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缩)1_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缩)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哲重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相对剩余价值
2、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三,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8、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生产过剩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各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9、垄断和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
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以及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实质。
(一)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二)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
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关系是实践的关系。
7、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
1、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这是社会规律的特点,而非缺点。
3、社会规律是依存于人的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关系的。人的活动:指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既有物质的活动,又有精神的活动。
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2、认识能够指导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商品价值量变动的规律生产商品所耗费得劳动时间(正比),劳动生产率(反比)
1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13、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
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15、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1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
17、经济全球化及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8、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1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0、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2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任务 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历史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
23、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一,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阶级基础);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思想基础)。
2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5、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1、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独立社会)
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
3、“自由个性”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26、马克思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27、共产主义的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意义、为什么)
(一)是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二)内容: 第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三)意义: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四)为什么: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b、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其特征是“生动的直观”,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意义。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人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分析: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越密切、越复杂,就越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越需要道德规范来制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商品买卖、货币流通、合同的签订等经济活动,无不体检信用关系,由这种信用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道德规范,只能是“诚实守信”。诚信观念越普及,我们的市场经济就越发达;欺诈一旦横行无阻,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遭殃。因此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极端正确的。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
唯心史观观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观点:“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多选题)
(一)人民群众是国公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教育、文艺活动等必须的物质条件。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实现,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翻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及现实意义。(147-149页)
(一)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三)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现实意义(自由发挥,仅供参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内容、意义)
(一)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期的不同作用划分
(二)内容: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三)意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取代之的是所有的资本家都可以由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7、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问题。
(一)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二)实现问题:一,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二,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三)发展的原因: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四)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202-203页)
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实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2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2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来源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近代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如......
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重要)(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5、科学与技术(......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
109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