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_读实践论
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实践论”。
实践与认识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
这次写这个结课论文的过程中,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原著,感触还是很深刻的。在以前,自己也未曾对实践两个字有过啥特别的想法,也就觉得实践就是亲自去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其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在看实践论时,自己也确实很认可那些看法和观点。毕竟,自己以前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深究过,而且这些理论确实有很强的说服性。关键是自己也没有什么反驳的想法,但是,我又想到老师从那些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被认可的“真理”中,也曾发现不妥之处。因此,在基本上认可实践论的基础上,我也不会绝对的相信实践论。当然,我们也都必须承认,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并将这一发现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这是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实践和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认识;实践;实践论;
正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对实践论有了大概的认识。《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更理性的运用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际,实践论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会获益匪浅的。当然,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论,我还需要对其来龙去脉有深刻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其的了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
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在革命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论原文中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在与阶级性的比较中,实践不得不占首位。这是因为,实践有着社会历史性的属性特征,其他一切确证的观念信息,都要依靠实践的支撑,都要接受实践在现实之中对它们的检验。
毛泽东也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实践论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表述。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认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认识就是要适应新的情况。社会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那么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充满矛盾和斗争。
实践论不仅从理论上深刻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对一些实际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尤其那些例子都比较贴近现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感情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应当对这种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当我们对于所面对的有了足够的认识,并且实践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
然而,我们未曾考虑过实践论所提倡的那些观念是否完全正确。“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似乎早已成为常识常常都是挂在自己的嘴边。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既然如此,我们似乎就可以认为实践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还是必然的。也许当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达不到要求时,我们会延续者犯同一个错误。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实践达
不到相应的水平时,我们又怎样去检验判定“真理”正确与否呢?
真理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支撑,同时人类也在向真理不断趋近,“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规律,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在我看来,对于实践,或者是某些其他根深蒂固的哲学概念,我们在接受的基础上,也不要绝对相信。在保留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之余,也要给自己的思想留下回旋的余地。因为此刻所谓的“真理”未必就是日后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读《实践论》 金融系 黄丽媛前言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我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论......
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中一叶小舟,大海没有平静的时候,人也不能停止拼搏奋斗。人的认识为什么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低级到高级地......
读《实践论》有感《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
读《实践论》有感作为思想的载体,经典无疑是人类丰厚智慧的沉淀.有意或无意、自愿或无奈地接触了不少的经典,这对我精神世界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以......
读实践论有感篇1:读实践论有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