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认识佛教
名词解释,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不仅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也许是对名词不理解所至,我和同修们一样都是初学,所以我遵照净空法师、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转抄给同修,帮助初学,虽然未完全尽意,但是真诚的供养,真诚的发心,希望有缘的同修,都能欢喜,共同勇猛精进。
佛:智慧和觉悟的意思。
佛教;佛教 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佛教不是哲学、宗教,是佛法。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
佛降生是周昭王26年,圆寂于穆王五十三年。如以此历史记载,佛灭度至今为三千零一十九年。(西方说佛灭度二千五百三十三年)。
佛法在象法时初传入中国是汉永平五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已一千五百多年。
到我国周末时,世界生三聖人。孔子也、老聃也,东方之聖人也。释迦摩尼也,西方之聖人也。三聖人之学不同也,而其道无不同,化世界於无形焉而已也。三聖人之教不同也,而其皆无不同,救世界於无名焉而已矣。故夫孔子之道、极其旨则在大同,故其言曰、天下为 公、人不独親之親、不独子之子、货不比藏於己、力不必为己。而其为学也、则无意本於无我。老氏之道、极其旨在自然。故其言曰、万物则自賓,万物将自化,天下则自正,人民不令而自均。而其为学也,则无有人於无间。释迦之道、极其旨在极乐。故其言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若、但受诸乐。天人供养,禽树演法、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而其为学也,则无死根於无生。然则三聖人者。固将起灭万古,升降一世、来其道也治天下,而不已独善其身者也。
九界:(名数)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萨界至地藏界之九界也。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为迷之境界也。
佛陀:“智觉”究竟圆满的觉悟(全知全能)。
智: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怎么产生的呢?从那里来的呢?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没有一絲毫的差誤,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大智大觉的对象: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
佛法: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
一真法界: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
修行有两种: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
凡夫与菩萨有什么不同:一个是“觉”一个是“迷”。寺院的组织:
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教学的老师称阿阇黎。
佛教寺院的体系:
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
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
通常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体”。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净土宗供奉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代表“行”;大誓至菩萨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义,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不会供两尊佛三尊菩萨!
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名号都是显性德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寂默就是清净,是对自己的。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的。阿弥陀佛是梵音翻过来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都落空了;要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才能得到享受。
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间的一种真理。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著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教给我们)平等心、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著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惊场、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 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佛哪里是迷信、哪里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此可知,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表法的呀!水是乾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乾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 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处处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啊!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现在学佛的人,对这些教育意义,统统不知道。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要供这些东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统统都变成迷信。社会上有人批评学佛的人“迷信”,更有人说学佛的人都是精神病。他说得没错啊!多少学佛的人真没有弄清楚啊。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这是离苦得乐。佛以无尽的悲心,教化一切众生。自古至今,每一个朝代,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行的,成果都非常殊胜,这是真实不假的呀。这一代是衰落了、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比较少、比较暗淡。念佛的殊胜,就在它简单容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无论什么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成就。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盘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经典的来由”——佛讲宇宙人生的真想,后来学生记录下来,就 是现在的经典。
释迦垂教四十九年,铨次结集,流演分佈,闻为四藏,析为五乘统为十二分。随机啟发,浩若尘沙。佛典译自印度,非吾固有之国粹也,奚贵之有
自汉以后,诸佛菩萨先后化身降临,传译此一千余部法宝。墨烛穴以智灯,起沉疴以良剂。佛力广被,照耀人天
三藏玄枢,赞灵文于宝偈。圆融理体,不落言诠。绝待真如,岂堕文字。第真空无象,非象教无以显其真。实际无言,非言辞无以显其实,故一真法界,假名 异乎常名。四悉因缘,有说不殊于无说。戒学定学慧学,三学齐资。教部类开十二,契经义蕴无边。圣言不易言穷,佛旨良难窥测已。溯夫释迦世尊之垂化也,普鉴机宜,广演言教。针锋相对,水乳互融。度凡外而尽成法器,斥权小而共达真修。历五味之调纯,会归圆顿。至五时而开显,悉入醍醐。佛应有感遂通,法化不遗在远。我中华则周星閟彩,已彰降诞之休征。汉日流祥,乃叶通神之瑞梦。使臣西去,释侣东来。自马驮贝多之文,金简译单兰之典。法降伪道,化及遐陬。三国六朝畅其流,秦晋隋唐极其盛。
况佛教书類之浩瀚,古今之无比。一字一句如寸珠尺壁,令人视为稀世之宝,瑞相豈易现。佛意豈会哉,願众生者猛省回头,打拼精神,归何一路,还一疑义,如临被水阵,不克不休。逢一难关,如过独木桥,不敢旁瞬。在佛前痛加忏悔。求佛力加倍。
“佛教教学的方针”
