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_中西医如何有效结合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西医如何有效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如大家熟知中医重整体宏观辨证,西医重局部微观辨病。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再灌注治疗后的困惑,我们称之为“后再注时代难题”是因络脉凝滞,微小癥积致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弹性回缩及限制性血管重塑而形成的再狭窄。经大样本调查,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整体血瘀证关系密切,因此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可使再狭窄率降至15.8%,此法对无复流防治的研究也初见端倪。“活血化瘀”对AMI的防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都有所进展,因此“活血化瘀”研究取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就很自然了。

改革开放使老百姓从“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中医、西医若没有求实的精神也不会发展至今天。中西医结合有今天的发展和这样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患者从不会计较谁是中医、谁是西医、谁是中西医结合,更不会问各自是有什么定义,只要求谁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痛。社会发展如此,医学如此,艺术也不例外,只要吸收中西医文化各自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二者就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奏出不朽的华章,如陈钢、何占豪将传统越剧优美的旋律与交响乐浑厚的表现方式完美结合奏出了轰动世界的《梁祝》,徐悲鸿、蒋兆和将中西画功底与表现技巧巧妙结合而成的丹青泼墨,以及国际影坛上张艺谋屡获殊荣的奇思妙想等。

三、中西医结合

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有关调查提示,在我国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约80%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中医院及西医院中医科病房大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广东省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标兵单位,现代检测仪器以及西医诊疗手段一应俱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占多数病房的主导地位。有效机制的运作源于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国际上,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中医院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前辈开创,经久不衰;美国加州大学紧步后尘颇具影响;日本国内统计有90%的医师(西医)使用中药(汉方药)。可见无论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内小环境,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是明确的。近年来,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报考踊跃,考生们趋之若骛,有的省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的考生比西医或中医专业的报考人数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社会影响。中西医结合科研也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针麻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促使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与促血管新生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对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做出新的贡献,治未病与缺血预保护结合将为诱导内源性调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开创出区别于药物或介入治疗的抗缺血更强或更有效的治疗领域。总之,医学发展有各自的规律,但都要服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是硬道理,医药工作者们应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凭着科学的良知及博大的胸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客观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好恶、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前辈和学者进行探索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在短时间之内可能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很难用几句话能够解释说怎么样中西医结合。但是在这里可以说一点,中西医结合肯定有它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简要说这个特色和优势,就是说中西医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重在疗效。我们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疾病就是好医。所以说可以说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诊疗应该说提供了更多更适合的一些选择的方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些中西医诊疗服务。比如在一家医院我可以得到中医或者西医或者同时我既可以做中医,又可以做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一些诊疗办法。另外一个,根据疾病的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哪方面疗效更好、费用更低、更为方便的一些疗法。比如说某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还没有很好的彻底的治疗办法,而中医恰恰在这个疾病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可以用中医的办法去替代。某些疾病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起来可能比较慢,用时比较长,或者说难以达到一些根治的效果,比如说目前的恶性肿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选择更为便捷、快速、有效的一些西医的治疗手段,所以说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来说,为患者治病提供了一些更好的疗效。在某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或者阶段,这两者续惯性的,也就是说做完中医治疗再做西医治疗,或者说同时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增强对疾病的疗效。比如说现在目前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大家谈癌色变,中医药是目前现在治疗医学的肿瘤治疗方法里面,五大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中医药治疗。可以选择在肿瘤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西医或者是两者联合,增强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者是比如说在手术后合并中医药的一些治疗办法,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在放化疗期间,可以和某些中药,降低放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这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些特色和优势。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药学必须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创新理论,二是提高疗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提供了创新理论的萌芽,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念,主要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提炼深化、去陈生新。其具体的治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融合中医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与干扰肿瘤宿主生存环带的新疗法,减毒增效、菌毒并治的新观念,联合乳头小切开、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途径等。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采用针对每个患者体质、病因、病机和病势的灵活的因人制宜的疗法。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兼融近期与远期、保存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观念,减轻药物不良作用,重视药物安全性,促进康复健身。4)中西医结合身心综合治疗,既治疗器质性疾病,也解除心理上情志障碍,达到身心康复。

