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比较鉴赏教学_周国瑞_柳永词二首教学
柳永词两首比较鉴赏教学_周国瑞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柳永词二首教学”。
柳永词两首比较鉴赏教学
周国瑞
一、诵读品味,感受体会作品呈现的情景特点,这是熟悉课文内容的基本前提
要了解一篇课文,尤其是古代诗词篇目,若不先对它进行熟读和品味,是不可能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诵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自由朗读、齐声诵读、教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柳永词两首》的情景特点。
通过诵读,我们不难感受到,《望海潮》《雨霖铃》分别体现了柳永的两种创作风格:前者豪迈大气,后者缠绵悱侧;前者写的是乐情乐景,后者写的是哀情哀景。
二、知人论世,筛选梳理课文已有的信息要点,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
要想认识同一作者所表现出的不同创作风格与巨大情感反差,就需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作一番了解,做到文艺理论中所说的“知人论世”。
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尽量不查阅教材以外的教学参考资料,而是完全依据教材所提供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注释等来解读课文。因为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就是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外部资料来赏析诗歌的。既然学生能在考场上做到,语文教师就更有理由在平时做到,以此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独立鉴赏能力。
课文中的《望海潮》和《雨霖铃》,分别选取的是柳永人生两个阶段的代表作。从课文下面的注释来看,前者写于作者的人生高潮期———赴京赶考、踌躇满志之际,后者写于作者的人生低谷期———屡试不中、惆怅伤感之时;前者所投赠的对象是一位朝廷高官,后者所倾诉的对象是一位亲密朋友。正是由于作者的生活境遇、情绪状态、交流对象、创作目的均不同,因而同一作者创作的两首词,在情感的抒发和词风的呈现上,显得别有艺术美感。
三、合理取舍,突出规定课时之内的教学重点,这是处理课文内容的必要措施 《柳永词两首》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它后面接着还有《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由于这一单元涉及宋词方面的知识太多,如词牌格律、代表人物、流派风格等,如果都放到课堂上来作介绍,定会占用较多的时间。我曾观看过一些老师上《柳永词两首》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他们在课堂上仅在介绍作者生平、讲解词牌知识、分析词句意思等环节上,就用去了不少时间,最后真正花在研读品析文本、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时间却不多,致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节奏不紧凑,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平淡乏味。因此,我主张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研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果教学计划要求用1个课时将这篇课文授完,那我们就要确定好一节课上的教学重点;如果教学计划要求用2个课时将这篇课文授完,那我们就要确定好两节课上的教学重点。既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浮光掠影。
四、比较鉴赏,用问题研讨推进教学层层深入,这是解读组合篇目的最佳方式
大凡教学组合课文,如果不从比较阅读、比较鉴赏的角度来切入,是不可能把组合文本联系起来讲解好的。而要推进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恰当的问题研讨环节来一步一步地穷幽极微。为此,我按照1个课时的教学要求,根据《柳永词两首》这篇组合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三轮”课堂教学研讨环节,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的解读与鉴赏。现将具体过程呈现如下:
【导入语】同学们,在本单元里,我们将集中学习一组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继楚辞、唐诗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词名家辈出,佳作众多,尤其是宋词中“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独特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乃至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北宋词人柳永,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柳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写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来具体、深入地感受一下他的思想情感与创作风格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同时板书课题,以上导入与板书时间不超过3分钟。)
【第一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柳永的两首词,同时提出要求:请大家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分别了解:这两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两首词各自主要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里提出的两个思考题其实很简单。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如《望海潮》注释②所言,这首词应是作者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时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再如《雨霖铃》注释①:“这首词应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教师可在这时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就是《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屡次赴京赶考不中,在一次离开京城开封时写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在课文中找:从《望海潮》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来看,季节大致是夏、秋时节;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冷落清秋节”来看,季节也应大致是夏、秋时节。
说明:开展第一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初步感知柳永两首词的基本内容,即让学生大致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即两首词写于什么地点(分别是杭州和开封),写的什么季节之景(都是夏、秋之景)。(这一活动过程大约在8分钟以内。)
【第二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学生诵读和教师范读这两首词后,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于大致相同季节里的两首词,在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上,各有什么不同?
