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美术_美术之摄影
摄影中的美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术之摄影”。
摄影中的美术
确切的说,摄影与美术是相融合的。而我是在摄影中第一次直观的认识美术,感受到美术,所以,摄影中的美术在我心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我最喜爱拍摄天空,天空中总是有自由的色彩,那种纯净的蓝,仿佛带着清凉的气息,让人身心舒畅。
摄影中的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我们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在摄影时使自己的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摄影作品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运用色彩来表达。摄影家的色彩个性是照片中跃动的生命。一个摄影家在广袤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要有其立足之地,首先就得要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摄影家的生命。同样,摄影家的色彩个性亦是照片艺术的生命。摄影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不是简单的选择拍摄场景 ,而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感觉为依据,通过各种角度与光线的变化从而改变色彩 ,在色彩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因素,因此,这种主观色彩深刻地烙印着摄影家本身的思想感情。
摄影如何通过美术技巧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衡量一切艺术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标准应当是:它的现代人性水准,它在传播促进现代人性的成长方面所作的贡献。摄影文化重新建构,其实质在于寻找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完整人性,达到对现代人及现代人性丰富内涵的全面理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新的摄影艺术理念。摄影主要追求自然美的体现,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一起构成了美的领域美的种类。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自然美首先显现为田园。人在遵从自然时,既保留了对于天地的敬畏,也发展了对于自然山水的依恋,产生了对于田园风情的向往。在中国六朝时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达到了与自然合为_体的境界,在自然之美中摆脱了官场的污浊。陶渊明眼中的山水田园,不是如魏晋名士心目中的玄学化的山水自然,而是参与其中的田园山水,田园风光不仅仅是诗人陶渊明生存劳作的对象,而且成了与诗人交融一体的审美对象。在与这种田园风光的交融中,诗人去掉了世俗的羁绊,而获得了真实淳美的人生感受。其田园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均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其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了宁静平淡的境界,表现了“田园美”,表明了人与自然相融的乐趣,也表明了诗人自然率真的情怀。
自然美又显现为山水。“山因水而媚,水因山而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明了山水相依以及山水与人的性情同形同构。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自然与人格建设之间可以相通,就是认为天人之间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这也是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从人的审美心理过程来说,当人们面对秀丽的山水进行观赏时,主客体就会融为一体,从而也就超越了生活中的许多欲念与功名的束缚,而得到了一种畅心悦神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康德所说的依存美,而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美。自然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一点上较诸“比德说”更富于美学与人文含义。山水对人的美感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情性修养意义,而且在礼法专制社会中,还具有反抗世俗、坚持独立人格的意义。但在中国,“直到魏晋,自然山水独立的美学价值方才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尽管如此,西方在这个时候自然风景还处于很低的地位。普列汉诺夫说:“米开兰基罗和他的同时代人是轻视风景的。它在意大利的兴盛只是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即在衰落时期。同样地,对于17世纪以至18世纪的美术家,风景也没有独立的意义。在19世纪,情况急剧地改变了。人们开始为风景而珍视风景……”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许多文人不满于当时的执政者,他们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中获得了独立,追求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有许多人士游放于山水之中,形成了山水文学创作的高潮,如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山水诗后经王维的继承和发扬而达到了高峰。
在人与自然友爱的现时代,自然美更显现为整个自然界。其实中国古代就传承了倾心欣赏自然的传统,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在这种天人相感的思维基础上,古人将自然之美与人格的养成相贯通,“比德说”就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比方人格道德的范畴学说。“„比德‟审美观最早集中见之于孔子的学说中。脍炙人口的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自然界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必要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也使人们享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格从功利社会中解放出来,独立出来,升华为一种人生的大境界。这些都是可以从摄影作品中体现。
自然美的共时显现呈现为三个维度,这就是环境、景观和生态。环境是指周边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周边和周围当然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景观是指自然和人工的可供观赏的风景、景物,一个观字体现了它与人的关系;生态简言之就是“生存状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人也直接属于生态之中。可以认为,环境主要是供人利用的,景观主要是供人欣赏的,生态主要是讲自然本性以及与人协调的。
其一,环境。环境即环绕人的周边所在,因此它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研究环境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环境,从而让环境为人类服务。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环境有其自在自为的一面,我们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去破坏环境。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所受到的教训已经很多,如水土流失、沙漠扩散、臭氧层破坏、海啸等带来的损失和问题。我们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待环境正确的态度应是让环境如其所是、是其所是,去守护它、维护它。美学的新兴学科之一——环境美学的中心范畴就是环境美。环境美学要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首先满足人们的物质实用需要,同时又满足人们的审美鉴赏需要,两者密切联系,达到实用、经济和美观的统一。在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等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居环境愈发受到高度重视。理想的人居环境着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是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聚合物。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达到促成类似“……人诗意地居住……”的存在境界。
其二,景观。景观是大地所呈现的风景,又是为人所观看的。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大自然赐给了我们人间美景,更赐给了我们创造人间美景的才能。由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也伴随着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史,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催生了人文景观,使其日益走上了街头巷尾,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美化了环境、点缀了自然、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品位。在人们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今天,景观功不可没,其中有代表性的景观有人文景观建筑、雕塑以及公园绿地。其中,建筑的美体现在多样化统一、调和对比、对称均衡、韵律节奏,谢林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美学意味由此可见;与一般建筑不同,雕塑不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而是更突出其点缀和装扮环境和自然的功能;公园绿地景观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带有“功利”的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自然中美丽的风景,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才能“虽由人工,宛白天开”,这也说明人所创造的美的最高境界仍然应该是自然美——自自然然的美。
其三,生态。生态是自然的生命状态,它直接地呈现了自然的本性,并为自然美提供了本质规定。源于希腊文的“生态”一词,其原意是“人和住所”,或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说明了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亲性。生态学认为,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即生态系统。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形成有机的自然整体。正是这种作为有机自然整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生态学的整体论的世界观,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在西方,德格尔晚期提出了具有生态思想的天地人神四元聚集的思想,他认为天地人神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元,他们既有差别性,又具有整体上的统一性,也即“和而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天地人神四元聚集的思想就不仅是存在论的,而且是生态论的。在中国,道家也有“道法自然”、“元为不争”、“万物齐一”、“大美无言”、“心斋坐忘”等生态哲学、美学思想。如何在自然的维度上重新认识、把握这种哲学、美学观,进而结合西方相关思想做一些比较、重构的研究,将有利于对自然美或生态美的深入研究,也会有利于哲学、美学学科的发展。
总之,摄影与美术相辅相成,两者相互结合之下也会创作出更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组委会内蒙古办公室内蒙古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通知各盟市(旗、县、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中小学生、幼儿美术......
XX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前言》 金秋时节,文艺家们在此集中展示精品力作,庆贺XX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的正式成立,也为国庆65周年献礼!XX区历史悠久、风光旖......
蓝鲸儿童摄影 儿童摄影中心得体会www.daodoc.com在儿童摄影中,很多人都想知道怎样才能把照片拍好,让自己的作品吸引到别人,今天就由蓝鲸儿童摄影分享其中的拍摄方法。 一般我们......
合法摄影构建法治社会(摄影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学092205H班200922090535杨蕊婕摄影中涉及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一学期对摄影的学习,初步了解了有关摄影的一些知识,作为一名法律专业......
策划书 师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策划书师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活动主题:用美点亮生活。 活动时间:*月*日活动参与者:**学院全体师生 主办方:**学院背景与目的:值此**学院第二......
