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讲稿)_图形与几何教学方法
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图形与几何教学方法”。
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
主持人
陈科盛
各位老师,今天数学组的活动主题是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今天我也是结合案例来简单地谈谈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有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几何概念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几何概念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几何概念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积极地影响,因此探究小学各学段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的几何概念的定义形式有两种,即表达式和命题式(或者描述式和定义式)。
1.表达式概念,即选择有代表性的特例作参照来定义概念。例如,“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这样的概念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老师的教学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2.命题式概念,特点是条件和结论清晰、明了
比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概念表述往往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同时我们老师在教学这些概念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策略。先来看看不同学段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1~3年级): 图形与几何学段目标: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教师的策略: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也就是刚才讲的表达式概念为主)
第二学段(4~6年级): 图形与几何学段目标: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教师策略: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学段以命题式概念为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越是低段的学生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几何概念却是高度抽象的。所以,对于年龄小,空间观念薄弱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几何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几何概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就更加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选择引入时的策略。
我们结合几个教学案例,可能会更清楚些
1、几何概念教学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过分抽象,忽视几何概念与生活的联系
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只用教材教,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某些教师可能会只从三角形的标准图引入概念,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表象的过程,仅仅结合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反复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概念。这样会把几何概念教的非常“死”而且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枯燥太抽象,会使学生逐渐怕学几何,对几何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形式上的拼凑,忽视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过程
例如片段:《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这些图片中找到角吗?(以多媒体课件逐个演示生活中有角的实物)生1:剪刀分开时的角
生2: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生3:自来水管转弯的地方有一个角 生4:三角尺有三个角
师:大家都非常棒,把角都找出来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学中的角。。。。
这位教师在引入时的目的可能是要将数学中抽象的角与生活现实中的角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学习角的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没有做到位,他只是将生活中常见的角进行了排列式的陈述,没有将其与数学中的角联系起来,两者还是分离的。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才可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概念的引入是几何概念教学的第一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即合适的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为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生活实物的陈述上,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2、几何概念引入教学策略 以媒体演示为切入点
例如片段:张齐华《走进圆的世界》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生:(惊异地,感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圆的奥秘。
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影、音”于一体,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实物和图形素材,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容量的将其呈现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几何形体从实物或图形等素材中凸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便于下一阶段概念的形成。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媒体演示生活中充满美感的圆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除了使学生对圆有了形象直观地感知外,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感受生活中的圆之美。(小贴士:以多媒体切入,增强了感官效应,拉近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但教师也要注意教学时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视效果。课件背景画面不能过于复杂,不能过多地使用视频、图片和声音,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在课件制作时,教师还要注意图形及相应文字的大小、颜色与背景形成足够大的反差。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从实物素材中抽象出几何形体。)以教具展示为切入点
例如《认识长/正方体》中,教师可以以长方体纸盒、正方体魔方、书本为实物,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并且等到了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教师还可以借助长方体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及面的特点;然后再由面引出棱,观察发现棱的特点后,又由棱引出顶点。学生跟着老师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从中明确长方体面、棱、点的个数及其各自特征。这样能增强感知效果,便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能列举钟面、车轮、呼啦圈、碗口、圆桌面等圆形实物,甚至还有学生提出电风扇风叶运行的轨迹是圆形。但也有学生说乒乓球是圆的,为了使学生辨认,教师应出示球的模型,并把球切开,让学生观察它的横截面是圆形,而其本身则是“球体”,从直观上对圆和球进行区别。接下来,教师可以拿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并不停地甩动绳子,使其做圆周运动。教师组织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为什么橡皮不跑到其他地方去?此时,学生由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过渡到抽象思考,并已逐渐接触到圆的要素——圆心、半径、直径了。在选择教具时,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实物或者模型,它们要能明显地体现学习对象的本质,减少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同时还要注意教具的大小及演示的高度,要做到让全班学生都看得到,看得清楚。此外,在概念形成时,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感知的水平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从教具中抽象出几何形体,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地运用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1)提供标准图形
学习任何一个图形,都应先提供标准图形,利用标准图形的稳定性,让学生初步认识某些图形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梯形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上下两底处于水
平方向的,而且上短下长,这样做可以有助于学生形象地记住它们的特征。(2)呈现变式图形
如果只利用标准图形,很可能误导学生将图形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及时利用变式,以免学生对图形产生扩大内涵和缩小外延的错误。具体方法是:变化图形的基本属性,而保留非本质属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相似图形中精确地辨别各种图形的本质差别,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例2:哪些是圆柱?
通过比较讨论,学生对圆柱加深了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表述: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圆,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上下粗细相同。
2.在运动变化中观察图形
例3:在教学垂线、平行线时,可以利用两根细棍进行演示,表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位置的变化过程:任意相交——垂直——暂不相交——永不相交(平行),见图:
同样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的转换这个运动变化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学生的图形概念。
以活动操作为切入点
如三下《位置与方向》中为了让学生建立东、南、西、北的概念,在概念的引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观察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建筑物?然后做好记录,等回到教室后,再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样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下一环节在地图上辨认这四个方向奠定基础。
三上“千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操场处走几圈,1千米要走多长的路,在百度地图上用测距工具量出从学校门口出发1千米到哪里。学生在课后去走一走。感知“千米”是一个比“米”还要大得多的长度单位。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共同活动,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例:教学《角的大小》时,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
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会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由上所述,小学生对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绝不是听会的、讲会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动手实践、认真观察逐步获得的。
谢谢!
2012年10月10日
“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梳理[理论解析]构成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几何体系与构成数学科学体系的几何知识是有区别的。虽然,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
一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应对策略1、“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 他们理解......
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图形与几何”的核心内容与教学策略一、整体把握“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初探“图形与几何”这个内容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
浅谈“空间与图形”概念教学策略论文【内容摘要】:数学概念具有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它们是数学学习或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理解教材的根本。如正方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