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_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熊煜华
2011101300
对死亡的思考
——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一个人的经历和境遇会影响很多东西,对人生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年幼时痛失至亲的原因,我在小学期间就开始去想关于死亡的问题。当然,对于那时的我而言,还不能说到了开始“思考”死亡的程度,这么说似乎有点拔高我的哲学思维觉醒度的嫌疑。毕竟当时,我只是在心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就那些问题去幻想和体会一番。直至后来,受长辈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我开始能够接触到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其哲学体系中关于死亡的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我的思维框在了其中,在脑中设定了一些“真理”。但或许是心有不甘,也或许是无法得到实证性的检验和说明,并且对死亡的疑惑和不解在我脑中已然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我一直以来都并没有真正地完全接受那些“真理”,不少的疑问还是时常出现,而同时又伴随着更多的疑问而扎根。
但,哲学需要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我一直以来主要的疑问。因为之前在我心中,死亡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死亡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又是什么样。或者说,死亡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瞬间,或者说是作为这个瞬间之后的一种状态,就像“活”一样,并不存在所谓“活”是什么的问题。关键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的特征,这种状态中人是否还为人,人的感知还是否存在,与“活”的状态是否还有交集,而所谓的“灵魂”是否只是人们的臆想等等。
最初的思考是纯粹而痛苦的,因为我无法去自由体验死亡,无法自我感知死亡,同时,也没有任何可确信的说法记录任何活着的人和死者有过沟通和交流,至少我自身并没有出现过。念及此,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到前面所说的一个问题——死亡与“活”这两种状态的交集是否存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交集的定义并不包含作为死人的躯体和活人的肢体接触。如果两种状态之间有交集,有信息的交换和流动,那从较绝对的意义上来说就自然不存在无法感知死亡,无法确知死亡状态的这种我们认定和接受的事实了,死亡将不再是神秘而需要想象和猜测的,就将成为一种可为人们所普遍了解的形式和情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也只有玩弄巫术者或盲目迷信者等极少数的人号称能够和死人交流,架起生死之间沟通的桥梁。而这极少数之中也有绝大多数是被证明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可信度实在太低。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能够说,能为我们所感知的活与死亡的交集是不存在的,存在于“活”这种状态的我们并没有接收到死亡者跟我们的交流,我们主动发送的交流也并无回音。所以,对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只是想象和推测,只是基于自身的认知进行的一种猜测,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既不能让自己确信,更无法期待别人接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没有感知,却并不能绝对地意味着这种交流不存在,正如我们没法通过我们的肉体感知周围磁场一样,我们和磁场的交互作用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我们无意识在做的某些事情,也可能正是我们和死亡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相互的沟通,有了交集,而我们却不自知。谁又能确切地肯定,某些真正可以“通灵”的人,不是在别人继而自我的否定中忘却、略去了这种能力?或者说成为了“正常人”眼中那一群神经错乱的人? 这种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痛苦的,不确定性却又让人永远无法停止这种思考,满意的答案永远都无法得到,所以一旦深陷,从正常人到神经错乱或许也只是一转眼的事。但这种思考却又是极其纯粹的,我们不需要屈从于任何“正确”答案,不必满足于前人的任何理论,不用被迫接受任何先哲的著名论述。我们可以独立思考,独立感知,即使没有满意答案也自有其意义。
由于之前所说,活和死亡者两种状态之间交流的无法感知,使得死亡的特征也无法为我们有生命的人所获知。因此,即便是死去的人仍有感知,仍能将其感知依附于腐烂的肉体、对死亡的思考——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熊煜华
2011101300 枯朽的骨头,甚至是化成的泥土,也无法为我们所确切知道和相信了。死亡特征和死者感知的问题也就只能是在我们想象之中驰骋,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小说和电影所影响,形成我们脑中的图像和画面。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像哲人一样,通过自己的某些理论逻辑形成自己的观点,将想象变为思考的一部分,继而将思考变成一种哲学观点,在哲学观点上适当发挥,指导我们的“活”。说到这里,史铁生这个名字就不由自主的出现在我的脑海。在我对死亡有一定思考但又有很多地方无法释然的时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适时地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了,当时的欣喜有如遇到知音一般。他在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思考死亡,虽然最终体现在那篇文章中的对死亡思考的描述只有那么几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种欣喜并非因为他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而是在学校教育中接触到对死亡的探讨让我兴奋,同时让我知道许许多多跟我一样的非哲人在思考死亡,对死亡有着万千的疑问。而史铁生对死亡的思考并没有触及到死亡本性的问题,只是探讨了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死亡。接下来,他在文中探讨了“怎么活”的问题,这深得我心。这或许正是我们作为“非哲人”的思考方向——舍弃对死亡本性的无尽探究,转而从对死亡的思考中提升出我们应该怎么活。不得不说这是很现实的一种思考方式,但也是尊重人生命的人性化的思考。既然死亡不可知,不可探,不可明了,不可抗拒,何不顺其自然、把握当下,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所意义呢,让自己安然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最朴素的死亡观。看来中国无论古今,思维方式和结论都是大抵相似的。
然而,西方人则有所不同。由于自身对哲学研究的局限和偏向性,我只阅读了早期古希腊的死亡哲学思想,而其中尤以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为最主要。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死亡哲学思想也让我接触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思考。
