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定风波_定风波苏轼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苏轼 定风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定风波苏轼”。

逸怀浩气,超乎尘外

——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设计思路:

品味一首好词、了解一位智者、得益一种人生

导入新课:

人生总是充满了辩证法:顺逆、穷通、得失、宠辱、利害、聚散、悲欢等等。人生不可能总是坦途,处在人生的逆境中,伟大的灵魂总是给我们以启迪:屈原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志,李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励,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执守。

而我最欣赏的苏轼呢?他会给出什么答案?

品味一首好词——循言(语言层)

 1.教师范读(故意不读小序)词前小序有何作用?(投影)交待写作缘由 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说苏轼为何到黄州?

苏轼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胡州。元丰二年(1079年),在湖州时,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他说:“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新党把这些话曲解,把他下倒御史台,那里有柏树,又叫柏台,柏树上有乌鸦,又叫乌台。“乌台诗案”说的就是苏轼因诗文获罪。把他下狱后,群小就搜集他的诗文,断章取义,认为谤讪朝廷,影射皇帝宋神宗。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认为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苏轼当时在狱中写过诗与弟弟子由告别“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九死一生。幸亏当时的神宗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是有谋逆之心,说蛰龙又叛逆之心,诸葛亮自称卧龙要夺取蜀汉的帝位吗?于是苏轼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不能签署公文,非常贫穷。后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开辟一片地,亲自耕作,过着艰苦的生活。当他受着苦难时,留给我们的却是两赋一词开阔、飞扬、潇洒、超旷的作品。这是他的修养。

学生齐读

(投影)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抑扬顿挫,舒缓轻重

2.个读上阕

 说说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古诗词怎么解读?

板书:

循言

景语

莫听何妨谁怕

情语

任平生

3.个读下阕

板书:

循言

风雨

景语

斜照

莫听何妨谁怕

情语

任平生无雨晴

该词的上阕是对当时环境的形象描述。“莫听”是对恶劣的政治环境的否定,是对自己心态的肯定。“何妨”是一种劝度。那些迷乱于浮华的人们,就像被雨水淋漓的同伴一样,如此惊慌失措大可不必!元佑三年的那场春雨,我相信很多人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苏轼人生一次温暖的经历。穿林打叶般乱哄哄的宫闱倾轧、政治上的争吵和靡乱的人性,不妨微笑地面对这一切。吟啸徐行面对的不只有眼前的路,还有那些庸扰的幕僚和名利俗子。告别了繁华富庶的京都,混迹于渔耕樵读的苏轼终于明白了竹杖芒鞋给自己的欢娱远胜于门庭若市下的车水马龙。眼前的环境毕竟是恶劣的,可作者笔锋一转。“谁怕”?这是对荒唐世界的嘲笑,也是对以后艰苦环境的一声掷地有声的呐喊!一蓑一笠,平生快哉!苏轼的从容是随意的,一切都是面对烟雨人生后从容回眸的一瞥,只是这从容的一瞥,只是如此的谈笑之间,便让多少历史的过客安详伫立,以朝圣般的心态面对这无法复求的心境!

词的下阕对自己心态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刻画。料峭春寒和山头斜照是对内心世界造成两种冲撞的环境,是过往和现实的深刻对比。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如那料峭的春寒惊醒了人世浮华的春梦。面对偏远的蛮荒之地,一方面总结过去的得失,一方面接受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在“微冷”的复杂感情中苏轼看到了山头斜照,来自市井平凡却温暖的欢迎和关怀。“归去”,是挑战,是新的选择,更是从容的态度。

 本词由一场偶遇的雨即事抒怀,以自然风雨隐喻人生风雨。这是什么写法?有何

好处?

——以小见大、语带双关;含蓄隽永

了解一位智者——明象(形象层)

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

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因此解读一首诗词仅仅是解意是不够的,还要知人明象,向外寻此人际遇,向内寻此人修为。

板书:

明象

修为

 谈谈你对词中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板书:

明象

两党不容

际遇

历典八州

逸怀浩气

修为

超乎尘外

——他,两党不容,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

林语堂评价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得益一种人生——悟道(意蕴层)

 伟大的灵魂总能给人以启悟,你学到了什么呢?

——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有打击我也不怕。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与李公择书》),这是中国古人的修养。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自赞》)。既然读了圣贤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苦难,忠义的执守是贯穿心中的。不但在黄州时执守,晚年贬官海南,九死一生,他还写出了“云散明月谁点

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难不在我心中,苦难过去了就像一场风雨过去了。我本清白,无需点缀。苏轼经历了多少苦难忧患,向内求,完成了自己。但他又不是一个不管痛痒的麻木者。他对于自己的苦难能够超然处之,对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执著未变。直话照说,贬官在外,也造福百姓:密州时救过旱灾,徐州时救过黄河水灾,杭州时疏浚西湖淤泥建了苏堤,杭州传染病流行时设立病坊,惠州时见百姓渡江渡海困难,修建了桥梁,黄州时解救婴孩,儋州时悬壶乡里,开宗讲学„„以出世的态度再做入世的德行,以无生的觉悟才能成就有生的事业。心所无痕而功德千秋!

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感受到生命犹如趴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板书:

悟道

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德行

以无生的觉悟成就有生的事业。

结束语:

让我们再用心体验这样千古难觅的心胸,如遇春风的从容,以未敢忘却的虔诚,看着苏子且步徐行,沿着灿烂中国文化的脉络,传承不已,看着芒鞋蓑衣的舞者,吟大江东去,叹赤壁古今。

推荐阅读: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苏轼定**

苏轼《定**》课件文字稿(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 苏轼《定**》主讲教师:王玮山东师大附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 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 的好朋友。”—林语......

苏轼《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

定** 苏轼

定** 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渔家傲......

定**苏轼

定**苏轼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苏轼,欢迎大家借......

定** 苏轼

定** 苏轼定** 苏轼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

《苏轼 定风波.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苏轼 定风波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定风波苏轼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苏轼 苏轼 定风波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