这第二轮研讨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太难,因为在学生读过两轮之后,教师能很容易地从学生的发言中作出如下归纳:柳永赴京赶考前写的《望海潮》,在景物描写上偏于外部刻画,景色显得鲜明;在情感抒发上显得踌躇满志、豪情洋溢。柳永屡次落第后写的《雨霖铃》,在景物描写上偏于心理感受,景色显得惨淡;在情感抒发上显得惆怅伤感、愁情难诉。
说明: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具体感受柳永两首词在写作情景上的明显差异,即《望海潮》写的是乐景与乐情,《雨霖铃》写的是哀景与哀情。(这一活动过程大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前面两轮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够轻松完成。因此,下面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再提出有一定难度和坡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实现从浅层次的感受向深层次的思考跨越。
【第三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请学生再默读这两首词,然后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中所介绍的作者人生经历,思考与讨论:在柳永两首词的结句中,各蕴涵着哪些“言外之意”或“韵外之旨”?请你把它揭示出来。
这一轮提出的思考与讨论题,既是品析句子的深刻含义,也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却也非常符合古代诗词的创作特点。因为从古代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一首词里,大都是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议论或抒情;若单从下片来看,通常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结句。因此,我们应把对柳永这两首词的结句的品析,作为重点和难点来突破。
说明:开展第三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品析《望海潮》的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和《雨霖铃》的结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来深入体察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两首词的结句,内涵非常丰富,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隐含意思,都很值得引导学生去深入解析和细细品味。可以说,第三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应是这堂课的高潮。(为了保证第三轮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进行得充分而深入,至少要为这一活动过程预留20分钟时间。)
在这一轮教学活动中,我们对两首词的结句的品析与研讨,必须紧密联系作者当时写作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教材注释里已有交代)来理解。当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与鉴赏能力的不同,他们对两首词结句的品析与研讨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下面,我把自己试着对两首词的结句所作的品析扼要呈现出来,以供同仁们在教学中参考。先看《望海潮》的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其字面意思是:等哪天我把钱塘的美好景致画出来,回去时要向京城朝廷的人夸耀。从课文注释关于“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的介绍中,可见柳永擅长作词作曲,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能向京城朝廷夸耀的画,其绘画技艺也一定是了不得的,但没有资料说柳永还擅长绘画。因此,“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明显带有夸张的意味,它所蕴涵的丰富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应该有这样一些:①对自己即将赴京赶考之行感到很有把握;②对自己的学识才华充满自信;③对自己规划的人生宏图十分看好;④希望两浙转运使孙何能给自己一个施展理想抱负的平台;⑤表达对孙何日后能继续升迁、会得到朝廷嘉奖的一种祝愿(柳永利用结句说说奉承话也是合情合理的。意思是:等哪天把孙何在两浙任上辖治有方的美名传扬到京城,孙何回朝时一定会得到朝廷或皇上的赞许与夸奖的)„„
再看《雨霖铃》的结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字面意思是:即便我有满腹的情思与心语,又能够向哪个诉说呢?从课文注释关于柳永“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应科举屡试不中”的介绍中,可见像柳永这样的风流才子,本没有什么“风情”做不出、说不出的。然而,作者在结句中却说他有一些心里话无法向他的“蓝颜”或“红颜”们诉说。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深入剖析一下: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风情”或“隐情”,让作者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任何人诉说呢?联系课文注释所介绍的柳永“应科举屡试不中”的人生经历和柳永在《望海潮》结句中所夸下的海口,我恍然若悟,原来,在这一结句里,竟蕴涵着一些令柳永无法启齿的复杂情感:①对自己的学识才华不被考官赏识而感到委屈;②对自己过去人前夸下海口、现在却屡试不中感到羞愧;③对自己不能顺利实现人生理想感到郁闷;④看着一个个曾一同来京应考而被高中外放做官的朋友,心里不是滋味(尽管课文注释中说这首词是作者在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是抒发离别之苦的,但从全篇来看,不论是他送别人还是别人送他,都说得过去);⑤反衬出作者与眼前告别的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两人这一分别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可以交心谈心的人了)„„
说明:在品析柳永两首词的结句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哪位学生还谈得有新意或能言之成理的,都可搜集起来作为备用选项。总之,要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这两首词中的情景描写,来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迥然不同的情感。
【结束语】诗歌创作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每个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无不受到各自的人生追求、经历、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并同时通过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来。柳永词是这样,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苏轼词、辛弃疾词和李清照词等,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把学习《柳永词两首》的方法,运用到后面学习《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的过程中。这堂课就上到这里。最后,我们大家再来齐声把《柳永词两首》朗读一遍„„下课。(这一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五、教学反思,将课改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
1.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单一而明确,不面面俱到。没有按惯常的做法,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两首词表现技巧的分析讲解上,也没有把一般性的宋词知识放到这节课里来介绍,更没有把背诵两首词的任务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而只是通过比较鉴赏,来深刻感受柳永在两首词中所反映的复杂思想感情,以及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教学过程简明,教学重点突出。
2.对课文的处理,侧重于宏观把握和比较阅读,没把时间花在对具体词语、句子的微观品析上。一个课时就能把两首词学习完,教学效率高,符合课改后的教材编写要求。
3.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只通过三轮问题的提出,来引领学生学习,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小结。
4.整堂课突出了诗歌教学的特点,不仅充分让学生读课文,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在第一轮活动中,学生自由读。在第二轮活动中,学生单人诵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在第三轮活动中,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下课前,还安排了全班齐读。
5.整节课具有全局意识,不是单就柳永的词来讲词,而是通过教师的导入语和小结语,把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和之后的有关内容都联系起来了,既让学生了解到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学生后面学习《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等课文提供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研读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6.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时间都比较灵活,有余地,不至于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比较轻松、自如地掌控教学进度,让课堂的节奏、重点、高潮都能体现出来。7.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借助于其他教学参考资料,而是完全依靠课文中已有的注释来和学生一起研读、鉴赏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正与高考“古诗鉴赏”的答题要求相符合。
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2作者: 加入日期:07-09-10教学目标: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教......
柳永词两首【原文】《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
《柳永词两首》教案《望海潮》 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
柳永词两首(精选7篇)由网友“雨人yh”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柳永词两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篇1:柳永词 柳永词两首【原文】《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