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之战_肴之战原文
肴之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肴之战原文”。
殽之战
《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其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蹇叔关于战争的论析为情节发展的纲,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
2、了解文章善于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的特点。
德育目标: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组织,并按一定顺序将复杂事件记述得清楚而完整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评议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体会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左传》简介
2、“殽之战”背景介绍。
3、疏通一、二段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我们学过《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殽之战》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殽”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左传》。
二、作者简介
关于《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是什么意思?是解释经书的著作,传注,注释。“左”是谁?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左传》就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传(注释)。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具有显著的文学特点。
《春秋》为“五经”之一,由于写得过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练,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三、历史背景
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晋逐渐强大。自秦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
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及杞子等当时在郑颇得信任,为郑掌管北门钥匙能为内应的便利,不听蹇叔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的东征军要越过晋境,晋对于趁机伏击秦军是有准备的,秦的东征军来到郑,知郑有备,只好顺路“灭滑而还”,途经殽山遭晋军伏击。
秦晋殽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1、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秦军东征。
2、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第四部分(7-10)
3、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一、二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骞叔劝告,出师伐郑;第三、四、五三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六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七、八、九、十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骞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六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五、小结课文
《殽之战》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殽”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六、作业布臵
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明确:骞叔进谏;骞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先轸论战;晋释三帅;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二段:
1、这一部分的内容怎样概括性?(限用一句话)
明确: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骞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最主要人物是骞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1)骞叔劝谏穆公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骞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入也!”(3)骞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一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骞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3、骞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哭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4、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第三段: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用又反问句“能无败乎”强调这个意思)理由: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的。
2、这一段不定期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明确:王孙满的看法与骞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骞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有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四段:
1、郑商人弦高遇秦烟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对策:(1)犒师。(2)使遽告于郑。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1)印证了骞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第五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年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明确:与第一段骞叔的“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骞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课文小结
1、了解“骞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领会第三、四、五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臵
1、背诵第一部分
2、练习与思考第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五段主要写了哪些矛盾? 明确:(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和反对出师的矛盾。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六段: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骞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原轸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驳斥:
(1)驳斥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第七、八、九段:
1、这一部分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三件事。(1)文赢请释三帅。(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中市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能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忠直刚烈、鲁莽粗暴。第十段: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也。”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骞叔的判断和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骞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布臵
1、背诵并口译第五、六、七段。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明确:抓住首段“骞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骞叔”。全文以“骞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骞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1)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2)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亚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3)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双方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
2、深究文章写法(1)围绕中心选材组料。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方面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骞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骞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骞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骞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赢发生争执,并当着晋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有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以:
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介词)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为右(担任,动词)焉:
1、公辞焉(他,代词)
2、有二陵焉(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他们,代词)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中,代词)
4、吾子取其麋鹿(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吾其还也(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一词多意
脱:
1、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2、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3、轻脱(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崤之战》)替:
1、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2、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 魏征传》)
3、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顾:
1、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2、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3、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5、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6、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7、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五、布臵作业
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殽之战 一词多义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
殽之战殽之战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叶,秦和晋都是强大的诸侯国,两国曾为友好相处。秦,本是中原西部的一个小国,周平王东迁时,才封秦襄公为诸侯。经过九代国君的100多年的惨淡经营,秦国......
作品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君王......
一、关于《左传》“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
秦晋殽之战秦晋殽之战[1] 【原文】冬,晋文公卒[2]。庚辰,将殡于曲沃[3]。出绛,柩有声如牛[4]。卜偃使大夫拜[5]。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