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道”(改)_一本道修改
追寻“道”(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本道修改”。
追寻“道”
“技可进乎道”,是说当我们对一件事已经熟悉了它的每一处细枝末节,然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由点及面,领悟出通达事物之中的本源,将技巧升华为“道”。然而何谓“道”?以我所见,“道”就是衍生万物的本源。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实在的事物中探索出的客观规律,就是“道”。
要想去追寻“道”,是非平心静气、坚持不懈不可的。
正如孔子学琴于师襄。音符是实在的、雷同的,而把这些雷同的音符编织创作出各异乐曲的,正是作曲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思想情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与作者的身份、地位与为人有关了。所以,乐曲中的“道”,就是作曲者的为人。
孔子并不满足于研究曲子的音律、弹奏技巧与思想感情,而是苦心钻研,反复弹奏,试图从乐曲中去看作者的为人,正是在追寻乐曲中的“道”。而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在那几十天里,整日坐在古琴之前,一遍遍地弹奏,一次次地体会,耳畔是老师一声声的催促,是何等的惹人厌烦!然而孔子在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中却一定是平心静气的,因为他的内心在乐曲反复的打磨中一点点贴近了周文王的内心,他的灵魂也一定会从中收获快乐。至于孔子本人,就在这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过程中与一位又一位的先贤交流,取长补短,终使他成为一代圣人,流芳千古。
有些时候,除了平心静气、坚持不懈以外,还需要一点点的顿悟。
梁衡先生就是如此。一般人写文章,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不啻为上乘。然而在阅读《觅渡》一书时,我发现梁衡先生却并不满足于神似,而是在追求一个更加高明的境界。他会将自己所写的人物如同抽丝拨茧般拆解分析,试图从中发现这个人物的灵魂里,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源泉,在支撑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
他写瞿秋白,构思了六年,一所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他去了三次,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落笔写这位“太博太深邃”的人。有一天他漫步在瞿秋白的家乡,内心宁静而祥和,忽然他眼前一亮,抓住了眼前觅渡河中的“觅渡”二字。他顿悟了:瞿秋白的一生,都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抓住了这个贯穿出瞿秋白一生的问题,以《觅渡》为题,一篇文章如同一幅泼墨的山水,自笔尖倾泻而出,浑然一体。
对于一个人而言,总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探索、去思考的。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着求索一个答案的方向而去。而这个问题,就是发展出我们一生的源泉,就是我们的“道”。抓住了这个问题,按图索骥,我们的一生便一目了然,所以梁衡先生在写瞿秋白的时候,他仿佛走过了瞿秋白的一生,写瞿秋白就是写自己,一句“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更是道出了所有哲人的心声,所有哲人的“道”。
“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在追求“道”的路途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难题,让人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或许是锲而不舍,聚沙成塔;或许是一朝顿悟,豁然开朗;还或许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然而成功者,却无一不是毅力、心性与运气并重的。
身处当今社会越来越纷杂的社会,还能平心静气、坚定不移地去追求“道”的境界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各种事物浅尝辄止,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真谛的,遑论由点及面悟出“道”了。或许我们可以从反思自身做起,从细枝末节处做起,像孔子学琴、梁衡撰文一样,经年累月地去做一件事,从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十年艰辛探索,十载春华秋实,课改演讲稿追寻。带着满腹的困惑,一路徘徊,一路追寻,经历着曲折,品味着甘苦。作为一个课改实践者,我愿和大家沐浴着课改......
各位评委,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追寻不经意间听人说,在大学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学好专业知识,二是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不知在座的同学有多少已经做了这些:专业知识在课......
追寻如果一个失去了爱心,也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一个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生命”;但是,当你付出的情太浓、受到的伤害会太深;当你倾尽爱心,那学沉重的失望又会一次的降临!有时我感到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题记“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机会也像缤纷的花一样,机会总是无比珍贵,但是,如果没有抓住了机会,错过了机会,这样的机会就会像花一样......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淮萧客车联络线工程指挥部跨X014县道连续刚构施工应急预案中国中铁 新建淮萧联络线工程HXZQ-01标跨0X14县道连续刚构施工应急预案编制: 复核: 审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