温家宝总理关于“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题词,代表了党和政府重申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决心,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再次确认了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的现实,无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都决定了在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成绩显著,特色明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仅以上海为例,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上海就有9个项目获奖,占公示总数的20%,其中包括1项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召开有关针刺治疗作用的听证会,上海医科大学的曹小定教授和俞瑾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扩大了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在国外的影响,对于美国社会公众和医疗保险认可并接纳针刺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同行在完成“The use of TCM in cancer treatment”先期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联合申报课题U19已获得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通过,获得分课题经费215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健康中心联合申请了以“中医药与女性生殖健康”为主题的NIH课题,经费达数十万美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美国New York City大学正在合作进行中药对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治疗研究,为下一步申报NIH课题做前期准备。高层次的国际临床和科研合作是上海“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进步。上海要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医学中心,就必须将发展中西医结合、构筑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医学体系作为其重要内容。基础临床,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药物之间有无不良反应、是否适得其反、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就要求首先弄清楚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势病种是哪些;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中西医治疗各有哪些特色;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中西医对不同的病理环节分别有哪些作用;中西药物同时应用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等。临床上存在许多这样的疑问有待解答,但这些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少有关于此类研究工作的报道;研究者即便有所设想,也不容易获得各种科研基金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有包容的态度,鼓励其在实践中成长,在发展中完善。有专家认为,应用中药单体所做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已不属于中医的范畴,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单体的作用当然不可能全部代表含有复杂成份的母体的作用,但母体的作用是由各个单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对单体的了解毕竟是向全面了解母体迈进了一步。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关于中药药效和药理的研究能够结合中医的理论及中药的性味,但也不宜轻易否定这种部分阐明作用机制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来。广泛参与,共同研究

如果说中医现代化需要借助广泛存在于生命科学领域乃至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声、光、电、磁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话,中西医结合则须吸引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广泛参与,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就是心内科、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中药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肾本质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最初是由上海医科大学一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和内分泌专家进行合作攻关,在临床阶段又有呼吸科、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儿科、妇科等学科的共同参与。针刺镇痛研究更是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多个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身中医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而西学中人员由于其知识基础的特点,仍然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西学中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上海的邝安、沈自尹、戴瑞鸿、俞瑾、奚九

一、秦万章等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都是西学中人员。上海市卫生局近年来连续组织了两期高级西学中研修班,学员层次之高,政府投入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全国各省市目前对西学中不予重视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带了一个好头,但现在相应的政策还不配套。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资格隶属于中医大类,即你要获得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资格,你首先得拿到中医师的资格证书;而相当一部分中西医结合人员(包括正在培养的高层次西学中学员)医师资格证书是临床(即西医)类,他们即使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能力,也不能获得相应的执业医师证书,这显然不合理,也违背了动员西医学习中医,鼓励他们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初衷。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 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国内的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4.1 选择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病种,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目前西医治病有治疗指南,中医治病有诊疗常规,但临床实际情况是大量患者在同时使用中西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每种疾病的西医治疗指南加上中医治疗常规未必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组合。要提倡以人为本,患者求医希冀疗效好、痛苦少、费用低;中西医结合医师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选择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方案。过去也制订过一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这些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被称为常规并不妥当,而应叫做指南,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指导性意见,给应用者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创新的余地;二是个别单位制订的常规没有权威性,得不到同行的认可,难以推广。建议可以让学会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参与这项工作,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提高执行指南的自觉性。

4.2 选择一些特色优势明显的病种,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验证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项目还很少,比较成功的一项是在国内五家大医院开展的在口服西药降糖药基础上加用一种中成药的中法合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用西药有效,单用此种中成药无效,但中西药合用可帮助患者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这就为合理的中西药合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能组织若干中西药合用非常普遍的病种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高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科学性。

4.3 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中医科,加大投入,进行示范建设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宽松环境。综合性医院由于学科齐全、信息多而快、医疗资源丰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条件非常好。建国以来,上海相当一部分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如阴阳学说、肾本质理论、活血化瘀研究、脉管病、肾主生殖研究、小儿性早熟等,都出自综合性医院或西医的专科医院。但目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综合性医院领导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重视不够。因此“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加强对各个单位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扭转这一“生态环境”不良的局面,对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在“十一五”期间,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 12.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 47.王文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 161164

中西医结合个人简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中西医结合个人简历,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是由重庆仁爱医院精神科专家自主研发而成,主要是将传统中医中药、针灸按摩和低频电波磁疗相结合,通过内外调理,辨证施治,调理身心治疗焦虑、恐惧、疑病和......

工作总结_中西医结合

2015年科室工作总结2015年是医院继续巩固新三甲评审成果和全面发展的一年。我科按照医院的部署,继续加强科室管理,紧抓医疗质量与安全,积极提高风湿病诊治水平,发挥中西医结合特......

中西医结合查房

一、罗艳护士长:为大家讲人本位查房的目的目的:人本位优质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改变理念,关注细节;期作用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速度,调整收入结构;内涵......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1、几个方剂的组成、治法、方药A新制柴连汤风热壅盛症状:风轮疮的早期(黑睛生翳如秤星,似花瓣,状如凝脂,像新月,若豆腐渣)组成:新制柴连芍二荆,栀芩草防龙胆通(芍药......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西医如何有效结合 中西医结合 利大于弊 中西医如何有效结合 中西医结合 利大于弊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