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篇_戏曲节目
戏曲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戏曲节目”。
戏曲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乐意搜寻和戏曲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3、初步认识“唱念做打”的基础知识,感受和体验各种唱腔艺术。
4、能够模仿豫剧的韵味学唱《谁说女子不如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迎来春色换人间》 京剧知识介绍: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 “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
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现代京剧:是在京剧的基础上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了宣传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所特地编排的宣传先进文化的精神武器.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当时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所以采取了这种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到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排演了一大批到现在都有深刻影响的剧目.例如:《海瑞罢官》、《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一直发展到今天以表现新生事物和宣传国家政策为主要内容.中国京剧的黄金时期:1919年至1940年间
梅兰芳把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迎来春色换人间》剧情简单介绍 演员介绍:童祥苓
戏剧手法介绍:紧拉慢唱 音乐表现主人公:勇敢机智
京剧名词介绍:上场、起霸、亮相、回龙等等 观看脸谱,如何辨别辨别“生旦净丑”。欣赏视频:
提示:国际上目前认可的中国唱歌的方法中,京剧的演唱方法是被认可的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打虎锣鼓》
这段锣鼓音乐,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使英雄的气概以必胜的信念更加感人。他充分发挥了传统京剧中“以鞭代马”的身段表演,设计了一套”马舞”.既具有京剧的协议形,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特征。
京剧乐队: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包括的乐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唢呐、海笛子(即小喇叭)及云锣等。由于伴奏的腔调和演奏的曲牌类别的不同,这些乐器在配置上大致分为四组:1.以京胡为主的弦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以伴奏二黄、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伴奏高拨子有时使用拔胡,比一般胡琴略大)等腔调为主皮黄戏中所用的胡琴曲牌,都由这组乐器演奏。2.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笛和笙(根据乐队条件,亦可搭配胡琴、弦子等弦乐器),用以伴奏京剧中的昆曲、吹腔及杂腔小调如[银纽丝]、[柳枝腔]等。京剧中所用的细吹曲牌,都用这组乐器演奏。3.一对唢呐。在京剧中唢呐用途广泛,能吹奏曲牌,亦能为歌唱伴奏,京剧中的群唱或独唱的大字曲牌、唢呐二黄以及杂调中的[南锣]、[云苏调]等,都用唢呐伴奏,还兼吹马嘶、鸡叫等音响效果。4.海笛子和笛子。能吹奏曲牌,也能伴奏歌唱。如《夜奔》、《挑华车》等属于武戏性质的昆曲剧目,杂调里的[娃娃]等,都用这组乐器伴奏。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称为武场。打击乐器虽然只能奏出一个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响强烈,节奏感鲜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戏,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为武场。武场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鼓板实为檀板、单皮鼓两件乐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称为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鼓板在京剧乐队中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这四件乐器,通过鼓板的指挥,大致有三种不同配置方法:1.以大锣为主,铙钹、小锣为辅,因大锣音响丰满,色彩鲜明,力度强,故多用于剧中大场面活动,或表演节奏明快、情绪强烈的场合。2.不用大锣,以铙钹为主,小锣为辅,因铙钹音响闷哑,色彩暗淡,故多用于气氛低沉,情调悲抑的剧情。3.大锣、铙钹都不用,只以小锣单打,因小锣音响清淡,故多用于较为安详、平静的表演。武场除以上四件基本乐器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打击乐器,如:大堂鼓、小堂鼓,在伴奏大开打时,或文场演奏曲牌时加用,水钹、大铙,常在伴奏水战场面时加用,有时大铙也可代替大锣使用;小镲锅,与小锣配置,常为戏中走边及一些机警灵便的舞蹈动作伴奏;齐钹、木鱼、梆子、碰钟(撞钟、星子)、小汤汤(很小的场锣)等,在文场演奏曲牌时,选择其中一些乐器做打板用,其中小汤汤是随着曲牌旋律打花点儿用;大筛(即大型的铜锣)常在文场吹奏大唢呐曲牌时,为增加威武雄壮气势而用。欣赏视频《打虎锣鼓》
三、《谁说女子不如男》
河南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 “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这四支流派,可以归为两个体系,一个是豫东调体系,一个是豫西调体系。豫东调体系包括了豫东调、祥符调和沙河调,而豫西调则和它们都有区别,比较独特。豫东调体系的唱腔,发声多用假嗓,音域较高,属于俗称的上五音。豫西调则发声用真嗓,音域较低,属于俗称下五音。相比之下,豫东调体系的音乐显得激越明快,而豫西调的音乐则深沉低回。豫东调的语音采用豫东语调,豫西调则用豫西语调。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风流才子》、《王屋山下》、《能人百不成》等。常香玉介绍:
常香玉 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武生诸行当,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1938年西向长安,在陕甘演出,名声大振,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同年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访问苏联、匈牙利等国。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为边防战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问演出4个月。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响彻了广西边防。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掖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常香玉从艺70多年来,在艺术上一直表现着炽热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表演上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已形成了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代表作《花木兰》早在1956年已拍摄成戏曲影片。常演剧目还有《拷红》、《断桥》、《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和现代戏《红灯记》等。1956年曾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2006年过世。视频欣赏:了解河南豫剧的唱腔特特点。提示:地方戏剧一定用当地方言演唱。
四、《牢房相会》] 粤剧介绍: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小生为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视频欣赏: 小结:
讨论:通过刚才观看的南、北方的不同戏剧,您觉得中国的戏剧南北有何迥异??
1、唱腔
2、表演形式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 戏曲篇课型: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教学手段:多媒体多功能教学 ☆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
戏曲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预测对本堂课进行阐......
心得体会的内容可以包括对自己的失误和优点的客观评价,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写心得体会时,有哪些常见的错误需要避免?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好一篇心得体会,不妨来看......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篇我自己写的关于心得体会......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逻辑分析、事例论证等方式,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感受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