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1)_高考语文测试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语文测试”。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1)

测试内容:基础知识+诗歌+论述类+小说+作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B.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C.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D.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E.自2015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答案 BD 解析 B项,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用错对象。D项,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用错对象。

2.[2016·开封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B.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C.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为进一步巩固在实现就业和保持稳定物价上所取得的进展,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现有水平,暂不加息。

D.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21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C项,成分残缺,可在“就业”后加上“目标”。D项,搭配不当,可在“高于”前加“这一比例”。

3.[2017·莆田模拟]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发展家庭农场,________________。很多家庭农场由于面积太大,人力、管理跟不上,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A.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为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B.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但实践也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C.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实践也证明,只有达

滚动测试1 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

D.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

答案 B 解析 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内容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根据所给语段,中心词是“适度规模”,“但实践也证明”转折后强调的应是“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故选B。

4.[2017·广东湛江四校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5分)专家指出,看脸的时代也要靠实力说话。__①__。体育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一定是以超高的竞技水平为基础的。贝克汉姆如果空有颜值,不可能成为“万人迷”;C罗也绝非仅靠肌肉就征服了球迷。换句话说,竞技场不同于娱乐圈,__②__。比如,里约的游泳赛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大度霸气、勇夺1金1银的孙杨和用尽“洪荒之力”夺得100米仰泳铜牌的傅园慧。相反,“国民偶像”宁泽涛__③__。由于参加的四个游泳项目中,两个个人项目无缘决赛,两个接力项目因犯规被取消成绩,他也就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而且其原来光鲜的形象也黯淡了许多。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体育明星也不例外 ②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的 ③纵然颜值爆表,但因奥运成绩不佳而难免遭受冷遇(写出一处给1分,两处给3分,三处给5分)解析 联系上下文各句子之间的关系,第一空应为过渡句,前面是观点句,后面是举例论证;第二空之前有提示语“换句话说”,联系本段话的观点与前面的事例,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的”;第三空联系下文以及平时对宁泽涛的了解,可概括出其在“颜值”与“成绩”或“实力”两者间的状况。

5.[2016·开封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某大网站就大学生实习问题在网上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你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工作经验69%,正式工作机会21%,实习鉴定7%,其他3%。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请概括要点,并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大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得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提出综合素质要求。(意思对即可)建议: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要为大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第一问属于压缩语段的考查。可以结合文段中“你最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什

滚动测试2 么?工作经验69%”“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句可以根据第一问的答案来提出建议,重点要点出能够使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6.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诗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意。结合诗作来看,这句诗是杜甫对曹霸所画玉花骢的赞叹之辞。曹霸画技过人,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形神兼备,其他画工所画“凡马”与此马相比黯然失色。第二问,可结合诗中描述曹霸画马情景的诗句,概括曹霸画马前的准备,画马时的具体情景,即可得出答案。

7.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诗中对于曹霸画马的高超画技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衬托。题目要求分析诗人突出曹霸高超画技所作的铺垫,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而这正照应诗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可结合这两句组织答案。

三、默写(5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沙漠到处结冰,空中阴云密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这种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凸显了夔州秋天的滚动测试3

⑤③

①典型特征,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琵琶的过程中,琵琶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作者认为这比有声之时更有情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3)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第(1)句,抓住“沙漠到处结冰,空中阴云密布”的提示可填出语句;第(2)句,抓住“凸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和“抒发了„„悲怆”的提示可填出语句;第(3)句,抓住“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比有声之时更有情调”的提示可填出语句。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7·南昌市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倡导“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滚动测试4 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9.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进而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B.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C.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答案 A 解析 A项“鲁迅„„进而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理解有误。根据第一段“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可知,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并不是鲁迅。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三段的解释,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因而,C项表述不准确。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

滚动测试5 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答案 A 解析 A项新月派与创造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不会破坏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根据第二段对比的分析,若将六经、诸子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才会破坏中国文学完整性和深刻性。故选A。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12.[2017·云南玉溪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臵。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

滚动测试6 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二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项,“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项,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

