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农网改造升级工程_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会宁县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会宁县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会宁县发展和改革局 会宁县供电公司
二零一一年二月
目 录
一、会宁县地区经济及社会概况
二、会宁县的电网现状
三、会宁县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会宁县2011年电网建设的必要性
-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会宁距兰州市155公里、白银市180公里。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2009年底总人口为58.28万人,全县共辖28个乡镇6个社区居委会284个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2039个村民小组。
会宁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1990—2005)平均温度在5.0°—8.5°之间,年无霜期为136—186天;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
会宁县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南部多高大山梁,相对海拔较高,北部为低缓川塬,相对海拔较低。夏季暖湿空气北上困难,冬季干冷空气南下长驱直入。故气候温凉干燥,南北差异较大,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匀,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干旱、冰雹、冷冻、暴雨、洪水、雷暴、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危害最重。历史上素有“干会宁”之称和“十年九旱”之说。近年甚至有演变为“十年十旱”的趋
-区一带两支撑”,强化基础、落实项目、提升产业、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顺利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商经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税金融运行良好;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8.49亿元,均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达到8.81亿元,第二产业达到8.48亿元,第三产业达到1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69亿元,年均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65元增长到2009年的2351元,年均增长8.1%。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到283354万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达到90555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达到80744万元,增长19.4%;第三产业达到112055万元,增长10.8%。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0%、28.5%、39.5%。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4.5-6 5.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005人,平均单位从业人员19415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9585.1万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5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比上年净增244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比上年增长14%。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指导思想是:“落实三个战略思想”,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确立一个基本思路”,即确立发展统领全局的基本思路。主要是突出一个主体、扭住两个关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落实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五个产业基地、培育六个特色产业。“十二五”时期,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的一项主体性工作,通过打红色牌、绿色牌、金色牌,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带动第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会宁建成甘肃的重点旅游城市、全国的红色旅游名城。要抓住计划项目的争取实施和招商引资这两个关键,通过发展抓项目、发展抓产业、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扶贫开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实施百万亩草、百万亩林、百万亩马铃薯、百
-2010年完成供电量8766.1万kWh,售电量7687万kWh,,综合线损12.31%,平均电价517.07元/千千瓦时,现管辖各类用户70860户。
在省市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公司不断创新,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各项工作朝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道路上努力迈进。
2.会宁县公司电网现状
