,对于该现象的成因分析也应该从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情况两方面去把握。
1.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乡土情结
中国古代几千年稳定保持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使中国人对家庭产生了更多的依赖性;并且中国长期受到儒家礼治这一思想的约束和规范,个人在礼的教化中对维持家中的亲情有了更多道德层面的义务,十分重视亲情。有学者精确地指出,“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4中国人的这种乡土情结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抒发情感的主旋律之一,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如贺知章名作《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分量的传统节日,成为了乡土情结的重要表达载体之一。春节以阖家团圆为过节的标志,以拜年为过节的重要活动。春节的团聚和 11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954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889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倍多,并且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其中一部分源于中央对农村和农民的惠农政策,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属于转移支付,并非农民的创收。2李灿,《基于春运视角分析我国劳动适龄人口迁徙动》,载《经营管理者》, 2014(6X):125-125。3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4舒志武,袁炎林,《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2):150-155。走访是增强家庭凝聚力,加深乡里乡亲的感情的重要方式。这种乡土情结也表现为一种归属感或归宿感,春节回家就能感受到这个共同体的温馨1。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使中国人在春节有回家过年的强烈意向,就像候鸟受到身体中的某种指令在气候变化时会坚定的飞向远方的目的地一样,只要身处异地,对归乡的念头就会在春节来临前夕分外强烈。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热潮使个人归乡的行为群体化、集中化,大量的外地打工者同时在乡土情结的驱使下春节前返乡过年,春节后离乡打工,便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春运”这一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社会现象。
2.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滞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就业的热潮,然而这些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却是非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却不能成为城市居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固定住所,不能举家搬迁到城市,难以扎根到城市。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家庭关系网和社会圈子依然在农村老家。
根据目前众多研究结果所表明,我国城市化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2。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的滞后,其中我国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又更为明显。城市的结构规模与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不协调,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只得承担产业工人的职能,以此和城市产生关系,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却仍然保留农民的身份,不能长期的留在城市。许多农民的妻子和子女无法一同生活在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还一度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政策照顾3。
城市化的滞后使大量进城打工的农民的家庭和生活的共同体仍保留在农村,因此,许多城市务工的农民若想在春节与家人团聚,感受共同体的温馨只能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农村。
3.假日旅游经济的持续繁荣
春节既有传承传统文化载体特征,也有节假日的特征。节假日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选择在节假日期间集中旅行。春节作为一年当中天数最多的法定节假日,更是造就了旅游经济的繁荣。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客7086万人次4。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除夕守岁,而是在春节选择大量精彩纷呈的旅游产品外出过年。寻求气候、民俗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人们春节外出的主要动 “ 亲子游”、“家庭游”等旅游项目,使 12周建国,《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载《社会》, 2002(2):19-21。周建国著:《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46号,2012年8月30日。4国家旅游局:《2016年春节假日旅游统计报告》。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家庭团聚的浓浓年味。
由于假日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在春节期间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也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这个流动人口规模虽然比不上在外打工者的返乡人口规模,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未来趋势
随着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开始被破解1。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春节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2,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除此之外,中国铁路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能力和速度不断提升,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春运压力。最后,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乡土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传统乡土观念是否仍被年轻一代坚守也会对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产生影响。
1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胡迟,《加快城市化是破解春运难的关键》,载《农村工作通讯》, 2011(4):44-44。参考文献:
1.王元媛,《春运 中国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流动》,载《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2010(4):65-69 2.华南,《春运 流动中的乡土情结》,载《中华儿女》, 2016(3):44-47 3.段成荣,朱宝树,崔传义,陈友华,《春运与人口流动》,载《人口研究》, 2009, 33(1):30-33 4.李灿,《基于春运视角分析我国劳动适龄人口迁徙动》,载《经营管理者》, 2014(6X):125-125 5.舒志武,袁炎林,《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2):150-155 6.周建国,《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载《社会》, 2002(2):19-21 7.周建国著:《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胡迟,《加快城市化是破解春运难的关键》,载《农村工作通讯》, 2011(4):44-44 9.侯笑鑫,《春节旅游“升温”现象分析与探讨》,载《江苏商论》, 2012(24):70-70 10.朱宝树,《春运高峰与流动人口大潮》,载《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部分变成移民部分更加流动http://.cn2010年02月12日23:33瞭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振国邓华宁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在调查新形势下我国流动人口变化趋......
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人口流动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国家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有关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单位:2011年国家在全国10个省的37个县(团)开展三类(生态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