滚动测试7 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主旨)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④照应开头一、二段的描写。(结构)解析 解答此题,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可根据此段结尾的内容分析其对表现小说主旨、揭示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个性以及收束全文(或卒章显志、发人深省等)的作用。具体到此题,从内容和形象上看,结尾的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从小说主旨看,此结尾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从结构上看,此结尾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每点2分)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熟悉文章内容。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分别概括“老木”和“阿黄”的特点,最后,找到相同点,完成答题。比如文中第二、三、四、五段老母的回忆和对现代生活的描述,可以看出老木曾经历过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依此可以概括出老木的性格特点。

六、写作(60分)13.[2017·江西九江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地铁中,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立意解析]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表层问题:“黑衣男”该不该“打人”?深层问题:如何对待“过失者”?如果你是“黑衣男”,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注意,这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如果你是“黑衣男”,你不觉得有点冤吗?再者,据网调显示,支持“黑衣男”即觉得他打得对的占约70%,这说明,很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它具有复杂性,因为具体个案不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坚持“法治”没有错,但“法治”的前提是考察“实情”。

“打人”深层研究:问题转换:如何对待“过失者”?——如何对待“怨者”的“文化共性”研究。反问:“黑衣男”有没有“看着办”?回到“打人”个案研究上考查:“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是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这样,从论说上就做到了:由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简单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

[例文]

正义之人必坚守规则

滚动测试8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时,总是希望有大侠来主持正义,殊不知在法治社会,任何个人都是不具备执法能力的,是要坚守规则的。

其实,所谓的正义之士就是遵守制度和规则的人。我们呼唤正义之士,其实就是呼唤规则。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能坚守规则就是正义之人。

用规矩约束着内心的冲动,才能成为正义之士。我们总是羡慕小说中的大侠,可以手起刀落,快意恩仇,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个人代替了法律,可是大侠的执法就完全正确吗?不走法律程序,不经过量刑分析就随意地判一个人死刑,是让人们逞个人英雄,忽视法律的存在。所以黑衣壮汉踢了那个随地吐痰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个真正正义感极强的人更是不能为所欲为的,我们心中的大侠展昭也会一不小心就杀死尚未定罪的歹徒。虽然这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做法也让人觉得有太大的随意性。如果自视为大侠的人都可以手起刀落,这个社会岂不重新陷入混乱的局面。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即使是大侠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秉持公正,只有在严格遵照法律的前提下,经过量刑审理才能得到公正的判决,正如同林清玄所说“大人物与小人物的不同,从宏观的角度看来,只是一厘米和一毫米的差别罢了”。正义与邪恶之间其实也只是转念之间的事情,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正义之士也不是完全能够秉持着这个度的。

中国古代有许多正义之人,他们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他们的本心是好的,他们也确实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可是在法治社会里,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司法,规则与法律如同一条缰绳,将我们心中肆意奔跑的野马勒住,防止我们跌入不测的深渊,让我们回归正常的轨道。法律明确规定了防卫过当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任何人在社会中行走都要坚守法律,规矩如同一支在远方竖起的标杆,为我们指出正确的行走方向。坚守规则,社会才能拥有正义。

大河不断奔腾,掀起惊涛骇浪,然而它一直在堤坝的约束之下。人也是一样,让你我高扬规矩的大旗,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换来和谐的家园。

滚动测试9

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9)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9)测试内容: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实用类+作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2017·呼和浩特调研]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测试(1616)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测试(16-16)测试范围: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他;姓名: ;得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

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测试(1611)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测试(16-11)测试范围:名句名篇;姓名: ;得分:1.[2017·辽宁铁岭联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

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5)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5)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与梦想相伴,能使荒漠上升起一片绿色,空白处填充一片色彩,孤独时呈现一片活......

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作文)

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5)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与梦想相伴,能使荒漠上升起一片绿色,空白处填充一片色彩,孤独时呈现一片活力。与梦想相伴,大地就会多一分生机,生......

《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1).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届高考语文一轮阶段滚动测试(161)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考语文测试 高考语文 阶段 测试 高考语文测试 高考语文 阶段 测试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