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哲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_马哲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2哲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哲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郝亚强哲学读书报告20120405 ***05班
人与世界
哲学上常把二者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都没有意义。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是内在,世界万物是肉体,是外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灵与肉的关系,密不可分。美国当代哲学家、神学家梯利希(1886—1965)“我—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就是基本的本体论结构,它包含了其他的一切。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白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他的这句话很具体的阐明了人与世界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说明了人与世界相互认知,相互了解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内在性,非对象性和相融相通性。内在性在于强调这种关系是内在的,用我国的古话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西方的代表是海德格尔,他强调人与世界一体关系,在他看来,世界绝非无人存在的、孤立而无生气的世界,人也绝不是仅仅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它们二者是通过人在世界中的活动同时展开出来的两个方面。中国早期的孟子和老子则引领了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潮流。此学说起子孟子。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禀受天道,因此,人性才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老庄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根,人亦以“道”为本。《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的一切皆非独立于自然,而为自然之物。在谈到人的最高境界时,老庄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更为明显。《老子》之轻视知识、提倡寡欲和回复到婴儿状态或愚人状态,实际上是要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境界。庄子更是明确地主张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庄子称此种境界为“玄德”。[1]
而非对象性则是指人与世界的共处与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人不仅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物,更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本能,有下意识有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文章开头梯利希的那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人出现以前,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它没有“关系”,更谈不上与人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也没有矛盾,如果有,那也不是作为“矛盾”而存在的。同样,人出现以前,自然界也没有“问题”。人出现以后,世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人从属于世界,人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从世界中来,最终又回到世界中去,人的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是自
然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谁也不能违背和超越它;另一方面,人有了意识,人与世界发生了“关系”,人要从人的主体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自然不仅服从自然规律,也服从人的需要。
正如早期的人类一度对自然充满敬畏,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眼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了很大的转变。“制天命而用之”荀况曾这么说。人们乐观地相信,只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在自然面前就有充分的主动权,人们是完全能够改造自然、驾驭自然、指挥自然的。但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给人类带来享受不尽的幸福,人的力量的扩大一方面使人在对自然的斗争中取得越来越大的胜利,人们确实可以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许多事情了;另一方面,人们发现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经使世界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人们在自然面前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种情形,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不但是一个互相对立、互相限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关系。[2]
人和世界万物的相融相通,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相融相通呢?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因而“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他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以“现实的感性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人一方面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另一方面人又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世界,以它的活动改造外部世界,消灭它的规定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世界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以往的哲学虽然也说二者的统一,但只是一种外在的统一,世界被看成是现成的、外在的被认识者,主体被看成是现成的、内在的认识者,这样,就需要去解释人与世界也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则把人理解为融身于世界之中,依附世界之中的人。世界乃是由于人的“在此”而对人揭示、展示自己。人首先是通过活动作用于万物,而不是首先被认识,即世界不是首先作为外在于人的现成的东西而被人凝视、认识,而是首先作为与人打交道、起作用的东西而展示出来,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融为一体,世界只是人活动
于其中的世界。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看到人与世界在实践活动中都获得了现实性。就世界而言,在进入人的视野之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只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性,对人毫无意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属人的性质之后,世界自身才获得了现实的品格。就人而言,仅仅是自然的属性,还无法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也无法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生活,因此只能成为生存,人则按两种尺度生活,一个是“任何物种的尺度”,一个是“内在固有的尺度”,所以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但“动物是和他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本质无法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象化给对象,才能获得现实性。
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己提升为主体,而把世界变为“为我存在”的客体。人不满足于现有的世界,而要以自己的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要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观念世界,在其中注入主体的知识、情感、意志、想象等目的性和创造性内容,使之成为理想的世界,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活动把理想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这一方面否定了世界的自在存在,使其二次生成,具有了属人的性质,一方面又否定了人的理想世界,使其成为现实的存在。正是在这种否定的过程中,人与世界重新达到了统一。世界对人来说不仅仅是人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一个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世界,价值世界。
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统一的过程,在实践中实现了世界对人的生成即由自在的世界转化为自为的世界,由客观的世界转化为主观的世界和人对世界的生成即自为的世界转化为自在的世界,主观的世界转化为客观的世界。[3]
综上可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要想真正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人类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人与世界一体—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比较 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1年第三期 班秀萍
[2]“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哲学研究 1991年第一期 张世英
[3] 实践转向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解(Internet)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姓名:XXX班级:XXX班学号:XXX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指的是A:主体与客体,B:自我与世界。下面我们将要简要分析一下两种结构的含义与区别以及二者的关联。“主体与客......
向你推荐两种易学易用的议论文结构范维胜一、对立比照式结构:推荐理由:这种结构体现你思维的辩证性,展示你论证力度的深刻性。结构解剖:一见钟情的开篇—— 主 体对 立 比 照—......
求职信的两种结构按收信人的身分,求职信的结构可分为两种:1. 收信人是认识的 开首:建立共鸣:可回忆以往共事片段,或提及一、两件昔日趣事,让收信人记起你解释情况:既然大家曾相识,不......
议论文常用两种结构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议论文常用两种结构,欢迎阅读。层层深入,步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两种结构的求职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