彻底破除“迷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 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佛教教育众生的两大方针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佛家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多下流。” 注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不圆满。如果是贪、瞋、痴、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
“正觉”——阿罗汉“识心”——没有烦恼“正等正觉”——菩萨“无上正等正觉”——佛 “阿罗汉”——老师“菩萨”——硕士 “佛”——博士“佛法”智慧的教育。“寿”—— 无量。既多多就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大圆满——真如自性。“般若”—— 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般若。“ 般若与智慧的不同” ——般若无知和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我所不知是“智慧”。“三昧”——是梵语,翻译为「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修行”—— 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
“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 ——
(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的口业行为。
(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
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所以要从心地修。
“三昧”—— 就是心定。“禅定”——就是心不乱。
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门道都是修定。「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定,称为「三昧光明云」。
“三宝”—— 佛、法、僧,大福德是怎样能够得到的?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大乘圆满法/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来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观音菩萨是地藏菩萨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哪来的观音„。所以
(一)地藏的孝敬。
(二)观音的大慈。
(三)文殊的大智。
(四)普贤的大愿。
“净业三福” 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很高的天界” 如色界天、无色界天。“色界天”——为诸天也,“无色天”——(界名)谓无色界之四处。
“六道轮回”——与六趣同,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固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固谓之六趣。
“出家人的生活”—— 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六和敬”——(一)见和同解(二)戒和同修
(三)身和同住
(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
“菠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
“三藏”——
(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十二部经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1)修多罗,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2)祇夜,译作应颂,又作重颂。(3)伽陀,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4)尼陀那,此译因缘。(5)伊帝目多,此译本事。(6)阇多伽,此译本生。(7)阿浮达摩,新云阿毘达磨,此译未曾有。(8)阿波陀那,此译譬喻。(9)优婆提舍。此译论义、(10)优陀那,此译自说。(11)毗佛略,此译方广。(12)和伽罗,译授记。此十二部中修多罗与祇夜及伽陀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祠堂建筑色为三等:
1、黑色白字者表奸佞,是亦寓褒贬之意,以期收劝恶奖善之功法。
2、黄色金字表平民。
3、紫色金字表忠孝。
“中华民族宗祠”刍议
一曰祭祖先,旨在教民诚、信、忠、敬,爱人如己,视死如生,情至厚也。二曰祭天,天者,天礼也。有事必有理。祭天旨在教民以明其法尔自然之理也。天理明,则良知现;良知现,则道义生;心生道义,行顺理智。此祭天之本义也。三曰祭诸神。诸神即指万物万事之谓也。祭之旨在教民敬事爱物,以成百艺,是为生活之艺术感情之表现,并非迷信也。如地神、山神、海神、树神、花神、五谷神,乃至门神、灶神等等,无一不是教人敬事爱物之意也。实即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谓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勤俭之道,从此生矣。其立意之精美,则非浅智所知也。三祭备,真、善、美满之人生乐趣,始得与物同享。佛法曰“离苦得乐”,是祭之道,不亦大矣哉!
净宗修学理论,咸共遵修,《净士五经》、《净士十要》,尤以《无量寿经》、《夏大士会集本》、《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三种为必修所依,„„。遵修观经三福、六和、三字、六度,十大愿王。
修学次序:“大乘四愿”,第一,一切众生誓愿度。第二,烦恼尽誓愿断。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佛道无尚誓愿成。
达拉斯佛七讲话(一九九三年),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求。”我等何幸得人身?何幸得闻大法?尤幸者,竞闻如来无上至圆至顿之净宗妙法,则此身之成大幸之至者也。用真诚恳切的心念佛,时间久了,自然得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乱),这个时候身心自在,万境如如;这是功夫向前成就。求得九品莲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之彼次发心撰稿成文,均是引导老师“释心军”协助整理所致。但自知悟性劣钝,故错漏难免尚啟贤法有以指教。
阿弥陀佛
释心军.思果
2011.9.30
佛学小知识一、佛教的创始人是谁?答: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译成中文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静。 二、什么是五戒?答: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知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0分) 1.释迦牟尼遁入山林,经过六年苦修,最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2.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是在一个叫做(鹿野苑)的地方。 3.依据佛经记载,释迦牟......
佛教知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0分) 1.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 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为了求得解脱之道苦修悟道。 2.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3.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是......
佛教知识 【十三宗】乃佛教诸宗之总称。在我国,指毗昙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实宗、三论宗、涅盘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
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一、法相名词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2、菩提萨: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