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_三字经完整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三字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字经完整”。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1.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相 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2.苟 不 教 性 乃 迁 教 之 道

贵 以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就是要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启示】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注释】

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道:方法、道理。

贵:注重、重视。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故事:唐寅学画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オ倣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徴明、仇英等画家齐名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饭莱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録,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润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이],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鸣鸣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3.昔 孟 母

择 邻 处

子 不 学

机 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注释】

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

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杼(音柱):牵纱的梭子。

【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4.窦 燕 山

有 义 方

教 五 子

俱 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注释】

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窦燕山生于五代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乱的阶段。窦燕山虽然家庭富足,但是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窦燕山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

窦禹钧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

后来努力修身积德的窦燕山终于有了孩子,而且还是五个都是儿子。中年得子的窦燕山对孩子教育还是严厉,而这个五个孩子也很争气,学习刻苦,孝顺师长。后来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做了大官,这也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窦燕山教育孩子秘诀,重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榜样。窦燕山用他的言行,践行着一个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责任,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善良正义的种子。儿子们不仅学业优异,而且个个在朝廷担任要职,显赫一时。

shī zhī duò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jiào bù yán

5.养 不 教

父 之 过

教 不 严

之 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注释】

不教:不加以教导。

过:过错。

师:老师。

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lǎo hé wéi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yòu bù xué

6.子 不 学

非 所 宜

幼 不 学

何 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注释】

子:是为人之子。

不学:是不肯读书。

宜:应该,适当。

幼:指黑发年少时。

老:指长大成年以后。

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bù zhī yì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rén bù xué

7.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知 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注释】

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义:义理、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8.为 人 子

方 少 时

亲 师 友

礼 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注释】

子:做人的孩子或儿女。

方:正当,刚,正值。

少时:小时侯。

亲:亲近。

师:良师。

友:益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仪态。

suǒ dāng zhí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9.香 九 龄

能 温 席

孝 于 亲

当 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注释】

香: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传说他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母的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龄:岁。

温:暖,暖和。

亲:指父母。

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故事】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yí xiān

zhī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10.融 四 岁

能 让 梨

弟 于 长

先 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注释】

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今山东)人,孔丘的后代,三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人物。他四岁时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后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杀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长的道德规范。长:兄长。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选自《三字经》注,《三字经》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shí mǒu wén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11.首 孝 悌

次 见 闻

知 某 数

某 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做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先学习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才开始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内容,包含了能明白数字的变化、懂得计算的方法;并能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舜的故事

在史书中记载,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在舜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舜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的性情很不好,对舜不仅不疼爱,还百般刁难他。不久,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父亲和后母非常溺爱象。虽然平时舜很孝顺父母、友爱年幼的弟弟,但是后母和弟弟却很讨厌舜,而父亲又只听后母与象的一面之词,常常是非不分,对舜又骂又打。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加上弟弟又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历山下独力耕田养活全家。在传说中由于舜的孝心感动了天,所以连大象都来帮他耕田,鸟儿也飞来为他锄草。即使如此,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却依然不喜欢舜,常常找机会陷害他,有时甚至差点让他丧失了性命。

舜深知自己的处境,总是处处小心,对于他们屡次的陷害,总是设法躲避过去,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他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从不感到怨恨,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合理的对待,相反的,他还想尽办法取悦父母,使他们高兴。因为舜的这种德行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当舜二十岁时,他就以大孝而声名远播。

后来,贤明的尧帝在寻找继位的英主时,大家纷纷推荐舜。尧虽然接受了四方诸侯的推荐,但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想要亲自考验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又让他的九个儿子和舜相互往来,从旁观察舜怎样待人处世。

除此之外,尧还让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诲百姓,百姓都能顺从而不违背;舜处理各项政务十分得当,百官也都能够服从政令;尧又命令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诸侯都能对舜恭敬而顺从;最后,尧命令舜守护山林,舜在山林里即使遇上狂风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会迷路。

最后,尧认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于是就让舜来继承帝位。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12.一 而 十

十 而 百

百 而 千

而 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故事】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待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13.三 才 者 天 地 人

三 光 者

月 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注释】

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经》。

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三字经

《三字经》教学设计(三)设计者张春玉一、教学内容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

三字经

成语辞典书法字典藏头诗软件竖排古文拼音标注繁体字转换汉语词典编码查询四库全书编码转换在线五笔藏文输入韩文输入彝文输入谜语大典超级搜索站长sns站长百科三字经故事24......

三字经

三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三 字 经前言:《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

三字经

三 字 经rãnzhīchūgǒubùjiāoxìngběnshànjiàozhīdàoxìngxiāngjìnguìyǐzhuānxíxiāngyuǎnxīmângm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xìngnǎiqiān苟不教......

三字经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的: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

《三字经.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三字经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字经完整 三字经 三字经完整 三字经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