会宁县农电在六十年代前一直是空白点。1958年9月会宁首次采用匈牙利65千瓦发电机发电,仅供县城小厂生产和机关单位照明用电。1972年靖远至会宁郭城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我县千百年来无大电网的历史,也为加速发展我县的供电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会宁人民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干旱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工兴建靖会引黄提灌工程。1975年建成35千伏甘沟变电站、1976年建成35KV头寨变电站、1978年建成35KV会宁变电站、1982年建成35KV太平变电站、1985年建成35KV大沟变电站、1987年建成35KV刘寨变电站、1991年建成35KV古城变电站。1978年建成甘沟电力引黄提灌工程,2001年在农网改造的契机下相继建成110千伏会宁变电站一座、35KV草滩、八里变电2座。为会宁县农村电气化和经济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年底累计投资资金16092.60万元,会宁县供电公司管辖农村35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15台,容量22650千伏安;箱变1座,容量3150KVA。35千伏线路9条206公里,6-10千伏线路34条2440公里,配电变压器2145台,容量88523千伏安;0.4千伏线路3621公里。电网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三、会宁县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 1.35KV电网设备存在的问题
1.1会宁农村电网主要是在70~80年代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自筹为辅,发展起来的电网结构。我公司共管辖35千伏变电站9座,35千伏线路9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电网网架结构薄弱。虽然经过实施农网建设改造项目对5座35千伏变电所和3条35千伏线路进行了改造,改造率为50%和34%,还有50%和64%的35千伏变电所和35千伏线路没有改造。尤其是3512郭甘线一条35千伏线路带有峡门、头寨、甘沟、大沟4座35千伏变电站,1978年投运以来主变没有大修过,设备运行年久,严重影响系统安全运行。部分输配网设计受当时条件所限,导线线径小,主变容量低,线路、设备经过多年运行,杆塔裂缝、漏筋、横担锈蚀、过负荷等诸多隐患。未改造的农村电网不能满足安全运行和负荷发展的需求。全
2线径仅50平方毫米,绝大部分导线为25-35平方毫米。二是变压器布点少,负载率低,造成低压网半径大。一台10KVA的小容量配电变压器要带几个社的用电负荷,而且安装严重偏离负荷中心,电压质量很差(末端电压平时在170V左右,用电高峰期就更低)。
2.30.4KV配电线路几乎没有形成,只有原有的农副加工的动力用户采用破股导线或不同规格的绝缘线续接和用方杆或简易的木杆架设的线路。
2.4照明线均为用25平方毫米的导线破股后或直接用4-6平方毫米的黑皮线架设,就这样状况的线路还要延伸到两三公理外的住户,导线对地3米左右的非常普遍,断线和触电隐患更是十分严重。
2.5表计安装的方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很零散的安装在采用薄铁皮自制的能够安装1-4块表的已锈蚀和破烂不堪的表箱内,安装有高有低,没有接地线,二是直接安装在农户的屋檐下。使用的电表基本上都是淘汰的DD28表,安装后从来没有校验过,资产是农户的,计量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设备老化,线路绝缘层老化脱落,低压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维护。因此造成断线、短路的现象时有发生,供电可靠性极差,安全用电得不到保证。
2.6未改造村社的电费计量仍沿用一变一表制。即供电投运,线路全长30公里,截止目前已运行35年,带有35千伏头寨、峡门、甘沟、大沟共四座变电所,担负着15个乡镇的供电任务。出现检修停电或故障时,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同时会宁35千伏电网南北互不兼顾,成为供电瓶颈,不能形成互供,目前急需要一条35千伏线路连接会宁南部和北部电网。
2.35千伏会甘线建设必要性
2.1 35千伏甘沟变位于110千伏郭城变和110千伏会宁变的中心位臵,距离110千伏会宁变约40公里,如果新建35千伏会甘线(会宁变-甘沟变),就可以将35千伏甘沟变作为枢纽变电站,起到连接会宁南部和北部35千伏电网的目的。如果35千伏郭甘线停电,可以通过会甘线作为第二电源向甘沟变、大沟变、峡门变供电,减少停电范围,保证供电可靠性。
2.2 有3512郭甘线供电的35千伏峡门变作为会宁县城及周边乡镇居民饮水、农田灌溉的主要供电电源,重要性非常突出,如果一旦郭甘线停电,将影响会宁县大面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会甘线建成后,可以作为35千伏峡门变的第二电源。
2.3 110千伏会宁变是会宁县城主要供电电源,如果一旦会宁变失压,将造成会宁县城及周边13个乡镇大面积停
-状较差,设备爬距不满足要求,不满足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的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急需对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造。不满足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的要求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急需对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改造。目前,该地区准备新上蔬菜深加工产业,有负荷发展的趋势。电气主接线35千伏、6千伏均为目前均为单母线接线,由110千伏郭城变单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差,易造成大面积停电等问题,没有实现综自系统,不符合无人值班要求,运行维护工作量大。
2.35千伏白塬变电站异地重建工程建设必要性 2.1 白塬变1#主变为SJL-5600/35型主变,属76年的产品,2#主变为SJL-6300/35型主变,均属78年3月的产品,主变已运行30余年,设备渗油严重,损耗高,老化严重,已超过规定使用寿命,无事故储备容量,急需进行改造。且容量已不能满足最大用电负荷期,主变容量N-1的需求。
2.2 户外配电装臵部分变电站35千伏开关均为DW型淘汰性开关,户外10千伏配少油开关,不符合无油化要求,并且配件奇缺,给运行维护工作留下隐患。二次部分白塬变电站保护均为70年代的机电型保护,可靠性差、维护极为不方便。
-力,保障供电可靠性。防止35千伏会古线故障或检修停电导致大面积停电的现象。极大的改善会宁地区35千伏的网架结构,提高35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四)35千伏桃太线现状及建设必要性 1.35千伏太平变现状
35千伏太平变始建于1995年,位于会宁县南部,是会宁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太平城变电站承担着太平乡、党岘乡、老君乡、杨集乡、翟所乡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任务。在2009年农网完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工程中进行了改造。3512会太线做为太平变的唯一电源,由会宁变出线。在2003年农网二期资金项目中进行了改造。
2.35千伏桃太线建设的必要性
