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_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篇1: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 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 ;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 《垂老别》 《无 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 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 负。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春天登高远望。(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 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 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诗 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 人者一年仅 45 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 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对偶; “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5)《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三男邺城戍;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 战死。(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 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c)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篇2: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篇3: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妪___讴__呕 ⑵孤__狐__弧__ ⑶炊__吹___欢 ⑷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老翁逾墙走逾: ⑵三男邺城戍戍: ⑶老妪力虽衰妪: ⑷急应河阳役应: ⑸夜久语声绝绝: ⑹如闻泣的咽幽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老妪讴歌呕吐⑵孤独狐狸弧形⑶炊具吹牛欢呼⑷暮色幕布仰慕 5、⑴越过⑵防守⑶年老的女人⑷应征⑸停⑹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篇4: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6.根据诗意,用 / 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1)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2)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3)存 者 且 偷 生,死 者 长 已 矣。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
(一)课内精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 感时,后两联写 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 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 深 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c.一个 望 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 搔 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篇5: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 1.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 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 填写: ⑴《望岳》 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杜甫诗三首》阅读题目: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 岱宗( ) 决眦( ) 石壕( ) 幽咽( )② yè( )城 shù( )守 yú(......
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决眦()老妪()不胜簪() 泣幽咽()邺()城戍()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 (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 (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 3.阅......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艺术成就。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深沉感情。4、......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1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