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_简介陆游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陆游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简介陆游”。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一、导入:今天来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此前,他有一次重要的入蜀经历,《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陆游(公元1125—1209年)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久而不孕,为陆母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忧郁而死。

陆游出生: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宗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陆游一手持剑(抗金),一手执笔(作诗)。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打虎:陆游在南郑(今汉中)抗金时,常带士卒进山打猎,有一年冬天,碰上一只食人猛虎。他后来回忆说:我时在幕府,往来无朝喜。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免。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三十名士卒都是身强力壮好勇善战的秦人,陡然见猛虎,却吓坏了,倒是年近半百的陆游挺戈而上,恶战不多时,虎死,人居然活着。

陆游与梅花:陆游号放翁,一生酷爱梅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他在《梅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陆游爱梅之甚,到了痴迷的程度,竟盼望能分身而遍赏天下之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名句:《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三、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四、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五、课文注音

矶 jī 燧 suì 窦 dîu 潦 lǎo 巉 chán 上干云霄 gān 榭 xiè 鹘 hú

抟 tuán 蠡 lǐ 葭 jiā 赪 chēng 湓 pén 汲 jí

六、翻译全文: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七、理解全文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是写景。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这些景物?

2、文章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A,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

B,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

C,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D,引用传说,前人诗句,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增强文化底蕴。

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

1.用“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为线索,把四个景点贯穿在一起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澎浪矶和小孤山)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八、本文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诗文有别: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上下句之间多有跳跃和省略。散文描写细致真实,上下句之间交待具体。

九、课内练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C)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a)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 “„„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C、之(1)信造化之尤物“的”(2)自数十里外望之“它”(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4)何功之有哉?“无义”(5)之二虫又何知“这” D、而(1)突兀而已“罢了”(2)徙倚久之而归“表顺接”(3)岸土赤而壁立“表并列”(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5)而母立于兹“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3)掠江东南去(4)上干云霄

5、(1)晚:名作状(2)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惠济庙和安济夫人

惠济庙,始建于唐代,叫“启秀寺”,很狭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也无从考记。庙在盛唐后,日见荒芜。晚唐时,几经战乱,寺庙一度破毁。

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据《清一统志》称:“(妈祖)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 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

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

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这四个景点,分别是怎么样的(各有什么特点)?

烽火矶: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点面结合、比喻)

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小孤山: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衬托)金山:祠宇楼观亭榭雄伟众多 今日小孤山·游小孤山诗话 小孤山是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处长江中流的孤立小山。长江上来往经过的商人、官员、文人雅士数不胜数。留下很多关于小孤山的诗词、笔记。

小孤山属安徽宿松县,„„终于看到小孤山,真是大失所望。由于长江河床的改变,小孤山已经不再是江上孤山,而是和长江北岸相连了。远望山上的建筑,体积庞大,形体单调,显然是现代塞上去的,和秀美的小孤山迥不相称,大煞风景,罪过!罪过!

小孤山与对岸澎浪矶隔江相望,在传说中就将小孤讹为“小姑”,澎浪讹为“彭郎”。所以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民谣。但是现在的小孤山,却无法使人联想到俏丽的小姑。我觉得这山更像是一位不堪重负的老妇,独坐江边,无奈而惆怅。于是口占一绝,聊抒感慨:

访古寻幽探小姑,风光已与昔年殊。

江山改易红颜老,烟雨迷蒙闻鹧鸪。

由于道路难行,到达小姑山下已经暮色苍茫,迫不及待地仰观山景,远望江天。不知不觉已经是晚上了。附近没有可住宿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城镇,是对岸江西的彭泽县,但是晚上已经没有渡船了。没有办法只好往回走,到十公里外的复兴镇住宿。

第二天早上起来,又走十公里烂泥路回到小孤山下,登山游览。

登山方知此行不虚。攀爬上山,江南江北美景如画。山势陡峭高耸,灵秀多姿。使我这爬惯了高层建筑脚手架的老工匠也觉得腿肚颤抖,背脊发凉。切实体验到江天一色,身在虚空的感觉。这可是很多名山所难以体验到的。

小孤山:秀丽,旁边有沙洲葭苇

大孤山: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比较、想象)

陆游

《宋诗选注——陆游篇》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之一,流传下来的诗歌达九千多首。他又是一个无所畏惧的铁血男儿,一生渴望征战杀场,恢复中原。但是陆游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

陆游 诉衷情

陆游 诉衷情诉衷情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释】选自《放翁词》。陆游(1125......

陆游《秋思》

陆游《秋思》《秋思》年代: 宋 作者: 陆游烈日炎天欲不禁,喜逢秋色到园林。云阴映日初萧瑟,露气侵帘已峭深。衰发凋零随槁叶,苦吟凄断杂疏碪。鴈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作......

陆游感情生活

陆游感情生活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

《陆游》答案

《陆游》答案陆游已气息奄奄。儿子要为他请郎中。陆游摇头止住,说,没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儿子不懂。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

《陆游.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陆游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简介陆游 陆游 简介陆游 陆游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