太平变现有主变2台,容量10000千伏安,担负着会宁县南部的太平乡、党岘乡、老君乡、杨集乡、翟所乡等地区的供电任务。太平变一但失压,将造成大面积停电,涉及的党政机关、生产单位多,社会影响大。严重制约着我县南部地区的正常供电。同时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110千伏会宁变的1条35千伏线路供电不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求。
通过拟建110桃园变电站,能够给太平变电站提供第二电源。新建35千伏桃园至太平输电线路作为主电源,将原3512会太线为第二电源,可以缓解110千伏会宁变的供电压
0 米或破股线,农户接户线都是由农户自购质次价廉的绝缘线。目前均已残破不堪,不能保证安全可靠用电。
1.4 现在需要改造的村社,基本都处在我县最偏远的区域,农户居住十分分散,实施改造的施工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改造到户的单位投资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我县改造到户率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2.改造的必要性
2.1 未改造的10千伏主线路由于建设标准低,运行年代久,随着改造面的不断扩大,线路负荷的增长,线路故障频繁,2009年至2010年,线路故障率较2008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净增23次。
2.2由于10千伏线路超半径供电和导线线径严重偏小等原因,造成70%以上线路的末端电压低,即使将配变的分接开关调至最高档位,用电高峰期,部分用户的家电也无法正常启动。如果不对这些线路实施改造,将会因电网瓶颈效应导致有电供不出或无法用的现象。
2.3未改造村社的用电,目前由本社指定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很普遍,人情电、关系电及窃电问题突出,再加上存在高耗能(SJ或S7型)变压器仍挂网运行,线路状况十分差,每家每户所使用的电度表基本为已用十多年的DD28型淘汰表等问题,造成台区线损局高,形成了用电少和产生人情电、关系电等不公平现象。
2.6 由于会宁县是白银市辖区内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县区,目前仍有857个自然社3.62万户居民未实现“四到户”管理和城乡同网同价。
因此,加大对未改造村社供配电设施改造投资和加大的对原有10千伏配电线路的改造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六)、调度通讯工程建设必要性
1、会宁县供电公司没有建没专用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对所辖变电站的通信调度,利用中国电信的公共电话网,进行人工电话调度,没有其他的调度自动化设备和手段。和上级调度的通信也采用公共电话网。随着电网的建设扩大,变电所的改扩建,电网运行方式日渐复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作为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提高调度运行管理水平,在公司的经济运行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为使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使其在电网经济运行及安全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电网的发展和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建设专用的调度通讯系统,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会宁电网所处的地理环境上看,会宁县电网供电半径大,变电站分布点少,交通状况较差。通过建立调度通讯系统,可以将庞大的电网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使监控运
-新建35千伏桃古线由110千伏桃园变出线,古城变增加35千伏进线间隔一回。35千伏桃园线导线选用LGJ-120型钢芯铝绞线,全线架设光纤复合地线。线路走径主要占用农耕地,其中40%占用水浇地。线路全长10千米。
(四)、35千伏桃太线建设设计方案
新建35千伏桃太线由110千伏桃园变出线,太平变增加35千伏进线间隔一回。35千伏桃太线导线选用LGJ-185型钢芯铝绞线,全线架设光纤复合地线。线路走径70%为山区,占用退耕还林农地和农耕地。线路全长25千米。
(五)、10千伏及以下建设设计方案
改造10千伏主线路15条264千米。新建配变180台,9005千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无功补偿1801千乏,新建10千伏线路开关49台。新建0.4千伏线路191千米,改造户表3430户。
六、工程投资估算
(一)、35千伏会甘线建设投资估算
计划总投资8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64万元,银行贷款656万元。
(二)、35千伏白塬变异地新建投资估算
计划总投资6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30万元,银行贷款520万元。
(三)、35千伏桃古线建设投资估算
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协议1、总则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落实国家及......
2013年度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抬杆打洞承包协议发包方:承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以下简称乙方)甲方在金鱼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乙方承接抬杆打洞基础施工。为维护双方利益,甲乙双方......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评估总结汇报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5年投资计划实施情况 万年县2015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下达投资计划5246万元(自筹资本金),共下达13个批次项目,现已完......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更好地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我市农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落实“新......
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汇报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0年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宁安市农电公司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下达投资计划1079.5万元,现已完成全部投资计划和项目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