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笔记_党员学习笔记
党员学习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党员学习笔记”。
2015年党员学习笔记
时间:2015年3月12日
地点:办公室
学习形式:自学 学习内容:
法治思维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般认为,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历经了四届党代会、15年的时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对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要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从上述四届党代会的报告可以看出,十八大对“依法治国”和“依法思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三届党代会的基础上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提出既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是执政理念上的提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从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是执政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彰显了时代发展对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时间:2015年3月26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形式:自学 学习内容:
培养法治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法治思维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执行,都需要法治思维做保障。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和落实,必须有一系列的条件做保障。从法的一方来看,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既要以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完善为依靠,也要以对已经生效的法律的严格执行为保证。这个过程,既是要求人们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要求人们善用法治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过程。依法治国的战略,就是要求形成法治思维的好习惯,把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控制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长期坚持不懈。
法治思维是解决改革中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可见,只有依靠法治思维,才能更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充分体现了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改革全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四期”阶段,即黄金发展期、转型关键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执法不严、群体性事件、贪污腐败等已经到了不治不可的地步,到了需要标本兼治的时候。治本,就是把矛盾和问题放在法治的轨道上,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这凸显了一个现代化政党科学的执政理念。法治最大的特征是平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四种平等,分别是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规则平等。他认为前三种平等在任何社会都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规则平等才能够实现。怎样实现呢?就要通过制定制度、法律来实现。规则平等是最大的平等,是公平公正的基础,对任何人都有效。正如马克思所说:“当规则利己和偏私的时候,公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法治本身就是规则平等的实现形式,用它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思维的提出与现实中法治思维的缺乏有关。新华社有一篇电稿列举了几个事例。记着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书记在车上大谈加强法治,但下车后指挥拆迁,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一位曾当过市委书记的领导抱怨:“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却不信”有一次他拒绝了干预法院办案的请托,请托人拍桌大叫:“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广西的一位教师曾做过一次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的调研,发现有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不管用”;5.1%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办事只是口号,实际工作中坚持不了;1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迎合领导意图办事。这些事例说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间,法治思维的自觉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执法者也没有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在工作中,就不可能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违法的行为就可能发生,从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危害。
时间:2015年4月9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一)充分认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冲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人治治国的历史,人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以基因的形式代代相传,流淌在国人的血液中。相比而言,依法治国的实践才刚刚起步。人治俞法治是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治国理政的方式。法治思维崇尚良法之治,人治思维信奉贤人之治。只有在认清人治思维的危害、与法治思维的冲突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渐压缩人治思维的空间,树立法治思维的主导地位。
在和法治思维对立的一切思维中,人治思维是最突出的一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人治的性质是权利和利益,法治的性质是法律。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法律至上与权力至尊、保障权利与漠视权利、规范权力与放纵全力、注重程序与拒斥程序、公开透明与暗箱操作等五个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才能够逐渐压缩人治思维的空间,建立法治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人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在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带来的恶劣影响是:首先,在社会上形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消极影响。人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习惯性地找熟人、托关系,都是受“权大于法”不良影响的反映;其次,破坏法律尊严。法律的神圣性,不仅仅在法庭上得到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法律的维护和遵守也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且后者更容易形成习惯。遗憾的是,在人治思维的支配下,凭权力压制法律、看人执法的现象却不同程度地践踏着法律的尊严,也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漠视;最后,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权利具有平等性,而权力具有不平等性,和利益紧密相连。人治思维关注的是人的权力,而非权利。对于掌握权力的人,平等相待甚至奴颜婢膝,而对于不掌握权力的人,高高在上甚至视如敝屣。表面看这是对人的不同态度,而在本质上,却是对公平正义理念的挑衅。因此,人治思维和我们所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政党是格格不入的,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二)营造党员、干部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外部环境
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逐步改善法治环境,从外因上形成动力和压力,促进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要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法律体系。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之后,只是完成了立法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的终结,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开始。随后几年,我国在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五大体系和六大任务,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
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法律是尽善尽美的。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和实践脱轨现象的法律盲区等,影响到法律的权威和实施。因此,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高立法的质量。
在法律的执行上,应确保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因此,确保司法公正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法律实施和执行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冤假错案不在少数,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危害司法公正,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确保司法公正,要求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社会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才能够从内心拥护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公民信仰法律,相信法律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信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能够解决正常争端,才能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风气,避免选择性守法的陋习。法治工作人员信仰法律,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才能以合法性约束自己的行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行事,避免选择性执法的不良倾向,确保司法公正。
营造法治思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还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养成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长期不懈才能实现。
时间:2015年4月23日
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
党员、干部应自觉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 目前,我国有8600多万共产党员。这个庞大组织的成员如果都能培养和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对推动依法治国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党员、干部应主动转变观念,在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作出表率。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律是为人服务的。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不在法律本身,而在于通过完善科学的立法和严格公正的执法,彰显人性,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上还是指人的发展,而非物的层面。因此,党员、干部只有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摒弃人治思维,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并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认真学习各种法律制度。党员、干部不能是法盲。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是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懂法,就谈不上法治思维。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构成是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涵盖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了解这些法律内容,才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行,切实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当然,还要根据自己和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有些情况下,还应当去钻研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
要做法律的忠实践行者。一项法律制定出来以后,是要执行和遵守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价值。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不仅要求在重大事情上守法,也要求在日常小事上不违法,如了解和遵守交通法规等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和规则,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体现法治精神,显示一个人的法律方面的素养,党员、干部都应当自觉做到、积极践行。
总之,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每一个公职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请,也是一个现代化执政党对其成员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应行动起来,响应号召,自觉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作出贡献。
党员教育培训学习记录时间:2010年1月12日 地点:XX会议室 内容:胡锦涛新年贺词、中纪委五次公报 方式:党小组组织今天,党小组依照党支部学习计划,组织小组党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20......
学习笔记时间:2012年1月15日地点:会议室主持人:高玉娟参加人员:全体党员学习内容: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党课提纲1、把握机遇,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中开创妇联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党员学习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海淀区精防院第四党小组会议一、时间:2015年3月20日 14:00二、地点:行政三楼会议室三、参会人员:第四党小组全体党员四、会议主持人:李勇五、会议主要精神:1、学习傅首清“2015年......
1.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2.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