苏格拉底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是个文天祥式的人,他在被判死刑之后却安然赴死完全不愿意用其他手段免死,抱定他“男子汉应该在平静中死去”的人生理想。而他对死亡的态度,和他死亡观是息息相关的。简单地说,他对死亡的认识就是:对人而言,死亡是“好坏尚未分晓的境界”。只有“神”能够回答生死及其本性问题。他以不可知论的形式把前人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回答都悬置起来,他的提法是:“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同时,他承认自己在死亡本性和境界上的无知,并认为这是自己“智过于人”的体现,因为“不充分了解,不自命知之”。可以说,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和态度深得我心!在我看来,正因为生和死之间交流的不可感知,我们根本无法断然下结论,即使是有再强大的逻辑推理也根本无法得到验证。但是我们所能推测的就是死亡无外于苏格拉底所述的两种情形:毫无知觉或者灵魂犹在。也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对待死亡极其坦然:“其一,死者若无知觉,则如睡眠无梦,又有何可怕,甚至有不少的妙处,能感受到宁静;其二,死若是由此界迁居彼界,则所有亡过者,包括诗人、英雄和哲学家,便都可以全在彼处,畅谈辩论,岂不快哉!”这种死亡哲学可谓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效,也正是我心中所想。不过,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或许并不是哲学所提倡的,与哲学的精神可能有所违背。即便如此,它仍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人生态度。
跳出不可知论,来到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死亡哲学观。他们的死亡哲学观基本上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的最高成就。
德谟克利特坚持用物质原子的运动变化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创建了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提出了“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的唯物主义的死亡哲学命题。他认为人及其身体的毁灭也同自然万物的毁灭一样,都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分离”或者“解体”所致,把人的死亡还原成了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这和我们从小学到的唯物主义论基本是一致
对死亡的思考——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熊煜华
2011101300 的。但是不同的是,他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和世界万物一样,也是有形体的,也由原子构成,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能构成灵魂,只有那些“精致的、光滑的和圆的”原子才能构成灵魂。同时,他还认为灵魂是可死的,灵魂的死也即是构成灵魂的原子的离散和毁灭。在对待死亡的态度方面,他认为“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因为其一,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人是在过着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怀着对地狱的恐惧而活着的人是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的;其二,这样的人为了逃避死亡,便势必不能尽到他们做人的责任,很可能过上邪恶的、失节的和不洁的生活,这样的活便不如说是“慢性死亡”。德谟克利特的死亡哲学是值得赞赏和敬佩的,他对死亡本性的描述很符合我们的审美,并且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似乎可信度更高。
柏拉图在哲学路线上和德谟克利特是根本对立的,这也体现在了死亡哲学上。柏拉图认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但“灵魂不死需要许多证明才能使人信服”。他也对这方面有不少的证明,围绕“回忆说”、“理念论”等有不少的论述,但或许是我的哲学基础不够,这些证明在我看来很多地方都有牵强之嫌,或者说在逻辑上并不怎么讲的通。因此,我也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试图理解他的观点。但他关于灵魂不死的论述之详细具体、面面俱到,不得不令人敬佩。柏拉图认为,死亡是不死的灵魂离开肉体监狱而获得释放重新进入理念世界,而灵魂就其本性而言是永恒不死的、自动自由的,因而是唯一适合在理念世界里生存的,一旦它取得了人的形式,就降落到有生有灭的事物世界里,就难免要受到俗累,受到外在事物和身体的束缚,从而丧失其自在自由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把死亡看做是对灵魂的解放和拯救,看作是灵魂恢复其自在自由本性、重新过适合于自己本性的纯粹理性生活的必要途径。这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的死亡哲学,让我对死亡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不再局限于我们教育里根深蒂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唯心主义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而对死亡的思考,必然会伴随我今后的“活”而长久存在下去了。
对死亡的思考——兼谈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 3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现......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1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然而......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S100131065申浚曾经在大学时代就拜读过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著作,但是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仍然感觉从中收获匪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于18......
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技术自然与辨证法——技术的利与弊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引言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以北京地区为例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完成时间:1 浅谈雾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摘要霾给公众的健康、工作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